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关系正是ESG的基本内涵,即投资不仅要追求环境层面的绿色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司制度安排。而ESG投资既秉承“天人合一”理念,也将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贯通于社会责任的践行之中,通过“天理法情”的明晰权责安排,为实现“天人合一”和“天下大同”提供制度保障。
本书扎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传统,运用整体框架对西方ESG理念进行多维扩充与创造性阐释,并在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光谱中进行思想增厚,力求书写更加多元立体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投资哲学,为绿色投资提供思想的“源头活水”。
“整体投资”+“双向ESG”,让资本带着人类文明的底色出发
横跨多学科的绿色投资思想奠基之作,包罗了专业理念与资本使命、家国责任与匹夫担当……
提升投资决策的温度与情怀、格局与质效,为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面向自然和社会的ESG投资
物理意义上的企业是由厂房、设备、办公楼等硬件设施组成。这些以物和技术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但是以人和企业文化为中心的软件设施打造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它们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企业口号,也不是短期热点簇拥而成的虚名噱头,而是流淌在民众心中的口碑形象,散发在员工举手投足间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企业员工精神面貌和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攸关一个企业的命运。
投资行业从广义上来说既包括投资方也包括融资方,甚至囊括了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的联结型企业,这个行业中每一位有生命的个体都需要与自然、社会和自身进行交往互动。本书通过“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和“天理法情”三篇九章内容,既阐释了笔者对资本运转中各式各样问题的实然描述,又形成了投资于自然、社会关系的应然思考。企业在面向自然时,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关系;在面向社会时,展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天下大同”关系;在面向身心时,展现的是人与自己的“天理法情”关系。
企业与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关系正是ESG的基本内涵,即投资不仅要追求环境层面的绿色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司制度安排。在这个意义上,ESG投资既立足绿色投资内涵又超越其内涵,追求的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综合之绿”。在这里,绿色并不是特指某种具体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自然、环保、成长和生机。ESG投资既秉承“天人合一”理念,也将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贯通于社会责任的践行之中,通过“天理法情”的明晰权责安排,为实现“天人合一”和“天下大同”提供制度保障。
投资促进“天下大同”实际上也体现为“天人合一”理念引导之下由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福利,在这个意义上,保护环境也可以视作社会责任的一个“面向”。“商人同意明智而谨慎地使用自然资源是一种社会责任。尽管他们在怎样明智地利用资源方面意见不一,并经常反对政府的保护措施,但至少他们已经认可了这种责任。” 当人类将“天人合一”理念整合到投资行动中时,这种理念有可能搭载或者嫁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由此,发端于自然层面的“环境之绿”将会演化进阶为社会层面的“利他之绿”,并深深根植于企业层面的“治理之绿”。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符合这个行业特点的思想“弹药库”。其中不仅要有清朗明晰的奋斗目标,也要有坚定可靠的奋斗路径,特别是需要一群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思接地气的理论家,在总结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行业发展理论予以创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正缘于此,本书立足“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和“天理法情”,将ESG投资纳入多重视角中予以考量,并在东西方文明会通中进行混融和合。虽然拙著谈不上有多少见解,引用文献跨越多个门类,诠释论证或难逃牵强之嫌,但是,笔者还是想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学说,在更加宽广的学术视域中审视投资的根本使命与目标,并以ESG为主线进行“学理缝织”和“化零为整”,既是求教大方之家,也希望为构建跨学科、跨国界的绿色投资范式敬献绵薄之力,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一些中国人的思想资源。
王权,青年经济学者、高级经济师。安徽宣城人,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供职中国人寿。2006年至今,在多家报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金融及能源评论总计500余万字,曾荣获国务院安委会颁发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暨“安全生产万里行”好新闻奖,以及中国产业新闻奖、“未来编辑杯”优秀论文奖等多项荣誉,创作《西湖情歌》《谷语》《爱在林间》等多首“当代中国风”歌曲在央视及多家音乐平台播放。
天人合一篇(Environmental):投资的生态追问
第一章 环境、情志与社会戾气
一、地理环境与性格塑造
二、从环境污染到情绪污染
三、社会“火药桶”
四、双向ESG
第二章 资本的规训
一、寻觅“隐数据”
二、做功与熵减
三、绿色负熵流
四、超越资本逻辑
第三章 宇宙、物候与投资决策
一、疫疠的启示
二、“小宇宙”连“大宇宙”
三、投资整体观
四、混沌中的定见
天下大同篇(Social):资本运动与社会福利增进
第四章 东西文明会通中的共同富裕
一、公羊“三世说”嬗变
二、大同小异“致中和”
三、从孔子到马克思
四、共同富裕的福利供给
第五章 资本流向、就业和收入分配
一、资本的“向善而行”
二、充分就业的绿色逻辑
三、收入分配的沉思
四、利他投资何以可能
第六章 资产配置、绿色增长与企业家精神
一、资产配置的组合思维
二、投资收益“三重门”
三、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增长
四、儒商精神的价值系统
天理法情篇(Governance):权力架构中的制度供给
第七章 公司治理的文化根基
一、自然规律与人间法则
二、从盐铁财政到商帮治理
三、西方理论的“本土旅行”
四、ESG的公司治理维度
第八章 “三会一层”的权责安排
一、股东的价值主张
二、构建战略型董事会
三、监事会的忧伤
四、管理层薪酬黏性与股权激励
第九章 信息披露、风险合规与商业道德
一、跨越信息披露“陷阱”
二、“碳审计”的本质
三、风险合规“千金方”
四、商业道德重构
附录:问卷、评分与模型
资本中的天道人心(代跋)
后 记 碳中和文明路径构想——兼与天下同道商榷
SG理念并非只是投资方天然地为融资方戴上的“紧箍咒”,也并非投资方以上帝视角俯瞰融资方的一种选择标准与要求,而是对投资方和融资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的“大道本源”。在本书中,笔者意在立足ESG理念对投资方的塑造,兼谈ESG作为筛选标准对融资方的约束。因此投资方不仅要习惯于对融资方进行ESG评分,监管层与融资方也要针对投资方进行ESG评分。评估融资方是为了知道该“投什么”,评估投资方是为了知道“该由谁投”。
鉴于“双向ESG”的构想,监管层应当围绕“投资方如何用ESG理念对自身进行规训”这个话题展开指导,推动投资方在企业管理运营流程中主动融通ESG理念,设立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和公司治理层面的关键指标议题和模型,将自身的投资行动当作改善环境与社会的一种手段,勘破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下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底层逻辑。
“ESG标准的整合能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供更好的投资优化,改善组织在利益相关者中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性,改善与性别多样性有关的关系,改善智力机会,等等。” 投资方既要注重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也要关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与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设立的各类投资产品可以按照ESG标准设计,通盘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通过ESG标准维度转换为指数形式,在环境、社会、治理的多重互动下,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计算投资行动中投资方和融资方对自然和环境净贡献的自然资本核算模式,实现ESG的“双向奔赴”。
笔者以为,投资方与融资方都是企业,在归属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ESG评分指标应该是基本保持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投”,一个是“被投”,这种做功方向与赋能关系决定了ESG指标上又略有不同。比如,融资方可以直接说“减排多少”,但是投资方只能说“通过投资实现了多少减排”,再比如,融资方在社会层面“保障员工劳动”“加强社区沟通”,虽然投资方自身也具有这项职能,但其主要关注点应当在于通过投资做功带动了多少绿色增长和充分就业。
企业的经营活动高度依赖健康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服务。当土壤、水体中检测出的农药绵延至北极“净土”,当硫酸雨飘荡在撑着油纸伞的雨巷,当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漫进了人类的呼吸系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危机将会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分布和企业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也会转化为企业的金融风险。
在资本、环境与社会共生博弈的意义上,重新拓宽资本使命已经成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大事了。尽管不同的资金属性决定着不同的投资框架与投资策略,但是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共识在企业间是一脉贯通的,投资方更需要将资金引向环保、低碳、清洁能源等相关领域,在创造财务回报的同时,为改善环境和增加社会福祉做出贡献。
这并非仅仅将ESG视作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执行体系,ESG也并非一种意识形态工具, 而是通过剖析企业组织在践行绿色理念方面的专业化操作方式,进一步揭示其背后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框架,这既是本书构建ESG范式的初衷,也是希望发端于西方的ESG理念能够为全人类共享,在点燃社会烟火气的同时,达成企业与个人在解决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社会共富等问题上的共识,形成有机统一、美美与共的良性系统。
将环境、社会、治理三大要素与资本运转紧密结合的ESG理念,成功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一整套哲学理念与思考框架,成为评估投资方和融资方与环境、社会关联的极富远见的视角,是“道”层面的理念表达与“术”层面的行动指引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在充分认识到“生态有边界”和“大同无止境”基础上形成的新文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