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大夏书系·亲近母语,我的使命——从儿童阅读走向人的教育 读者对象:一线教师
本书作者徐冬梅扎根母语教育、儿童阅读20多年,其母语教育思想感召、影响了无数点灯人。本书精选人物专访、公开演讲和已发表论文20多篇,分为访谈、演讲和论述三大部分,讨论了母语教育和儿童阅读的困境,阐述了作者及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教育理念及研究课题、中文阅读分级标准等工作,梳理了母语教育、儿童阅读领域的发展历程等。本书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把握母语教育、儿童阅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获得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支持。
?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对孩子的影响?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性转换?儿童阅读让孩子读什么?怎样带孩子去阅读?直面母语教育、儿童阅读中诸多困惑和困境,作者从理念和解决方式上积极作答。
? 20多年来,语文教育不断变化,如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整本书阅读成为基本共识等。作者分析为何出现种种变化,如何面对变化,母语教育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 梳理“儿童阅读20 年”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展望今后2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以历史视角探讨如何以母语教育为基点,以儿童阅读为推广路径,培育有中国根基的未来新人。
代序
亲近母语:生命的歌唱
成尚荣
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主题演讲
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作“亲近母语:生命的歌唱”。这句话是我引用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句话。于老师说,“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所以有人说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充满情感的,她是情感派,最讲究情感。
亲近母语:生命的歌唱
怎么理解亲近母语是一种生命的歌唱?我想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其实是说,一个语文教师、母语教师,上一堂语文课一定要有激情,教学过程应该是情感伴随的过程。
激情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对于一堂课的生成,意义非常重大。
正因为如此,有位英国学者在中国《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保持激情:成就优秀教师》。如果从中国学术文化来看,“激情成就教师”就可对应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情本体”。什么叫“本体”呢?李泽厚先生说“本体”就是最后的存在,就是最后的根据。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国美学最后的存在,最重要的根据就是感情,这就是“情本体”的意义。
哲学家罗素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哲学研究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研究罗素哲学的过程中这样论述:这三种激情造就了罗素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是情感的歌唱。如果语文教学、母语教师没有激情,怎么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怎么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呢?
第二,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还在于核心素养。
刚才徐冬梅老师在演讲中讲到了“综合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的核心素养”。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件中提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提出学科核心素养,遭到了有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学科是没有核心素养的,他们的理由是:其一,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学科是人吗?学科它不是人,它只是学科,它只要不是人,怎么可能有核心素养呢?其二,我们提出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目的就是克服长期以来学科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而现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岂不是又让我们回到了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了吗?
是这样吗?请看一看今天开幕式上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兰州市东郊学校的孩子们、老师们表演的情景剧。用徐冬梅老师的话来说,用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灵,表达这个世界,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是有知识的,是有能力的,是有态度的,但是经过人的学习,它转化为人的核心素养。
从某种视角来讲,母语是有生命的,它就是一个生命体。因此,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其实是人的核心素养的歌唱,是人的歌唱。
第三,我们领会一下于漪老师所说的“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那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是生命的事业。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非常熟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生命的事业,这就是生命的歌唱。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我们的生命就在语言当中,母语就是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灵魂在歌唱。
第四,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其实是我们的生命为祖国而歌唱。
我们称余光中先生为“乡愁诗人”,这是我们对余光中先生最珍贵的称呼。在今天的开幕式上,我们重温他的诗歌,那么“一夜雨声”在告诉我们什么?在我们看来,“一夜雨声”发出的声音,是在告诉人们生命的旅程、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一生总是在漂泊之中,但是当我们把“一夜雨声”当作人的声音,当作是在向我们诉说的时候,那就是生命的歌唱。
乡愁、乡情代表着一个人的民族灵魂,代表着他心灵最终的归宿。他只有在雨流中才不是漂泊者,不是流浪者。母语让他找到自己的归宿。
因此,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其实是对天下情怀、家国情怀的一种歌唱。永远不要离开乡土,永远不要忘掉生你养你的、让你长大的那个乡土、那个国家、那个民族。
解释至此,可能还不够,母语让我们的心灵栖居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享受温暖、感受幸福,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总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没有准确的理解,还是哲学家海德格尔做出了解释。海德格尔说,人的栖居脚踏实地,但是人不能太辛劳,他必须抽离,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仰望神明,那就是来到半空之中,但是人不能悬浮在空中,他最终要回到大地上。这是个什么过程?当然是生命的旅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荷尔德林的诗句是人类的语言,对我们来说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我们的根,用梁衡先生的话说:母语像是母亲微笑的脸庞,母语是母亲温暖的胸怀,母语是母亲甜美的乳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凭借的是语言生存着、生活着、生长着。
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这是一种对世界的歌唱。我非常欣赏徐冬梅老师所说的“用母语阅读世界,以母语构筑世界”,非常富有哲学意味。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小就有自己理想的追求,他进行了人生试错,试错了10年,没找到答案,又回到哲学上来。他首先是回到语言中来,提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我的世界在哪里?我的世界的边界在哪里?就是看我的语言、我的母语的边界,我的母语筑起了世界的边界,这是我和别人所不同的。我用母语可以认识世界,可以把握世界,可以构筑世界。
刚才我从几个层面谈了我自己对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的理解,非常感谢于漪老师,她为我们的母语教学,为语文教学指明了一条道路,她真是一个点灯人。
怎么歌唱,怎么亲近
既然我们召开母语教育、亲近母语的研讨会,我希望把“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作为这次会议的主旋律。大家高高地唱起母语是生命的歌唱,用亲近的方式来歌唱我们的祖国,歌唱我们的生命。生命为祖国而澎湃,生命为自己的存在而
澎湃。
那么,亲近母语是一种生命的歌唱,它是怎么歌唱的?它是怎么亲近的?
近日,徐冬梅老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些观点令我深受启发。
第一个观点,母语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的脉搏里始终涌动着我们的母语,文化基因让我们带着文化的胚胎,文化的胚胎可以长成一个热爱祖国的灵魂。她坚信母语是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二个观点,母语是我们国家建设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工程。这个工程就是加强母语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在新时代用母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个观点,母语教育就是让我们扎下根,把根扎得很深。“一个人能够长多高,走多远,取决于他的根基扎得是否够深,取决于他能否将自己小小的生命之流汇入到自己的民族、国家和人类的洪流中,从而获得不竭的源泉和能量。”
第四个观点,母语有课程,而母语课程是我们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提得好!语文是基础课程,我们国家课程方案里的所有课程都是基础课程,但是在这些基础课程中,母语是一个核心课程。
第五个观点,亲近母语是一个智慧教育过程。母语带来了智慧,所以在亲近母语中一个人的智慧就得到了生长。
庄子就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知识和智慧。智慧是有大小之分的,有大智慧,也有小智慧。在庄子看来,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闲,空也;间,隔也。
有大智慧的人关注宏观,他有战略思维,他关注这个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与未来。有宏观思维的、开阔视野的人是大智者;而小智者只关注那些细小的事情。技术、方法、路径、手段固然重要,但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只关注那些器,他可能只是一个小智者。“大言炎炎”是火在燃烧,充满了激情。大智慧的人在表达的时候是炎炎的,是激情澎湃的;“小言詹詹”,詹是细小、烦琐、重复,没有智慧的人或者是小智慧的人说话总是啰里啰唆的。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用母语对智慧做的解读,母语教育是智慧教育的过程。
第六个观点,语文教学要以阅读为核心,让学生在阅读当中领会,获得母语的滋养。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在校长以及刘颖老师的设计、组织、规划之下,开展“六年百本书工程”。我为他们的书写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六”和“百”形成一个结构,孩子们在这个结构中嵌入自己的人格。所以亲近母语非常重视阅读,这个方向是对的,他们所做的是好的。
第七个观点,亲近母语最重要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儿童为本。基于儿童,是儿童为本的母语教育,而亲近儿童必须以亲近的方式、以儿童亲近的方式亲近母语,又让母语亲近儿童,这时候,儿童和母语之间就是一个互动关系、一个对话关系。这个对话关系就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称的“伟大事物”。帕尔默说,伟大事物不在教科书、不在课堂,伟大事物在主体本身、在我们自己。
在母语课堂里开展的以儿童为本的教学,实际上是三种“儿童”的美丽约会。第一种是教室里的儿童。第二种儿童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母语教材中,教材中的老人、小孩,或是动物、植物其实都是儿童。学习母语的儿童是真实存在着的儿童。第三种儿童来自教师自己,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教师也就变成了儿童。三种儿童亲近在一起,组成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他们在一起对话。
所以亲近母语是对母语的亲近,说到底是对儿童的亲近,让儿童亲近自己的生命,用亲近的方式让生命歌唱起来,这叫生命的歌唱。
儿童为本的三个重要维度
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再谈谈儿童为本,我想,至少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回到”,第二个重要的维度是“关照”,第三个重要的维度是“完整地把握”。关于这三种维度,我的表述是不精准的,没有达到怀特海提出的智力发展的第二阶段——精确化,但有时候模糊一点也不是坏事情。
第一个维度是“回到”
儿童为本的亲近母语、生命的歌唱,要回到儿童本身。“回到”就是回归,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人总有新的发现,在回家的路上,总有新的想象,这个新的想象带来创造,因此“回到”本身就是一种改革。以儿童为本的亲近母语也必须回到儿童本身。
◎ 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
儿童,原来没有自己的名字,他自己的名字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成人的大海里。当度过那个时期之后,儿童初显起来了。
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什么?儿童意味着自由。儿童就是一个自由者,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自由何止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它也是人存在的本质。不仅如此,自由也是创造的保姆。人的创造需要呵护,最温暖的保姆就是自由。回到儿童,回到儿童本质上,回到儿童创造的本源上,那就是自由。
儿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探究。人总会有两次出生的机会:第一次是生理性的出生;第二次是小脚丫走大路的时候,是文化上的出生。文化上的出生还表现在你的小孩或者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向你伸出手的时候。你们读懂他们了吗?
儿童探究就产生哲学。哲学源于对周围世界的惊异,儿童对世界惊异了,他就是哲学家。回到儿童本位上去,他会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母语,离不开亲近母语,离不开生命的歌唱。
◎ 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
儿童最伟大之处是可能性。语言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听一听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比喻儿童的:儿童是人类伟大史诗的草稿。儿童是个草稿,他在写着,他很稚嫩,甚至还有很多的错误、很多模糊,他有很多字不会写,可能用图画来表达,他是一个草稿,但是他将来是人类伟大的壮丽的史诗的开始。
亲近就是以亲近的方式、和善的态度,耐心地带着爱、带着孩子完成他的草稿,修改他的草稿,让他成为人类伟大的史诗。
我们正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难道不是生命的歌唱吗?回到儿童,回到可能性,从现实性走向可能性。儿童本身隐藏着许多人类伟大的秘密,发现儿童就是发现我们伟大的人类,发现伟大的自己。
◎ 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什么?各有各的分法。已故的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先生对儿童生活世界做了非常好的划分,他说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第一个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第二个是理想的生活世界,第三个是虚拟化的生活世界。但是我们只看到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而这个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由读书、知识、成绩、升学率组成的世界。这是一个焦虑的世界:儿童在焦虑,家长也在焦虑,这会带来社会的焦虑。
三个世界不完整,那么母语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母语教育不完整,儿童就是不完整的,他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在三个世界中他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而且往往发生冲突,这时候在母语教育中我们让他进行价值的澄清,在价值澄清中进行价值选择,在价值选择中进行价值的定位。任何教学都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价值总是伴随着母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价值存在就是理想的存在,因为有这个存在,母语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会歌唱的。
◎ 回到儿童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游戏的方式。
儿童是一个游戏者,如《审美教育书简》里所说,游戏在哪里停止,人的生命就在哪里停止。我想说的是当游戏停止的时候,儿童生命也就结束了,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强调游戏就是要倡导在游戏中生长出游戏精神,这个游戏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当然也是有规则的精神。
以上四个“回到”和我们的文学教育、母语教育结合起来,那就是陈思和先生讲的儿童文学要和儿童的本然状态贴得更近。陈思和教授说儿童生命处在人类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不完整的,但是不完整不等于它不存在。不完整的生命状态更为可贵,因为它更有可能性。
陈思和教授又讲,儿童的生命是随着视域的扩大而成长起来的,他是离不开这个环境的变化的,而儿童最初的环境在哪里?就是那张床,就是那个屋子,床和屋子造成了儿童意象,造成了儿童文学的意象。
是的,儿童从一张床开始,他把被子围了起来,用枕头围成一个自己的世界。母语教育,用亲近母语的方式把他带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去。儿童从那张床开始,从那个小木屋开始,构筑自己更大的世界。我们用母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儿童本位要符合、要呵护、要尊重这种生命的状态,尊重童年的价值,这种童年的价值就来自生命的深处。
第二个维度,亲近母语儿童本位必须要关照
关照当今时代的儿童。时代在进步,课程在发展,母语教育也在发展、在深化,我们要坚守传统的好东西,但是如果不把亲近母语教育和当代儿童发展关照起来,那母语教育就落后了。
在当今这个时代,儿童发展呈现什么样的新情况呢?
第一,童年忙碌。
美国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说童年的忙碌有两种:第一种忙碌是钟表忙碌,第二种忙碌是日历忙碌。钟表忙碌,是把孩子的时间都安排好,像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一样,孩子没有自己一点空间;日历忙碌是希望未来日子早早来到现在,他快快长大。这两种童年忙碌都让儿童失去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他再也歌唱不起来了。
第二,童年困惑。
古老的中国大门被打开以后,各种文化、各种价值观进入这块古老的大地,但是泥沙俱下,而儿童对价值的辨别能力是弱的,需要我们在母语教育中帮助他澄清。如果没有引领,价值观会发生扭曲。当儿童面临价值困惑的时候,母语唱着什么样的歌呢?应该唱起理想之歌,唱起价值之歌。
第三,当下的儿童处在歧变之中。
这种童年歧变和新的技术融合,技术变化了,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了,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到了,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技术,儿童怎么办?儿童最喜欢,但是儿童在使用新技术的时候可能被淹没在技术之中,忘掉了人最大的优势。《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就说人的最大优势,是人的想象力。
第四,童年冲突。
儿童发生多少冲突啊:和家长的冲突,和老师的冲突,和整个社会的冲突。这些冲突会从生活中走进课堂,走进语文课堂,因此儿童本位的亲近母语,不仅要回到过去、回到儿童本身,还要回到当下儿童发展的特点上。
有人说儿童和社会之间已经无秘密可保了,社会的一切、大人的一切,儿童都知道。于是有人说童年死了,儿童死了。我们曾经说过人死了,现在又说儿童死了。儿童永远不会死,他跟社会如此地接近,但是他毕竟还是儿童,儿童机制永远存在。
第三个维度,儿童本位的亲近母语课堂要完整地把握
第一,儿童立场是母语教育的基本立场,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用亲近的方式来教育儿童,但是儿童立场必须和国家立场联系在一起。如果只站在儿童的立场,看不到国家的立场、民族的立场,看不到国家的利益,看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儿童立场是不完整的。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耀我们的儿童立场,用儿童立场的价值来映射国家的利益,映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完整把握儿童需要、个性发展。健康的儿童、个性的儿童、有创造性的儿童,如果忘掉社会发展需求,就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儿童中心主义会不断膨胀。如何把基本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呢?
这才是完整的儿童立场——儿童需要解放,但是也需要规则;儿童需要自由,但是也需要严格的要求。
到底是什么的歌唱
亲近母语是生命的歌唱,说到底是什么的歌唱?
亲近母语的生命歌唱是道德生命的歌唱。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中华民族文化有个本色,有个底色。这个本色、底色就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造就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精神结构和西方人的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是讲伦理道德的。“立德”在春秋时期的《左传》里就提出来,“树人”在《管子》里就讲出来了。在中国的历史深处,“立德”和“树人”这两个概念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它们整合在一起就成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是一个文化的议题,尤其是款款走进了新时代,成为中国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内含另外一个问题——谁来培养人?
我们教师,语文教师,我们在座的各位教师,生出道德的意义来,生出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正因如此,于漪老师说:“教师就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力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今天的母语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我们都有两个肩膀,两个肩膀挑着什么呢?亲近母语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它有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道德的生命歌唱,让我们每个人、每个语文教师,让每一个学习母语的儿童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母语中发现“大我”,那就是我们的生命为祖国的澎湃而歌唱。
亲近母语的生命歌唱也是一种审美的歌唱。
审美是对道德的想象,审美是对道德的召唤,中国文化中美和德是不分离的,是融合在一起的。立德树人以美立德,用美来优化自己、美丽自己。而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语文教材充满着审美的意义,是生命的享受、生命质量的提升。当然这种歌唱也是儿童以游戏的方式来歌唱。邵燕祥老先生的那首诗至今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哪儿去了,你放风筝的孩子
大沙燕,黑锅底,小屁帘……
飞舞着一代人的童年的天空
没有老,还是那么蓝,那么蓝
许多年过去了,天又是那么蓝
蓝得旷远,蓝得勾魂,蓝得像海
在狂暴的风涛过后 等待着
呼唤着一片片船帆 等待着
呼唤渐飘渐远的风筝 天没有老
可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放风筝的孩子也就是堆雪人的孩子
粘知了的孩子 捉萤火虫儿的孩子
难道你们也像萤火虫儿一样
让人捉去了吗 难道你们像知了
让人使计粘去了吗 难道你们像雪人
无声无息地消灭或者竟是像风筝
挂在电线上被风撕碎跌落到
天边地角 化作尘泥?
……
让游戏在母语教育中歌唱起来吧。亲近母语的生命歌唱说到底是教师人格的歌唱,是用人格来塑造人格,这叫学科教人,这叫教学育人,这叫母语育人。
教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亲近母语的生命歌唱,是为祖国而歌唱,是让我们的孩子有爱国情、有强国志、有报国行,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叫什么?这叫亲近母语的生命歌唱。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主持研发《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主编、策划《日有所诵》《中文分级阅读文库》《新母语》《小步乐读》等图书。
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专业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策划并主办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儿童母语教育论坛、“阅读点亮未来”年度评选、儿童阅读师资认证等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大影响。
目 录
代序 亲近母语:生命的歌唱?/?1
第一辑 访谈
徐冬梅:亲近母语,我的使命?/?3
母语教育事关儿童“精神胚胎的发育”?/?11
开口就是芭比Q,小学生也有“语言贫乏症”??/?21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和诗歌直接相对?/?28
第二辑 演讲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43
儿童的文学阅读和语言发展?/?51
落实儿童阅读,推进书香校园?/?60
男孩和女孩的阅读差异及对策?/?68
母语教育的去路和归途?/?88
以母语构筑世界?/?99
在不确定的现在和未来,母语教育可以做些什么?/?113
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和应用?/?126
新课标背景下,母语教育的变与不变?/?144
儿童阅读20年:回顾、总结和展望?/?154
发光的人,有光的课?/?173
第三辑 论述
一群人的“点灯行动”
——“亲近母语”十年研究和探索之路?/?191
亲近母语:做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205
构建以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213
“亲近母语”想培养什么样的小学母语教师?/?225
更广阔的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232
亲近母语: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课程研究和实验?/?241
落实中文分级阅读,推进书香校园建设?/?251
开口就是芭比Q,小学生也有“语言贫乏症”?
2022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施晨露专访徐冬梅
有一套书,出版15年来,走进家庭、走进学校,每年被300万名小学生使用,那就是由“亲近母语”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有所诵》。15年来,经历六次改版的《日有所诵》成为不折不扣的长销书。
诵读,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学习方式,在新的时代如何焕发新的生机?《日有所诵》背后,承载着什么样的“亲近母语”理念?当网络用语向低龄孩子蔓延,如何让“网生代”对纯正的母语心生热爱与向往?开学季,《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亲近母语”创始人、《日有所诵》主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
汉语是温暖、优雅的
上观新闻:发起“亲近母语”项目时,为何会以“亲近”为名?是观察到孩子们与母语“疏离”了吗?
徐冬梅:当时是2000年前后,中小学及大量教培机构,把学教材和大量做语文习题,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当时发生过一件事,就在江苏,在一个语文特级教师担任校长的高中,孩子们在高考结束后,把书都拿出来撕了。我的一位同学是高中语文老师,她说,一些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把语文书扔进厕所里。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深深刺痛了我。
我于1970年出生在农村,童年时并没有太多阅读。幸运的是,1983年我考入中师——高邮师范学校,遇到了一个文学的时代、一个文学的校园、一位文学的启蒙老师。这位老师后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我在少年、青年期,受到文学的哺育、母语的滋养。我们的母语——汉语是温暖的、优雅的,是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经典、文化传统中的。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对母语的热爱,离开母语的怀抱,没有母语的滋养。这是我发起“亲近母语”的初衷。
上观新闻:短视频、新媒体造就网络流行语,很多人担心“语言贫乏症”影响更年轻的一代——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像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会说“芭比Q”,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抖音热词。这种网络流行语很快会在孩子们之中“传染”开来。
徐冬梅: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语言中,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核心要素,语汇的变化是最大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汇,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词,可以沉淀下来,更多的被大浪淘沙,最终雨打风吹去。
在我眼中,母语是一棵大树,日常语言、生活语汇是主干;文学语言和实用性语言是重要的枝条,是每一种语言是否丰富、成熟的标志;古典语言、雅言则是根基,是这棵树能否茂盛的基础。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语是这棵树上的叶子,春去秋来,它们长出或者落下。每一棵树上,开出的花朵,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语言创造,它诞生在母语的大树上,也丰富、闪耀着母语和时代的光泽。这棵树上,也会有病虫,会有虫子留下的蛀洞,这就是丑陋的语言给母语造成的伤痕。
的确,包括抖音在内,新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两本书中,就曾描述早已到来的新媒体对人类状态和儿童教育的影响,并对此表达担忧和思考。年轻一代甚至儿童一代,已经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愿意通过短视频和新媒体来获得资讯和娱乐。
无论是动漫、游戏,还是短视频,都是以口头语言结合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相比纸质图书、书面语言,这些新媒体的口头语言不够严谨;相比文学作品,词汇量的丰富性和精确性,精神性和文化性显得不足。因此,“语言贫乏症”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但这只是现象,更重要的是儿童精神的荒漠化,这也就是倡导儿童阅读、促进经典阅读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推广阅读,更多的是在跟短视频、电视剧、动漫等,争夺儿童的时间和兴趣。这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短视频和新媒体的流行,对普及知识、个体自由表达,有积极意义。对现代人而言,视觉接受信息是最直接、有效的。我也相信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更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有较高艺术和教育价值的内容会大量出现。
回应语文教育变化
上观新闻:为什么把“诵读”作为“亲近母语”的切入点?
徐冬梅:“亲近母语”一开始就是以系统性的课程来建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诵读,倡导老师带着孩子们诵读诗歌和经典。在2007年推出《日有所诵》之前就有“亲近母语”的经典诵读读本在内部实验和使用。二是主题阅读,按照儿童精神发展的一个个主题,让孩子们读适宜的文本。三是整本书阅读,从2001年开始,我们倡导老师们在教室里做“点灯人”,在带领孩子们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少做习题,更多阅读儿童文学和人文、百科图书。我们梳理全国各大少儿出版社的童书,给孩子们推荐书目,这件事坚持了20多年。
在“亲近母语”的体系中,诵读一直占重要位置。诵读、诗教是中国古典教育的传统,也符合我们的语言音乐性强的特点。对儿童来说,诵读可以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养成静气、定力和智慧。
上观新闻:20年来,语文教育在变化,我们的诵读文本如何回应?
徐冬梅:语文教育确实变化巨大。其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民族自信心增强,党和政府、学术界和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语文教育对此积极回应,2017年全国使用语文统编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都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尤其是加强了经典诗文的学习。同时,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推动,古典诗歌和文言文的诵读和学习,逐渐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其二,儿童阅读经历了将近20年的推动,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教育和社会的基本共识。语文教材开设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课程体系。
其三,今年,在20年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发布了新课程新课标。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用三个任务群的方式设置语文课程内容。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亲近母语”在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在这三个层面都有所探索。比如《日有所诵》就是对第一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中“诵读”的落实。
《日有所诵》持续修订,一方面源于用户的反馈,另一方面源于对时代和教育认识的深化。最近的这次修订,仍旧坚持儿童性、经典性、教育性三个基本原则,在“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体系下,更好地适应当下儿童的精神需求,启迪儿童灵性,进一步提高所选诗歌在体裁与内容上的经典性和丰富性。
由阅读找到生命支点
上观新闻:说到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分级阅读”在英语中是大家熟悉的概念,为什么要推行中文分级阅读?
徐冬梅:中文分级阅读不仅是文本的分级,而且是要根据儿童认知、阅读水平为每个孩子匹配合适的读物,并根据不同情境进行适当的阅读互动、阅读指导和阅读教育。
如何检测孩子的阅读水平、如何给孩子选书、如何带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对90%甚至更高比例的家庭来说,迫切需要科学、具体的指导体系。
儿童阅读、中文分级阅读,是一个专业体系。在这个标准研发的五年中,我们遇到不少难点。第一个是母语性的问题。汉字、词汇没有明确分级。不像英文,1—8级词汇,非常清晰。汉语本身的模糊性、汉语语义的复杂性,让中文分级阅读有很大困难。比如,著名的蓝思分级阅读是通过两个参数来界定的:一是词频,二是句子长度。句子越长,结构越复杂,难度越大。英文找到这两个数值,是非常科学的。但在汉语中,情况复杂得多。古诗和现代诗歌、文言文,这些特殊语料暂且不论,一般的中文材料是不是句子越短,难度就越小呢?显然不是。
第二个是数字化、智能化的问题。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儿童阅读素养的测评,为他们匹配合适的文本,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阅读影响,这是一定要解决的。
儿童容易受到各种情境的影响,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iPad上,还是在纸上做测评,以及在不同情绪、不同状态下做阅读测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追求更科学地推进中文分级阅读数据化、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
上观新闻:你会如何描述对母语教育的理想?
徐冬梅:每个儿童都可以经由阅读、反思和他的生命实践,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和自己不断实现对话的生命活动。我期待每个孩子,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在童年拥有阅读的权利,享受母语的温暖。
每一个屋檐下,都有读书给孩子听的爸爸妈妈;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一个带着孩子们共读的“点灯人”。
通过儿童阅读,通过母语教育,让孩子们拥有清明的理性、丰富的情感、开阔的视野,怀有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对自己的家庭、对民族和国家、对人类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怀有真挚的热爱和责任,成为有中国根基的未来新人。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