《韬晦术》:明代才子杨慎的职场韬晦术,做职场大智若愚的高手!
《韬晦术》是典型的中国智慧,柔中带刚,刚中有柔,不走极端。它强调的是以小趋势汇聚成磅礴时代大潮的能力,主动退让,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韬晦术》全书覆盖了人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智慧,涵盖了职场等各种境况所需要的能力,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智慧经典,足以指导人们拥有美妙幸福的人生。
隐晦卷 第一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善于隐藏自己的徐阶
才高遭忌的解缙
不脱袈裟的道衍
全功保身的郭子仪
犯而不校的娄师德
劝阻封爵外戚的明德马皇后
功大而身灭的窦宪
视富贵如畏途的王晞
彭泽之父千里训子
大儒之母安贫乐贱
·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蚁穴不补,就有可能堤毁人亡。
·才高本易遭妒,若不知收敛,更易惹祸上身。
处晦卷 第二
骂不还口的王守仁
蓄势后发的宋文帝
微言解祸的陈以勤
苏轼两无所失
李存勖谦让得国
羊祜睦邻痹敌
吕夷简远谋纾大祸
李梦阳累祸康海
汉光武帝闭关拒使
·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示好,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则必须学会示弱,处晦方能向阳。
·祸事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要将其解决,切莫任其发展,否则后患无穷。
养晦卷 第三
王导的遵养时晦
张全义巧逐李罕之
阳城适时而谏
不善养晦的谢晦
朱权以琴书避祸
韩世忠口不言兵
冯道的老到
王振养晦成祸
马援养马避祸
不识北斗的和安
高洋裸奔戏妻
·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治国的最高境界。
·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棱角,这是养晦的有效方法。
·名与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者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最佳状态。
·一个人既愚蠢又疯癫,这样的人有什么可怕的呢?然而世上最可怕的往往就是这种突然反常的人。
谋晦卷 第四
以屈求伸的温峤
胡林翼巧走夫人路线
王猛临阵许官
梁储草诏拒封
李泌单骑平乱军
铁铉借灵牌守城
卫青不立威名
崔暹的小人之举
朱温之妻巧言救人
冒顿寸土不让
刘晏左右逢源
·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反受其害。
·在局势尚未稳定前,切莫打草惊蛇,方能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
诈晦卷 第五
朱元璋的心声
称帝自娱的刘守光
杨行密盲眼平叛
李林甫的曲径通幽
叔孙通的变通术
王湛借痴成名
和士开以退为进
王濬的惭愧
韩安国的持重
上官桀转祸为福,张良娣施计获安
慕容翰诈疯归国
·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即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料。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一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 了。
·诈而后应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必殃其身。
·面对强权,有时候虚与委蛇甚至曲媚求生也不失为智慧的体现。
避晦卷 第六
销毁证据的田叔
白衣宣至白衣还的杨铁崖
吕后的隐忍
朱棣的缓兵之策
张释之敬老免祸
露宿街头的徐达
姚枢的先见
徐渭的自残
持不语戒的朱耷
选择流浪的重耳
·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起来很窝囊,实际是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了,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因其无耻,故虽与君子行迹相类,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度。
·野兽躲进深林中,还要扫灭痕迹;飞鸟飞到高空中,也要掩藏影子为的就是不被猎人注意并捕捉到。
心晦卷 第七
谢绝征召的谢安
李沆的先见之明
缓称王的朱元璋
任职却不任官的彭玉麟
胡广的中庸术
怕见贵人的颜延之
田畴拒封
王旦设箱烧奏章
·要对付一个人,就要先想办法让他骄傲,骄傲会让人变得很愚蠢。一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 的。
·不要仅仅看到小人的无耻,如要战而胜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让人发现这种智,否则就只能是真愚蠢了。
·不为红尘富贵所迷惑,方能拥有真正的远见。
用晦卷 第八
周世宗斩将立威
慕容垂择机兴燕
查容假醉避祸
陈树屏片言解纷
仇钺的叛中之叛
·养晦只是一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时机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则火候不到,前功尽废;迟则机会丧失,悔亦无及。
·事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也要为别人留后路。
·见微知著,洞烛先机,方能避祸全身。
·有时候,一言半语不合,些微意气之争,都有可能酿成大的祸事。
·以韬晦制造出的时机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善于把握当下。
·有时候,一言半语不合,些微意气之争,都有可能酿成大的祸事。
·以韬晦制造出的时机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善于把握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