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明清之际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方以智的易学名著,旨在以大易会通三教,炮炼百家。方以智以余概念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方氏家传易学的思想精髓;并以大易作为方法, 会通儒释道三家。因此,庞朴先生将其与《东西均》并称为两朵哲学姊妹花。方以智独特的遗民身份以及颇具影响力的盛名,使《易余》只能以钞本家藏的形式流传下来,世人或闻其名,却极少得见。
本次以简体横排出版,随文所出的注释,主要围绕校订、识读和句读展开,力求简明扼要。将《易余》一类的经典著作点燃点亮,做到不偏倚,不散漫,严整有序,正是吾辈的使命。
方以智的哲学和王船山的哲学是同时代的大旗,是中国十七世纪时代精神的重要侧面。
侯外庐
方以智的易学属于象数学派,其哲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都是以象数之学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
朱伯崑
《东西均》和《易余》,是两朵哲学姊妹花。谈论方以智、为方以智立传而不提他的哲学成就者,毫无疑问,一定未能读到这两部书;凡读过的人,也毫无疑问,一定会为它的深邃博辩所折服,惊信方以智是近代启蒙时期的伟大哲学家。
庞朴
导言:方以智《易余》再引
《易余》一书,分上下两卷,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16111671)所撰。是书卷首,依次列《易余小引》《三子记》《易余目录》;上卷收文二十一篇,下卷十三篇;终篇有附录,为两则简短的结语。全书约十万余字。
新近出版的《方以智全书》收录方以智的存世著作有 36种,再算上《周易时论合编》(集方家易学之大成)中属于方以智的内容,整体能代表方以智易学思想的专著,无疑是这部深邃博辩的《易余》。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方以智年少为贵公子,风流倜傥,明敏多艺,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合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一年(1638),在南京参与驱逐阉党阮大铖的活动;中崇祯庚辰(1640)科进士, 列第二甲第五十四名,授翰林院检讨,先后充任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的讲官。
据方以智自言,《易余》大概是在年过不惑之后成书的。方以智在京师亲历甲申之难,遭拘囚达二十日,后乘间得脱,出崇文门, 一路行乞至南都, 后又辗转流落岭南一带。b 四十岁时,即南明永历四年(1650),因清兵南下搜寻逼索而在广西仙回落发披缁,出世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等。这样的弃缙绅而归空门,显然是情非得已,去而学佛,始自粤西遭乱弃官,白刃交颈,有托而逃者也。北返后,依然拒绝与新朝合作,亦儒亦僧,行迹隐匿,志节坚贞。有清一代, 文网严密,法令苛峻,独特的遗民身份以及颇具影响力的盛名使得方以智的《易余》等诸多著述未能刊行问世。它们以钞本家藏的形式流传下来,世人或闻其名,却极少得见。
《易余》见录于清初的《经义考》,在是书存佚阙未见四门体例中列为未见。也就是说,撰者朱彝尊(1629 1709)未能亲见其书。《千顷堂书目》易类著录曰:方以智《易余》二卷。是书的撰者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福建晋江人,寓居南京时曾于顺治十年(1653)问学于方以智。两人接谈甚契,有师生之谊。黄氏对《易余》一书或当过目。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方以智十一世孙方鸿寿将世代秘藏的钞本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易余》再次问世,日益焕发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思想活力。
《易余》的整理校释工作成就斐然,令人感佩。现重新校理,以期补缀一二。随文所出的注释,主要围绕校订、识读和句读展开,力求简明扼要。
方氏的运思和行文,以艰深难读著称。通篇群言发华,有思理,有逻辑,文本已定而语脉萦绕动进,表意左回右转,如如然也,难以把捉。意群的分与合,段落的大和小,只是揣度后的一种尝试。一句之内竟时有字词属前属后皆可的中间态,存在多种释读的可能,暂且据上下文以意逆志,姑定于一端。这里有必要重申方家之见:密之文字不易通读,故断句不能必保无误,但期少误而已。读者若加引用,尚须仔细斟酌也。
引文引语,尽量一一标出,明示起止;随文所出注文,主要为方便对读,比较异同。书中拟写的人物形象,其言其语, 当作正文,不再标出。原本有双行小字,为作者自注。现调适字体和字号,改为单行排列。
顺治十六年(1659),方以智游江西宁都,与易堂诸子(魏禧、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等)晤谈论学, 在游赤面石时,衍《易》而作画作诗。其中诗曰:龙马成龟化鸟翔,百原大衍碎鸿荒。寤知夏至皆冬至,医泻南方补北方。一塞两间何处避,四旋三折此中藏。风轮?听雷声起,柴火新烧古道场。这是一首典型的玄言诗,诗人以奇崛语句论说对易理的体悟。都是衍《易》,青年时代在造作器物,过不惑年将知天命之际, 则转化为金口木舌,时时宣扬古圣作《易》之大义。如此来看,《易余》一书亦在薪柴之列。
风轮只听雷声起一句说的是风起雷震,云兴雨作,种子开裂,草木开始萌芽。这无妨理解为天地之解。点着了大的薪、小而散的柴,薪尽火传,多所熏染,让古老的典籍焕发新意, 让其中的思想生机勃勃。是为柴火新烧古道场所表达的鼎新之意,亦即古典之解。方氏家学在五行中尊火,而方以智自言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鼓舞薪火,使之相传不尽,熏染世道人心。《周易 · 鼎》之《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把《易余》一类的经典著作点燃点亮,做到不偏倚,不散漫,严整有序,正是吾辈的使命。
十载真亡命,刀头悟化城,《易余》的哲学沉思以及特有的文辞表达,是天崩地解大时代的精神凝结,更是个体生命苦难的思想升华。书中有撰者不为一切所惑的志节,有龙渊浇淬三番两折的往事,更有炼药开炉以遗后世的功业。是书已有撰者本人的小引,这里趁势浅述,姑为再引。
张敏杰
2024 年 7 月 10 日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明末清初桐城人,早年参加复社活动,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合称明季四公子。崇祯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清兵南下广东时,不愿发仕清而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其学博综,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书画、律吕和音韵等都有研究,对西学亦有涉猎。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易余》《药地炮庄》等,编定有《周易时论合编》《青原志略》等。
校理者简介:
张敏杰,200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七月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出站并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红楼梦》研究,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思想史、明清浙东学派、《文心雕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