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理论研究和话语建构的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摆脱对舶来概念的依附、建构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成为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概念研究与建构逐渐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主题。针对既往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宏观有余,细腻不足的学术格局,本书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大厦可以从关键
概念入手,进行精细化的学术建构,打造若干具有原创性和解释力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标识性概念。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资源应当涵盖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新闻传播思想、西方新闻理论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等多种源流。其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果最为关键,本书选取延安范式、集体组织者、新闻大众化、群众路线、全党办报、典型报道、新型记者和新闻通讯员这八个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中的关键概念,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在研究取向上,本书力图增进相关知识而非汇集已有知识,即不以概念的基础性介绍和系统性综述为目标,而是注重在学术脉络中推进特定概念的研究,因此本书的呈现方式为一系列关键概念的专题性研究论文,而不是全面系统的、科普性的词典或教科书模式。
从关键概念入手,展开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源流研究,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李海波的新著《中国特色新闻学关键概念研究》,作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丛书重头书目即将付梓。为此,遵嘱写点多余的话,忝列书序。
这部别具一格的新闻理论专著,以一组关键概念,穿针引线揭示并建构了中国新闻学的理论骨架与思想脉络,包括集体组织者新型记者全党办报典型报道新闻通讯员等。20 年前,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春峰策划了一套新闻传播学译丛,委托我翻译其中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我对这一独出心裁的著述印象深刻。此类著述,堪比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看似一鳞一爪,东鳞西爪,或是一截生活片段,或是一个历史场景,串联起来却构成生动立体的真切人生。拿《马桥词典》来说,书中集录马桥的115 个日常用语,乍一看,杂花生树,各不相属,但经过作者精心编织,却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词目与词目之间俨然构成应答、对话、呼应的多重关系,就像被喻为院士中院士的苏联学者巴赫金论述的复调小说。如果说传统小说可见起承转合的单一线索,犹如音乐的独奏与绘画的焦点透视,那么这类貌似辞典的著述则如交响乐队参差错落的协奏,或绘画的散点透视读者可从任何一点介入,向前后左右随意延伸,移步换形均为鲜活的社会人生。
海波的新作,就属这样一部别出机杼而别开生面的著述。第一时间拿到书稿时,我感到既新奇又诧异,新奇的是书稿,诧异的是一种立足大地而仰望星空的学术想象力。他求学时就显示了严谨凝重、思维绵密、文笔灵动等特点,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即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以人才引入。几年来,眼见他学术日进、气象日开,特别是
始终紧贴着中国的新闻实践以及新闻史,遵循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恩格斯),精耕细作,不断发掘具有普遍意义与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规律及其学术资源。如今,又拿出这样一部专著,让人不由得亦惊亦喜。本来,这一新颖成果已经列入我们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由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丛书同样特别看重这部书稿,于是忍痛割爱。1918 年,毛泽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礼堂题写楹联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我们也希望更多力量汇入新时代新闻学研究。韩少功在《马桥词典》最后写道: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一部词典,对于他人来说,不具有任何规范的意义。同样,《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前言也强调:它们不是定义,而是下一步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起点。照此说来,海波这部既像辞典又不是辞典的著作,也可谓新闻学下一步理论的起点。
狗尾续貂是为序。
李海波,江苏赣榆人,清华大学新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史、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史论。曾任《体坛周报》《足球报》编辑和记者,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绪 论 关键概念: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 001
一、题解中国特色新闻学 / 002
二、从标识性概念着手 / 009
三、概念选取、方法与结构 / 017
第一章 延安范式:党报理想型的概念建构 / 025
一、党报的两种范式 / 026
二、先锋队与群众的交往互动 / 030
三、作为交往中介的党报 / 034
四、党报的一种理想型 / 039
第二章 集体组织者:报刊流通网络与组织传播 / 041
一、经典理念的当代延续 / 042
二、报刊发行与组织创建 / 044
三、组织传播的常规化手段 / 049
四、作为方法的新闻传统 / 053 第三章 新闻大众化:重建新闻公共性的思想资源 / 055
一、新闻公共性及其当代挑战 / 056
二、专业主义的结构性偏向 / 061
三、延安时期的新闻大众化实践 / 065
四、想象另一个新闻图景的可能性 / 071
第四章 群众路线:党报根本理念的逻辑与实践 / 075
一、学术版图中的群众身影 / 076
二、《解放日报》改版的党性和群众性 / 078
三、群众路线的运作机理及党报角色 / 085
四、新闻领域群众路线的多重蕴涵 / 090
第五章 全党办报:概念起源与早期实践新考释 / 099
一、重探经典概念的文本源头 / 100
二、集体组织者与全党办报的兴起 / 105
三、全党办报的短暂曲折与展开 / 110
四、全党办报与领导方法的革新 / 114
五、重思媒介技术的进步主义叙事 / 119
第六章 典型报道:社会主义新人及其主体性 / 123
一、社会主义运动特有的新闻样式 / 124
二、国际共运历史脉络中的典型报道 / 127
三、形塑新人:典型报道的内在理路 / 132 四、社会主义新人与文化领导权 / 137
五、典型报道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 139
六、吴满有报道的主体性呈现 / 143
第七章 新型记者:作为政党群众中介的新闻工作者 / 149
一、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 / 150
二、作一个新的新闻事业工作者 / 152
三、新型记者的内涵及培育方式 / 158
四、新闻知识的重建与新闻学的想象力 / 166
第八章 新闻通讯员:社会化新闻生产的历史经验 / 169
一、作为新闻生产者的基层干部 / 170
二、党报平台化与通讯员运动的肇端 / 174
三、干部教育与工农写作运动的勃兴 / 180
四、新闻工作与现代政党的自我锻造 / 187
结 语 / 193
参考文献 / 201
后 记 /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