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学教育创新改革与发展、以及对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全面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人体寄生虫学(第10版)在传承几代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对教材编写的精益求精精神,充分体现教材延续性的同时,做好改革创新。充分运用当前教育新理论新技术、强化纸数融合,突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强调思想政治、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版教材的主要修订原则包括:1.本版教材仍然按生物学分类排序,从而突出系统性和逻辑性,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2.更新国内外寄生虫病流行数据和防控实际状况。3.适当浓缩形态与生活史内容中与流行、致病等临床着眼点无关的纯生物学内容。4.治疗、诊断等部分根据目前临床的相关疾病诊疗指南进行修订,更新写出当今临床或流行区现场实际采用的主要(尤其是首选)诊疗原则、尤其是药物。更新附录中的诊断技术。致病及致病机制中进一步增加组织病理学、组化等相关临床常见、常用内容。 5.更新近年诊断出来的罕见或输入性寄生虫病。6.专业词汇等方面加强与《传染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教材的一致性。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各项要求,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22 年启动了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此举措旨在深化医学教育的机制、体制改革,全面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在充分总结了第九轮编写特色和使用反馈后,本轮教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1. 总论内容的精炼与更新。 本次修订进一步精炼了总论内容,系统概述了人类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历程和寄生虫病防治历史,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特征。在各论部分,我们则更新了寄生虫病流行、诊断、治疗和控制等方面的资料。
2. 专业侧重点的针对性调整。鉴于本书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有针对性地削减了形态和生活史中与流行、致病等临床关注点关系不紧密的纯生物学内容,同时更新并适当增加了致病机制和防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诊断、 治疗内容的优化。在致病和致病机制部分,我们融入了更多的组织病理学相关的临床知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编写上,我们剔除了部分临床与防控现场已淘汰的方法,并进行了内容优化。同时,对治疗部分进行了适当精简,使其更 加符合当今的临床治疗指南,特别是主流的治疗药物和原则。
4. 数字资源的优化与融合。我们进一步提升了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确保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的无缝对接。通过在纸质教材中嵌入二维码,学生可以轻松获取丰富的数字资源,拓展并深化教材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5. 中华文化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本次修订强化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旨在培养更具家国情怀的医学人才。
此次修订汇聚了众多编委的智慧与努力,力求使教材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准确、完善。但由于时间紧迫及所知局限,书中可能仍存在一些疏漏或错误。我们恳请同行专家及广大使用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下次修订时修正和完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 川 刘文琪
2024 年6 月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引 言 /2
一、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2
二、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现状及任务 /3
三、 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和食源性
寄生虫病 /4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5
一、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5
二、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6
三、 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7
四、 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8
第三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0
一、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10
二、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10
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2
一、 免疫应答类型 /12
二、 免疫应答的作用 /12
三、 寄生虫抗原 /12
四、 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 /13
五、 免疫逃避 /14
六、 超敏反应 /14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16
一、 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16
二、 多寄生现象 /16
三、 幼虫移行症 /16
四、 异位寄生 /17
第六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18
一、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8
二、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19
三、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19
四、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20
第七章 现代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发展方向 /21
第二篇 医学原虫学 23
第八章 医学原虫概论 /24
第九章 叶足虫 /29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29
第二节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34
一、 迪斯帕内阿米巴/34
二、 结肠内阿米巴 /34
三、 哈门内阿米巴 /35
四、 微小内蜒阿米巴/35
五、 布氏嗜碘阿米巴/35
六、 齿龈内阿米巴 /36
第三节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36
第十章 鞭毛虫 /39
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39
第二节 锥虫/44
一、 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44
二、 枯氏锥虫 /46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47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 /50
第五节 其他毛滴虫 /52
一、 人毛滴虫 /52
二、 口腔毛滴虫 /52
三、 脆弱双核阿米巴/53
四、 蠊缨滴虫 /53
第十一章 孢子虫 /57
第一节 疟原虫 /57
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 /70
第三节 隐孢子虫 /75
第四节 其他孢子虫 /79
一、 肉孢子虫 /79
二、 贝氏囊等孢球虫/80
三、 微孢子虫 /81
四、 人芽囊原虫 /83
五、 巴贝虫 /84
第十二章 纤毛虫 /87
结肠小袋纤毛虫 /87
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 89
第十三章 吸虫 /90
第一节 概论/90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93
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 /98
第四节 肝片形吸虫 /100
第五节 并殖吸虫 /102
一、 卫氏并殖吸虫 /102
二、 斯氏并殖吸虫 /105
第六节 裂体吸虫(血吸虫) /106
第七节 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117
一、 异形吸虫 /117
二、 棘口吸虫 /118
三、 徐氏拟裸茎吸虫/119
四、 后睾吸虫 /121
第十四章 绦虫 /124
第一节 概论/124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128
第三节 阔节裂头绦虫 /131
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 /133
第五节 肥胖带绦虫 /137
第六节 亚洲带绦虫 /139
第七节 微小膜壳绦虫 /141
第八节 缩小膜壳绦虫 /143
第九节 细粒棘球绦虫 /145
第十节 多房棘球绦虫 /148
第十一节 犬复孔绦虫 /150
第十二节 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152
一、 西里伯瑞列绦虫/152
二、 克氏假裸头绦虫/153
三、 司氏伯特绦虫 /154
四、 巨颈带绦虫和泡状带绦虫 /154
五、 线中殖孔绦虫 /155
第十五章 线虫 /157
第一节 概论/157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162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164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165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67
第六节 粪类圆线虫 /172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175
第八节 丝虫/178
一、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179
二、 旋盘尾线虫 /184
三、 罗阿罗阿线虫 /185
第九节 广州管圆线虫 /186
第十节 其他人体寄生线虫 /189
一、 东方毛圆线虫 /189
二、 美丽筒线虫 /190
三、 结膜吸吮线虫 /191
四、 棘颚口线虫 /192
五、 艾氏小杆线虫 /193
六、 兽比翼线虫 /194
七、 麦地那龙线虫 /195
八、 肾膨结线虫 /196
九、 肝毛细线虫 /197
十、 异尖线虫 /198
第十六章 猪巨吻棘头虫 /201
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205
第十七章 概论 /206
一、 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206
二、 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206
三、 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 /206
四、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207
五、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209
第十八章 昆虫纲 /211
第一节 蚊 /211
第二节 白蛉/218
第三节 蠓 /219
第四节 蚋 /220
第五节 虻 /220
第六节 蝇 /221
第七节 蚤 /225
第八节 虱 /228
第九节 臭虫/229
第十节 蜚蠊/230
第十一节 毒隐翅虫 /232
第十九章 蛛形纲 /234
第一节 蜱 /234
一、 硬蜱 /234
二、 软蜱 /238
第二节 革螨/239
第三节 恙螨/242
第四节 蠕形螨 /245
第五节 疥螨/247
第六节 粉螨/249
第七节 尘螨/252
附录 255
附录一 主要寄生虫及寄生虫病一览表 /256
附录二 中国其他少见寄生虫病简介 /258
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260
附录四 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263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技术 /263
一、 粪便检查 /263
二、 体液检查 /268
三、 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270
四、 其他器官组织检查 /271
五、 体外培养 /272
六、 动物接种 /273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技术 /273
一、 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 /274
二、 寄生虫学特殊免疫学诊断技术 /275
三、 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276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276
一、 核酸扩增试验 /276
二、 生物芯片技术 /277
三、 基因组测序 /278
四、 基于CRISPR / Cas 的检测方法 /278
第四节 组学技术 /278
一、 基因组学 /278
二、 转录组学 /278
三、 蛋白质组学 /279
四、 代谢组学 /279
附录五 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一览表 /280
推荐阅读 28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84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