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化建构
本书以文化地理学、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为学科基础,以文化涵化、文化认同、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选取新疆和静县蒙古族长短调民歌、陕西华阴市华阴老腔、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关中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与传承三个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采用民族志方法,记录了三个典型案例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变迁过程和传承机遇及困境,并构建出三个案例在不同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构建土尔扈特蒙古族民歌涵化过程模型。总结旅游开发背景下和静县蒙古族民歌涵化六大动力要素为:舞台真实性误导、游客需求、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汉语言影响和蒙古文化跨区域影响;在文化碰撞、文化整合、文化同化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五种涵化形式。(2)归纳华阴老腔在新机遇中的多样化发展过程,并提出华阴老腔社区居民的文化共建模式。(3)归纳袁家村关中民俗产业的四阶段发展历程,探讨袁家村开发民俗产业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过程,提出了袁家村案例中关中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动因及文化资本场域的重构模式。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