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使用的语言中“比较”几乎无处不在,“明喻”和“隐喻”正是学者们赐予“比较”这一极为普通的语言现象的两个学名。对明喻和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甚至更早。不过对一般的语言使用者来说,在进行比较时用明喻还是用隐喻完全是一个自发的,可以说是无意识的选择,很少有人会在使用前先认真想一想该用明喻还是隐喻,只有学者们才会设法对这种看上去是无意识的选择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对这两者的区别所给的解释是“用like或as的就是明喻,否则就是隐喻”,当然这只是个高度简单化的、最最表层的识别方式。在这两个学名下面隐藏着许多亟待有识之士去挖掘和发现的真理。本书的作者郭爱萍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明喻和隐喻的异同,学界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即两者或同或异,但本书作者却赞同异同论。不过这并不是折中主义的立场,作者认为对明喻或隐喻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心理活动的结果,而影响这个心理活动过程的是一系列相关因素,包括语言的和使用者个人的心理认知方面的因素。为了给自己的论点寻找支持,作者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定量分析以证明这些因素的存在以及它们对比较方式的选择所起的作用。
本文将“认知连续体”的概念引入明喻和隐喻的研究中,突破了目前国内外学者二分法的论断,并将其研究视角拓展到了心理学领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空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文选题合理、方法得当、脉络清晰、数据资料翔实、实验过程可靠、所得出的结论合理,不仅有益于我们全面把握明喻和隐喻的发展脉络,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创新性的参考。 本文系统评述了隐喻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多角度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之下的隐喻发展状况,尤其是隐喻的多元表现及其与明喻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差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对促进我国隐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郭爱萍(1967-).女,山西太原人。先后就读于山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近五年来在《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普通语言学》专著一部,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两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并获省邵级科研奖两项。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Introduction
1.1Impetusofthestudy
1.2Assumptionsaboutsimileandmetaphor
1.3Purposeandrationaleofthestudy
1.4Theoreticalfoundationofthestudv
1.5Researchmethodology
1.6Theorganizationofthedissertation
Chapter2DefinitionsofSimileandMetaphorandSomeRelatedNotions
2.1Definitionsofsimileandmetaphor
2.1.1Simileinrelationtometaphor
2.1.2Simileasaversionofmetaphor
2.2Differentnamesfortopicandvehicle
2.3Typicalandatypicalstructures
2.4Identificationofsimileandmetaphor
2.5Summary
Chapter3ComparisonbetweenSimile,MetaphorandTheirLiteralCounterparts
3.1Indirectprocessanddirectprocess
……
Chapter4ASruve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SimileandMetaphor
Chapter5ResearchDescription
Chapter6ExperimentsandAnalyses
Chapter7Conclu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