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法则》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后,乔丹暴怒。作者萨姆·史密斯凭借NBA芝加哥公牛队随队记者的身份,追踪着1990/1991赛季公牛王朝首冠的全过程,也看到了很多潜藏于幕后,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作者口中的乔丹不再是官方包装下优雅、无敌、英俊的完美战神,而是一个在极致的好胜心驱使下,冷酷严厉、刻薄偏执的暴君形象。
一直以来,乔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伟岸高大的,他拥有篮球世界里一切能够想象的美好。不过,如果将他从铠甲中剥离出来,就会发现,人们心中的神也是肉体凡胎。光芒的另一面,是一段平衡球队地位、队友霸凌、合同纷争的历史,更是暗不可测的人性。
本书内容颠覆了传统概念中的篮球英雄形象,曝光了许多内幕,对乔丹和公牛队产生了很大冲击,王座上毫无瑕疵的篮球之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开始被披露。因此,本书被后来的篮球记者们奉若圭臬,还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乔丹传记之一,《纽约时报》畅销榜霸榜上百天,全球销量破百万册,当属体育纪实文学扛鼎之作,调查记者的典范教科书。
时隔多年,乔丹个人纪录片《最后之舞》亦将本书作为历史话题收录讲述。重提陈年旧事,《乔丹法则》会带领读者了解神的另一面,也能帮助大家更精准地评判和衡量篮球世界。
《乔丹法则》,最佳体育阅读范本
颜强
芝加哥有着不同的白天和黑夜……
当我再写下这样一段开篇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25年。离开篮球编辑的工作角色,于我而言,也有23年了。
那一段开篇,更是一段编译连载的开篇,主要引用的故事内容,还是依据罗兰·拉曾比(Roland Lazenby)的非虚构作品 Blood on the Horns: The Long Strange Ride of Michael Jordans Chicago Bulls。我直译了书名,作为报纸故事连载的大标题:《牛角上的血滴》。
这个连载每期都在1800字到2000字,有时甚至更多,延续了20多期,后来实在感觉不宜过长才终结。1999年春天的《体坛周报》,之所以要求我一定要做个乔丹故事主题的深度连载,原因极其简单,那一年的报纸从一周一期,改成了一周两期,故事连载,能拉住读者的兴趣、能让报纸的销售保持连贯性。而在那个年代,只要是乔丹的故事,就不怕没人读。即便我只是个入行才一年,兴趣爱好起初都不在篮球的编辑。
《牛角上的血滴》还算成功,时过多年,还有球迷读者愿意谈起。拉曾比原著里很多故事,就是乔丹纪录片《最后之舞》的框架。
我准备的时间非常仓促。这也可能符合《体坛周报》一贯以无规划为规划的意志吧。但报社对各种资讯资料的储备,投入相当大,我在编辑部书架上,找到了十多本英文原版的NBA书籍,添货更新还很勤,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新闻界,这已经十分难得了。
那十多本书,既是我编写《牛角上的血滴》的资料,更是我真正认识和了解NBA背景、窥探其内里的起点。我还记得其中有《大鸟伯德自传》《魔术师约翰逊自传》《怒不可遏》(巴克利自传),还有菲尔·杰克逊的Sacred Hoops,讲述乔丹第一次退役到复出的Hang Time……其中最不起眼的一本平装本小书The Jordan Rules(《乔丹法则》),封面是迈克尔·乔丹左手运球,抬眼似乎准备上篮的画面。
乔丹法则,即便对于当时我这样履历浅薄的体育编辑,也知道这是公牛第一个三连冠前,被底特律活塞队坏孩子军团收拾得欲哭无泪的独特现象。这本书最不起眼,因为虽是平装却很厚,印刷纸张也不好,字体行距细密,卖相上并不是阅读佳品。这本书被我列在阅读序列的最后,直到我写完《牛角上的血滴》那个长连载后,才开始阅读。
很大程度上,《乔丹法则》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体育报道,乃至新闻报道和社会观察的一扇大门。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The Inside Story of a Turbulent Season with Michael Jordan and the Chicago Bulls,关于迈克尔·乔丹和芝加哥公牛队,一个跌宕起伏赛季的内幕故事。类似标题,当然有博取关注、促进销售的用意。但在所有非虚构作品的阅读中,乔丹和公牛队的第一个总冠军赛季、1990/1991赛季的完整呈现,阅读起来不仅时有惊心动魄之感,更有些颠覆认知、又直指人心的深度触动。
原来体育报道也可以这样写!
原来深度的体育报道,和水门事件的深喉,如出一辙。
事后经年,在欧洲游历时,西蒙·库珀的《足球之敌》《足球经济学》,大卫·科恩的《足球商业》,艾米·劳伦斯的《不败之师》,以及贝洛斯的《足球,巴西化生活》,都给了我很大启示,令人眼界大阔。因缘际会间,我还和库珀建立了不浅的交情。但萨姆·史密斯的《乔丹法则》,依旧保持着振聋发聩的地位。
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调查记者的作业方式,从赛场外一个更大社会广角,去探查乃至深究乔丹和芝加哥公牛队的长期跟踪。对于细节的记述和把握,萨姆·史密斯秉持美国新闻传统优良的掏粪精神,始终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这支特殊球队内里和周边的种种细节,通过勾画数百个不同个体,搭建起一幅各类型运动人物的群像。
对于大多数球迷而言,竞技场上那赛事期间的真刀真枪,是最刺激喧嚣的。然而,在四节比赛之前后,潜藏的伏笔、暗埋的恩怨,赛后沉淀下来的情绪、持续搅动的人际和利益关系,更是群像故事内里更深的一层。
那是一个独特的赛季,也是乔丹终于打破心魔,带领公牛队冲上云霄的封神赛季。夺冠夜,他在更衣室里怀抱奖杯痛哭流涕的场面,成为体育经典瞬间。但《乔丹法则》,讲述的却是另一面的故事。
另一个乔丹,另一支芝加哥公牛,另一种故事。
和四节比赛、飞人高入云天、力挽狂澜,不尽相同,却又极其契合的另一面故事。
萨姆·史密斯是时政调查记者背景出身,进入《芝加哥论坛先驱报》这样有国际声誉的城市报纸之前,有过华盛顿地方政治报道经历。写《乔丹法则》之时,他已经是公牛队跟队记者。写这本书,他是在探险,探究人心之险。
我不太确定,中国有没有体育跟队记者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因为史密斯始终保持着报道者界限,始终用中立角度和客观眼光,观察乔丹以及公牛队。他不避讳,甚至有些乐于探究这支生机勃勃球队的内里关系。他和年轻球员,例如霍勒斯·格兰特关系亲密,却没有因人讳言。全书的故事讲述,将一支极致压力下,不断竞争的球队的种种内幕,做了充分揭示。
他更在挑战篮球之神。
迈克尔·乔丹绝不是圣人君子。事实上,任何雄霸天下的竞技体育王者,都不可能是君子。不疯魔,不成活。
拉丁天后夏奇拉回顾她和皮克的情爱姻缘,说过一段极有深度的话:创意艺术家(夏奇拉本人)和职业运动明星,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前者必须要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否则不可能感动那么多观众;而运动明星,成功者往往没有那么多同理心,他们从小就是从最严酷的竞争环境里,从金字塔塔基向上攀升的……
乔丹就是这极致人群里的极致。他天赋异禀,他的好胜心,更在其天赋之上。这种好胜心,被底特律活塞队的微笑刺客们压制经年,已经到了有些扭曲的地步。
这也是《乔丹法则》的各种内幕故事,既精彩又包含人性深度的地方。不完美,时而刻薄乃至暴戾的乔丹,恰恰是能凌驾于规则乃至法则之上的君王。
时隔经年,再翻开金城出版社的《乔丹法则》,我似乎走回了自己那青涩却又兴奋冲动的从业早年。文字里蕴含的极大张力、文本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愉悦感,只有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中才能完成。
《乔丹法则》每一章甚至每一页,都蕴含着各种故事和人物个性,换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篇篇都有梗。代序者不宜喧宾夺主,但对萨姆·史密斯这样业界前辈的致敬,于我心中,甚至超乎对乔丹的膜拜乔丹是神王,不可模仿;史密斯是先贤,值得学习。
《乔丹法则》,是最佳的体育深度读品,也是经典的体育写作范本,时久弥新。
芝加哥有不同的白天和黑夜,而人性的挣扎,又不同于各种白天和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