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结构: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定 价:128 元
丛书名:清华·政治经济学研究丛书
- 作者:李怡乐
- 出版时间:2024/4/1
- ISBN:9787522824840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1
- 页码:328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相适应,实体经济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重任。因此,关注到全球垄断-金融资本主义风险传导、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赋予”我国实体经济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中探究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系统性方案。本书整合了从经典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表性流派的资本积累理论,突出了在一个较稳定的增长结构中,经济循环、技术创新、制度体系间需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要获得利润率合理提升与高质量增长,需要遏制过度金融化、推动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共荣,需要技术范式升级与经济循环过程畅通,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创新和熨平流通,长期为“稳增长”提供保障。并且,成功发挥作用的经济制度,总是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推进社会主义本质实现间达到有效统一;就振兴实体经济而言,有效制度既要在供给面激励创新,又要在需求侧扩大市场规模、改善分配格局,达到可持续的供需高水平动态均衡。这些发现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演进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理支持,体现了经典理论的生命力。
李怡乐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方向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我国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修复机制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际资本积累动能研究:经济、技术与制度的协同视角》等;参与出版《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等学术专著、参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教材。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马克思经济学视角下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结构研究”(17CJL002)、“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18CJL008)、“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重大举措研究”(23AZD016)等。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第五届刘诗白经济学奖等重要奖项。
第一章 引言: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振兴实体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一 中国实体经济占比、投资与盈利水平简况 (一)实体经济占比走势 (二)实体经济积累动能发展趋势 (三)实体经济利润率比较 二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积累结构性矛盾 (一)传统技术范式下投资产出效率的下降 (二)多种成本提升对利润份额的挤压 (三)价值实现困境强化经济循环的负反馈 (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偏差 (五)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多目标和强约束 三 振兴实体经济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 (一)理论逻辑:工业现代化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 (二)国际经验:对前沿技术的控制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 (三)历史实践: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逻辑 第二章 资本积累结构:经济、技术与制度协同演进的框架 一 经典资本积累理论视域下实体经济长期增长的矛盾 (一)《资本论》体系中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经典积累理论的核心议题与中国稳定积累结构的目标 二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调节学派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解释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稳积累预期的制度体系 (二)调节学派:劳动过程、制度体系与再生产过程的配适 (三)两学派的理论比较及其与中国学者的研究互动 (四)资本积累的制度研究在中国实践中面临的突破空间 三 资本积累结构视角下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制度布局 (一)积累当事人:市场主体的理性投资能力 (二)积累的动能:再生产矛盾的协调与竞争政策 (三)积累的系统条件:货币体系价值稳定与信用扩张的协调 (四)积累的系统条件:政府的协调能力与政治共识 (五)资本循环与再生产条件: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六)价值生产过程:技术类型与劳动管理制度 (七)价值实现过程:最终产品需求结构 (八)资本周转条件:金融与行政管理 四 经济循环、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协同演进的理论框架释义 第三章 实际资本积累与金融资本积累共生与分离的矛盾关系 一 理论逻辑:资本积累“两重化”的发生过程及其影响 (一)生息资本积累超越实际资本积累的过程 (二)金融资本膨胀对实际资本积累的矛盾作用 二 历史经验:金融资本主义产生与运行的历史 (一)金融资本主义的产生:组织模式与制度支持的嵌套 (二)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中国的基本防御机制 三 技术创新过程中金融资本投资与实际资本积累的互动 (一)技术革命周期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理论关系 (二)工业革命实践中金融资本组织形态的演化 (三)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技术创新的风险 四 经济循环总过程中金融化的作用机理 (一)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及其利润率的影响 (二)金融化对居民部门收入与消费的作用 五 中国改革过程中实际资本积累与金融资本积累的协同 (一)中国渐进式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 (二)制造业企业实际资本与金融资本积累的共生关系检验 (三)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金融供给侧“补短板”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经济循环:实体经济的积累动能与利润率提升机制 一 制造业实际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特征 (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区域特征(宏观数据) (二)上市制造业企业实际资本积累现状(微观数据) 二 制造业企业金融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特征 (一)制造业企业金融资本积累的规模与类型特征 (二)制造业企业金融资本积累的所有制与区域特征 三 制造业企业实际资本积累动能的经验分析 (一)经验研究的基本假设释义 (二)经验研究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说明 (三)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计量模型选择 (四)基础回归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五)异质性分析与进一步研究 (六)经验分析结果:经营利润率、技术创新、制度环境、金融活动的协同作用表现 四 利润率波动的理论模型与历史经验 (一)经济危机理论视域下的利润率抑制 (二)良性的经济循环与平稳适度增长的利润率:理论与黄金年代的经验 (三)利润率修复:理论机制与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实践 五 中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变化的成因解析 (一)中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变化分解 (二)利润挤压的威胁与成本修复的可能 (三)消费不足的障碍与新需求的空间 (四)资本密集度上升与投资结构调整 六 实体经济利润率提升视角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逻辑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技术条件对实体经济生产过程的再造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条件对实体经济的循环扩容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条件对实体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总协同 第五章 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生产方式升级 一 数字经济的含义与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二)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整体战略规划 二 理论:马克思视域下技术进步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统一 三 历史:技术变革驱动经济增长的浪潮与经验 (一)以“通信/能源矩阵”为标识的技术创新集群 (二)产业革命历史赋予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经验 四 实践:数字技术变革生产组织方式的机制 (一)信息通信技术对劳动过程的重组 (二)国家大数据战略:关键生产资料的供给 (三)工业互联网:数字生态共同体的搭建 (四)智能制造:操作经验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五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条件 (一)平台垄断的内生性与基本治理逻辑 (二)数字经济推动共享发展的理论条件与实践经验 第六章 制度体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赋能实体经济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的总逻辑 (一)经济制度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关系 (二)党领导下经济制度体系升级的实践经验与学理依据 二 共同富裕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动能 (一)振兴实体经济与促进共同富裕相协同的理论逻辑 (二)劳动收入份额作用于经济增长体制的中国经验 (三)振兴实体经济与促进共同富裕相协同的实践路径 三 优化生产力布局与地区间协调发展导向的区域政策 (一)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历史简述及其理论命题 (二)自然社会化与生产力再布局的理论逻辑 (三)空间再生产过程的内在不平衡与利润率分化 (四)中国区域间GDP与利润率的变异系数分析 (五)以实体经济创新能力提升为关键的区域政策升级 四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新型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内涵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升华 (二)理论:技术创新的性质与产业政策的经济学逻辑 (三)历史:中国产业政策的升级与代表性国家的经验 (四)实践: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型地方政府与国字号“产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