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离不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离不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理解了供需关系、机会成本和市场规律。它告诉我们,每一笔投资都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每一次选择都是在权衡可能的利益与代价。经济学不仅关乎金钱,更是生活的智慧,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明智决策,让生活更加丰盈和高效。学会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你会发现每一个日常行动都有其深意,而经济学就是连接我们与这个世界的重要桥梁。
2.看清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做一个清醒睿智的现代人
经济活动构成了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经济学的视野覆盖了社会、人性、商业活动、道德伦理等诸多领域。经济学家以严谨的分析和理论框架,探索资源分配、市场机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决策,学习经济学不仅能够增长个人财富,更可以提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参与度。
3.与经济学大师同行,汲取现代经济学的思想精华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从亚当·斯密、弗里德曼、凯恩斯等经济学巨擘,到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几十位对世界影响至深的经济学家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和贡献,带领读者从古典到现代、从经典到前沿、从宏观到微观,穿越现实世界的复杂迷宫,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开拓洞察世界的眼界,堪称一部经济学思想史。
4.数十位专家学者联袂推荐,每个人都能读懂的经济学通识
本书作者陈永伟是中国新生代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他以优美流畅、幽默风趣的文笔写活了经济学几百年来的思想之光。本书获得社科与相关行业数十位专家学者的联袂推荐,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自序
十多年前,当时在《管理学家(实践版)》任编辑的邓中华先生找到我,希望我为杂志开设一个介绍著名经济学家及他们思想的专栏。我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挑选了一批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当代经济学者,每期杂志介绍一位。就这样,一口气介绍了十多位学者,直到杂志改版才告一段落。本来,我以为给著名学者作传的玩票生涯应该会就此结束,但谁料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2016年,奥利弗·哈特斩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时间,各大媒体都想要一篇关于哈特的介绍文章。网易、界面、财新几家媒体的编辑都不约而同找到了我,问我能不能赶紧写一篇文章。这时,我想起曾经在《管理学家(实践版)》的专栏中写过哈特,于是就将文章稍加修改后给了他们。由于出稿比其他的作者都更为及时,因此一时之间,我的这篇新瓶装旧酒之作竟成了当时网络上介绍哈特的文章中流传度最广的一篇。这让几位编辑都很高兴,并怂恿我干脆再多写一些人物,这样每年诺贝尔奖开奖时都可以来个抢跑。我其实对预测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有媒体给自己留版面,能写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
是令我很开心。就这样,我又陆续写了一些学者。说来也怪,自此之后,几乎每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会在我写过传记的那些学者中诞生甚至如诺德豪斯、迪弗洛、戈尔丁等冷门学者也被我不小心押中。因此,几乎每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开奖,我的某篇文章就会火爆一把。有朋友戏称,我都快成诺贝尔奖预测专业户了,人家科睿唯安每年列十几个人都押不中几个,我倒好,年年都中。
从2018年开始,我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我的专栏编辑林密女士应该是看到了我在为经济学者作传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每逢诺贝尔奖揭晓、某位著名经济学家离世,或者某些学者的生卒纪念,都会要求我写一个详细的介绍。因此,几年下来,我又在自己的专栏上积累了多篇介绍文字。
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这样,从早年的《管理学家(实践版)》到后来的网络媒体,再到后来的《经济观察报》,我在这些不同的平台上积攒的经济学家介绍已经达到数十篇之多。积攒得多了,自然想给这些文字找一个整齐的去处。正好,华景时代的张缘先生问我有没有什么出书的选题,我就将过去写的传记挑选了一些,并稍作整理,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书。
为什么要读经济学家的传记?
我在念博士时曾经看到过一则萨缪尔森的逸闻,说是一位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向萨老抱怨经济学体系太过庞杂,自己难以得其要领,并请教如何才能培养起学习经济学的乐趣,把握经济学的脉络。萨缪尔森听罢,建议这位学生去读一下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L. Heilbroner)的《尘世哲人》(The Worldly Philosophers)a。
我看完这则逸闻后很好奇,这部萨老推荐的书究竟是怎样一本书。找来一看,才知道那是一部思想史的著作,介绍了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的经济学发展史。但和一般思想史作品枯燥乏味的论述模式不同,这部书采用了一种传记式的写法,把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演进以一种非常生动、巧妙的方式结合了起来。一卷读罢,读者可以很容易知道某个经济学家的某个理论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些思想的源头在哪里,又和哪些思想有交锋。一旦一位学习者了解了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这些理论在他眼里也就不再枯燥和僵硬,而会变成鲜活的东西。对于那些想进一步探索理论的人,他们的兴趣就会由此被激发,后续的研究方向将不再迷茫;而对那些仅想简单了解一下各种理论,顺带知道一些学者八卦的人,这种传记类的介绍其实已经可以大致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领悟萨老提供的这个学习法门之后,我就非常自觉地找寻关于经济学家的传记读物来读,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很多原本让我感到艰深无比、不明所以的理论,最终都是通过这个方法搞明白的。后来,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邀请,给他们的在职博士生课程班开过一段时间的《经济思想史》课程,其间也将这种方法介绍给了听课的学生。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似乎这个方法也是奏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搜集各种经济学者的传记来读的时候,发现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那些大师们都非常热衷于给前辈学者作传。比如,凯恩斯曾经出版过一本《传记文集》,里面就包括了好几位经济学家的传记;又如,熊彼特曾出过一本《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对这个阶段的多名经济学家的生平和理论进行过介绍。对于一位学习者而言,阅读这些由大师写成的文字,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幸福。然而,随着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这种愿意为同行写传,对他们进行介绍的学者似乎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国内,大多数专业学者都忙于写论文、拼课题,类似传记之类文字的写作几乎都被他们视为不务正业之举。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内容,又有可读性的介绍学者生平和理论的作品似乎很难找到。梁小民先生的《话经济学人》应该是个例外,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部书介绍的学者都是比较早期的,因而比较难以体现经济学近几十年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这本小册子应该可以作为经济学爱好者学习时的一个参考材料。虽然它肯定不能和凯恩斯的《传记文集》及海尔布隆纳的《尘世哲人》相提并论,但它提供的学者生平和理论简介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减轻学习经济学时的痛苦,激发他们的兴趣。当然,如果仅仅是希望了解一些学界的八卦,我想,这本书也能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的各章是在不同时间分别写成的,彼此相互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挑选阅读。成书时,我根据内容将它们分成了四辑。第一辑是宏观的求索。这一辑介绍了凯恩斯、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卢卡斯等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路标意义的人物。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对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流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第二辑是增长的迷思。这一辑对索洛、罗默、诺德豪斯、阿西莫格鲁等几位重要增长理论研究者进行了介绍。除了介绍这些学者的生平之外,本辑还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制度与增长等较为前沿的论题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这一辑的阅读,读者对增长理论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第三辑是微观的探究。从表现上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先后兴起的几个重要学派围绕着一些核心的论题彼此争论,那么微观经济学发展的特征就是价格理论、博弈论等基本的微观理论分别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本辑中,我对威廉姆森、哈特、威尔逊、米尔格罗姆、克雷普斯等经济学家进行了介绍,他们分别是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拍卖理论、声誉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重要领域的代表。通过阅读本辑,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些学者的生平,还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主要理论。第四辑是前沿的发展。这一辑对代表当代经济学发展方向的几位学者进行了介绍。从总体上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方向:一是在方法论上,经验研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二是在论题上,收入分配等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三是在学科交流上,心理学和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行为经济学、社会网络理论等交叉学科已逐渐成为主流。本辑介绍的几位学者都是在这些方向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对本辑的阅读,读者可以对当今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建立起一个大致的认知。
最后,我要对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各位师友表示感谢。尤其是邓中华先生、林密女士、张缘先生,没有这几位的支持,应该不会有这本书。
当然,本书中的所有错误、不当,责任都由本人来负。
为了方便对正文中的内容进行扩展阅读,我在书后列了一个书目,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阅读。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其中的一些书相当有难度,要完全读懂可能会费一些功夫。
陈永伟
癸卯金秋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