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概论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系统论述了本专业领域的基础性和概论性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支持。全书共分8章,分别讲述了信息管理引论、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管理过程、信息系统、信息机构与信息人才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政策与法规和信息管理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专门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实践工作者阅读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提纲挈领,系统而完善《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管理学系列:信息管理概论》既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信息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信息管理领域的知识结构及体系 延续经典,吸纳新内容本书系统研读经典著作,并注重跟踪信息管理领域的新发展,将二者结合与碰撞,引发读者开拓思路、创新思维、提升能力 《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管理学系列:信息管理概论》配有立体化教学支持系统,选用本书的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与出版社联系,以获取诸如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赵捧未、秦春秀、刘成山、马续补
目 录
刖吾
第1章 信息管理引论 1
1.1 信息 1
1.2 信息管理 8
1.3 信息管理学 14
第2章 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 22
2.1 信息科学 22
2.2 管理科学 25
2.3 信息管理的其他理论 30
第3章 信息管理过程 40
3.1 信息需求 40
3.2 信息收集 45
3.3 信息组织 58
3.4 信息存储 70
3.5 信息检索 73
3.6 信息利用 8l
3.7 信息反馈 85
第4章 信息系统 89
4.1 信息系统概述 89
4.2 信息系统开发 94
4.3 信息系统管理 105
4.4 信息系统安全 11l
第5章 信息机构与信息人才管理 12l
5.1 信息机构及其组织管理体系 12l
5.2 信息机构的管理职能及人力资源配置 126
5.3 信息管理人才 130
5.4 首席信息主管 135
5.5延伸阅读:企业管理2.0 144
第6章 信息服务 147
6.1 信息服务概述 147
6.2 信息服务业 15l
6.3 倍息服务业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 158
6.4 知识服务 162
6.5 延伸阅读:web2.0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169
第7章 信息政策与法规 174
7.1 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概述 174
7.2 国外主要国家的信息政策与法规 182
7.3 我国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概况 194
7.4 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制度 199
第8章 信息管理应用 204
8.1 企业信息管理 204
8.2 政府信息管理 212
8.3 公共事业信息管理 222
8.4 数字图书馆 233
参考文献 240
第1 章 信息管理引论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作为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级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和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
信息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流行词,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与信息打交道。“信息”一词在我国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正数欲来,信息甚大”)中就已经出现,指“音信、消息”的意思,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为“informa?tion”,源于拉丁字“informatio”,日文为“情报”,我国港台地区称为“资讯”。1928年,哈特莱(R.V.Hartley)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的《信息传输》一文中提出“信息”这一科学术语;20世纪40年代,在信息论奠基人香农(C.E.Shannon)的推动下将信息作为科学概念确定下来。然而,至今对于何为信息却众说纷纭,尚无标准和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学科对信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给出了信息的定义。这些定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信息的某些特征,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信息论界:信息论奠基人香农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看做经典性定义并被人们引用。
控制论界: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此定义也被作为经典定义加以引用。
哲学界: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标记,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志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状态。
新闻学界: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特征的传输。新闻是信息的一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心理学界:信息不是知识,信息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
经济学界:信息是反映事物特征的形式,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管理学界:信息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是经过加工的管理数据,是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是提供决策的有效依据。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三个层次,与之相应的信息分别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战略信息以外部信息为主,目的是战略决策;战术信息包括内、外部信息和上、下级的控制信息,目的是战术决策;作业信息是内部的、精确的信息,目的是具体操作。
图书情报学界:信息是读者通过阅读或其他认知方法处理记录所理解的东西,它不能脱离外在的事物或读者而独立存在,它与文本和读者以及记录和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相关,是与读者大脑中的认识结构相对应的东西。
信息管理学界: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认为,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或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另外,《辞海》将信息解释为音讯、消息或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一般指事件或资料数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信息定义为对人有用,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我国国家标准GB5271.1?85将信息定义为人们根据表示数据所用协定而赋予数据的意义。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如下: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在理解信息概念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或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体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②信息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或行动所需要的客观依据,人们可以通过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认识事物、做出决策、改造世界。
1.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寄载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非消耗性、传递性、转换性、可伪性、等级性、不完全性等特征,它们均是信息某个侧面的基本特点。
(1)客观性。信息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状态的反映,反映以客观存在为前提,其实质内容具有客观性。信息的客观性特征是由信息源的客观性决定的。信息一旦形成,其本身就具有客观实用价值。
(2)普遍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及运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而宇宙万物又在不停地运动着,因此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寄载性。信息的存储、传递和交流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能依附于某种载体上,并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信息与载体,二者不能割裂开。
(4)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载体间转换和传播,并且在转换和传播的过程中不会消失,所以谁拥有了某些载体谁就拥有了信息。它与物质不同,物质从甲方传给乙方后,乙方就得到了该物质,甲方就失去了该物质。而信息在传递和使用过程中,允许多次和多方使用,原拥有者只会失去信息的原创价值,不会失去信息的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因此信息不会因共享而消失,这是信息与物质、能量的本质区别。
(5)价值性。信息与其他物品一样,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指信息对人们的有用性,即特定的信息能满足人类特定需要的属性,如信息能满足人们学习、研究、购物等。信息的价值是指凝结在信息产品中的人类劳动,这是信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他们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6)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源发送信息,经过采集、加工、传递和使用的时间间隔和效率。信息的使用价值与信息经历的时间间隔成反比:信息经历的时间越短,使用价值越大;反之,经历的时间越长,使用价值越小。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的时效性表现为滞后性,因为信息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对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历史记录,总是先有事实后产生信息,因此只有加快传输,才能减少滞留时间。
(7)非消耗性。自然资源是消耗性的资源。例如,地下的矿藏和石油,开采一点就会少一点;日常消耗品会因人们的使用而被消耗掉;机器设备会因使用而磨损以致最后报废。信息资源是非消耗性的资源,可以多次开发,反复使用。一本书中的信息不会因为被阅读而信息量减少。
(8)传递性。传递性指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传输工具和载体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传递。所谓空间传递,即信息的利用不受地域限制,能由此及彼;所谓时间传递,即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间限制,可以由古及今。信息主要依靠光、声、磁以及语言、表情、文字符号等得以呈现。信息的传递性还意味着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界限,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信息加以选择,增加充分利用信息的可能性。
(9)转换性。转换性又称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从某一种形态转换或被加工为另外一种形态。人类社会为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总是会将信息加以转换。从目的性来说,人类力图将信息从无形资产转换为有形资产;从方法来说,则一方面使物质载体的形态互相变换,另一方面使信息的精度得以变化。
(10)
可伪性。可伪性是指信息在其衍生过程中可能产生伪信息或虚假信息。在信息衍生过程中,由于信息失去了与源物质的直接联系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差异,同一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形成“认知伪信息”;由于传递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人为伪信息”。伪信息造成社会信息污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11)
等级性。等级性又称层次性,指信息是分层次的。信息划分层次的主要依据是对信息所施加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越多,它的层次就越多,应用的范围就越窄。管理领域的信息,可以分为战略级、战术级和作业级三个层次。战略级信息即企业的方向、年度发展规划、目标、市场机会、竞争对手的动向等;战术级信息即工厂选址、生产计划、执行进度等,也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作业级信息即物料调度信息和员工考勤信息。
(12)
不完全性。不完全性指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信息的获得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关。因此,数据收集或信息转换要有主观思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准确地舍弃无用和次要信息,才能正确地、完整地获得信息。
1.1.3 信息与相近概念的关系
信息与数据、知识、智慧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克利福德?斯托将其含义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如图1?1所示。
(1)从图1?1中可以看出,数据是
最底层也是最基础的概念。数据是形成信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它是使用约定俗成的关键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表示,以使其适合某个领域中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
(2)由于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同时具有时效性特征,因此其可以表示成信息=数据
+时间+处理。
(3)知识是信息、文化脉络以及经验的组合。其通过人们的参与,使用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使其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并与已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结合,这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就转变成了知识。
(4)智慧是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的结果是将信息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并使之成为知识架构的一部分。
因此,数据是形成信息的基础,也是信息的组成部分,数据只有经过处理、建立相互关系并给予明确意义后才形成信息。信息是进行判断、决策所需的资料。知识则是通过对信息的归纳或演绎,从中得出系统化的规律、概念和经验,它是言行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通过业绩反映出来的个人知识修养。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关系
1.1.4 信息的分类
对信息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因此,人们对信息的利用目的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按信息记录内容、按信息表现形式、按信息加工深度和按信息载体四种,如图1?3所示。
1.按信息记录内容分类按信息记录内容其可以划分为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和军事信息。
(1)经济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信息。经济信息随着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按照信息的空间状态可以将经济信息划分为宏观经济信息、中观经济信息和微观经济信息;按照信息的内容可以将经济信息划分为经济管理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企业经营信息、各种需求信息和新技术开发信息等。
(2)政治信息是指从事政治活动时产生的信息,它既包括政务信息,也包括社会信息。政务信息是指政府运行中产生的信息,涉及政府的施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条例公告、政府的内部活动、政府的施政活动、一国政府与他国政府的交往及政府的日常活动等。政治作为社会活动的总和,也包括社会交流的政党信息、社团信息等。社会信息一般用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来传递,包括语言和文字符号。一般来说,社会信息都是经过人的思想加工,然后进入社会交流。社会信息是政治信息的一部分。
(3)文化信息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卫生、科技出版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其最大的特点是思想性,即它更多地反映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理论思考。文化信息特别是思想道德信息,需要人类进行深加工,需要人类知识的积累。文化信息的特点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4)科技信息是指科学与技术等的有关信息。从内容性质看科技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科学技术成果与科研方法等知识内容;二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等工作内容。科技信息较多地使用文献等媒介,如学术期刊、会议论文、著作等。
(5)管理信息是指各种行业、各个层次管理与决策活动需要的信息。其可以分为战略级、战术级和作业级三个层次。
(6)军事信息是指国防、战争、训练等与军事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国防安全信息、军队现代化建设信息、国防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发展信息、军队战略思想、军队训练、编制体制、军队政治动员、军队后勤保障信息及各国军事交往信息等。
2.按信息表现形式分类按信息表现形式其可以分为文献类信息、图像类信息、档案类信息、统计类信息和动态类信息。
(1)文献类信息主要包括各类研究报告、资料书刊和论文汇编等。文献类信息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有明确的专业或学术分工,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2)图像类信息主要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在的各种信息,包括照片、图书和绘画等。
(3)档案类信息主要是以文字形式为主、内容结构比较清晰、反映历史事实和演变过程、经过事后处理和筛选的文献。档案类信息包括行政档案、人事档案、技术档案和财务档案等。与其他文献相比,档案类信息的生命周期相对比较长。
(4)统计类信息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一种信息,它是数字的外部现象和规律的数字反映,包括以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统计信息和以数据为基础的情形分析、趋势分析等。
(5)动态类信息主要是反映事物变化的行情、状况,社会运动等不断变化的情况,它的特点是生命周期很短,强调实效性和动态性。动态类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与其他类型信息不同,它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它只有进行加工以后才具有价值。
还有人根据信息的表现形式把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它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
不同方面。3.按信息加工深度分类按信息加工深度其可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1)一次信息是对信息的客观记录,即对现实中所发生事件的原始记录。它可以是原始的谈话记录、某一事件发生过程的记录或者一级市场调查等。由于原始信息是大量零星分散和无规则的外在存在,因此要对其进行存储和检索比较困难,它只能根据个人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加工和使用,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使用者中的价值表现完全不同。
(2)二次信息是在对一次信息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已经呈现出有序的、规则的特征。二次信息简要地把事实压缩成关键内容,减少或清除了无关的内容。经过加工的二次信息易于检索、传递、存储和使用,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3)三次信息是系统地组织、压缩和分析一、二次信息以后的结果,是通过二次信息提供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核算加工所形成的信息。它是人们对某些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这种信息产生的源头不是直接的人类活动,而是人类研究的结晶。
4.按信息载体分类按信息载体其可以分为感官载体信息、语言载体信息和其他载体信息。
(1)感官载体信息的主体是人的大脑,这种信息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并把这种反映存储在人的大脑中。感官载体信息虽然处于人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但它是人们对外界反映的基础。
(2)语言载体信息通过人的语言进行传播,虽然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但至今仍是使用量最大的一种信息。
(3)其他载体信息包括文字载体信息、声像载体信息和光电载体信息。文字载体信息的载体是文字,如书报、杂志等。当前以这种方式传递的信息在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像载体信息的载体是声音和图像,如录音、图像、画册和照片等,它是人们了解外部事物的重要手段。光电载体信息的载体是光波和计算机,其特点是可以用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速度把大量的信息通过光纤和电缆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