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di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从上古到清末民初分期阐明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对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各民族与中国情况之异同,都有述及。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五十年代初作为讲义,出版了若干油印本,限于条件,没有印插图。本次出版即以油印本为底本,参考后续出版的各本修订了部分笔误,并增补了书中提及的相关图片,以期最大限度呈现梁先生本意。
◎学贯中西的建筑大师、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的先驱梁思成先生的经典著作。初稿为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后因授课需要编写成讲义。书中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人员和工作同志的实地调查、测验的成果,他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di一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shou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在建筑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博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
◎本次后浪新版《中国建筑史》,以本书初始面世版本五十年代初版油印本为底本,最大限度还原梁先生本意。增补插图近两百张,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了解书中叙述的不同建筑。根据古籍及民国杂志,修正底本中极个别的错字或知识性误差,内容更臻完善,更加方便阅读。
◎从上古至清末民国的中国建筑均有涉及,通过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了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一书在手,即可遍览各个时期的中国建筑特征,明晰不同时期建筑的优劣,参考价值卓著。
油印本付印前言
一九五三年秋季起,我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研究生和北京市内中央及市级若干建筑设计部门的工作同志们讲中国建筑史,本拟每讲编写讲义,但因限于时间,写的赶不上讲的速度,但是同志们要求讲义甚切,我只好将这部十年前所写的旧稿拿出来付印,暂时作为补充的参考资料。
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得不正确的。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只叙述了封建主和贵族的建筑活动,没有认识到那些辉煌的建筑物是各时期千千万万人民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积累;对于各时期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只是罗列现象,没有发展的观点,不能正确地分析那些建筑物的艺术性和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不能指出这些建筑物同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元、明、清三个朝代,离今天较近,实物存在也较多,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较大,本应较为详尽地叙述的,却因限于时期,省略过甚。当时为了节省篇幅而用文言,并且引用文史资料时,只用原文而不再加解释,给读者增加了不便。有许多建筑,因缺乏文献资料,单凭手法鉴定年代,以致错误。例如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在这稿中认为是北宋所建,最近已发现它脊檩下题字,是金代所建。又如太原晋祠圣母庙正殿是北宋崇宁元年所建,误作天圣间所建。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和普贤阁,也可能将金建误作辽建。这类的错误,将来一定还会发现的。这部稿子的缺点是很多的,这几个只是其中较突出的而已。
解放后不久,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曾建议付印,我因它缺点严重,没有同意。现在同意用油印的形式印出,仅是作为一种搜集在一起的原始资料,供给这次听讲的同志们把它当作一部古人写的古书来批判参考之用。原稿本有插图,因限于条件,未能一并印出,也是很大缺憾。
尽管这部稿子写得很不好,它仍然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做了初步的辨别与整理,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果实。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人员和工作同志的实地调查、测验的成果。在编写的过程中,林徽因、莫宗江、卢绳三位同志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金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对全稿也都帮助校阅和补充。精美的插图都出自莫宗江同志的妙笔,可惜在这油印本中不能与读者见面。卢绳同志在元、明、清的文献资料搜集和初步整理上费了不少力气。
在这次讲课的同时,我仍将努力将讲义编出,希望能写出一部比较正确的中国建筑发展的简史,届时将要恳请同志们毫不吝啬地给予指正和批评。
梁思成
一九五四年一月
梁思成(19011972)
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作品。
油印本付印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三章 两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五章 隋、唐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七章 元、明、清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