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大夏书系(一本汇集郭学萍、孙双金、王崧舟等众多名师教学体悟和经典课例的书!为小学语文老师提升教学艺术提供有益镜鉴)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一线名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深入剖析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艺术。通过课堂实录的方式展现课堂全貌的同时,通过专家的梳理和评析,为读者开辟出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是一本实例操作读本,书中汇集了一线名师的教学经验,以课堂实录的形式详细解析了名师课堂为什么如此受学生欢迎,名师的课堂为什么如此高效?书中的这些名师都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线教师,他们大多从教10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独具魅力。本书中的郭学萍老师教你如何上童话课,孙双金老师教你做到上课引导如何不留痕迹,王崧舟老师教你如何上出大气诗意的语文课,张祖庆老师教你如何把课堂上得丰满而灵动,闫学老师告诉你语文其实就是人“道”……来读一读他们,走进他们的课堂,你一定会有收获。
雷玲网名红袖子(教育在线、西祠胡同等网站),曾在大学任教,《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资深教育记者,40余次获教育部新闻奖、北京市新闻奖、全国教育教辅奖等奖项。
雷玲编著、主编、策划了30余本中小学教师专业用书。其中,编著的《优秀教师的8种心理素质》《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谁来办好每一所学校——9位名校长的办学智慧》,主编的《听名师讲课》《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好课是这样磨成的》《名师教学机智例谈》《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等书,受到广大教师朋友的欢迎
1.郭学萍: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
画外音 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童话教学——登上童话列车,任想象轻舞飞扬 之二:童诗教学——风过声起,情飞满天 之三:阅读教学——撑语言的长篙,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经典课例 演绎母语教育的哲学 观点 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1.郭学萍: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 画外音 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童话教学——登上童话列车,任想象轻舞飞扬 之二:童诗教学——风过声起,情飞满天 之三:阅读教学——撑语言的长篙,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经典课例 演绎母语教育的哲学 观点 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解读 诗意?童心?真情 2.孙双金:情智课堂 画外音 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之地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引导不着痕迹 之二:轻松但不失深邃 之三:上课如领学生登山 之四: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 经典课例 创造性,情智语文之魂 观点 情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解读 独特的教学风格源于文化底蕴 3.王崧舟: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画外音 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 之二: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 之三: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 之四: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 之五: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 经典课例 王崧舟阅读教学经典课例集锦 观点 徜徉在诗意语文之途 解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4.张祖庆: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语文课 画外音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入课,简而丰,实而灵 之二:巧引学生会思考 之三:在猜想中诱发期待 经典课堂 无中生有也精彩 观点 语文能够做什么 解读 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翔 5.闫学:语文就是人“道” 画外音 其课如茶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导课如“暖壶” 之二:品读“一唱三叹” 之三:结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经典课例 一堂好课的场效应 观点 语文就是人“道” 解读 由语文看闫学 6.何捷:“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 画外音 印象何捷 课堂教学艺术 阅读教学当以写作为本位 经典课例 让“白鹅”活在眼前,活在心里 观点 让孩子喜欢语文课的秘密 解读 一言一行关语文一心一意为学生 7.盛新凤: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 画外音 雅俗共赏之和美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朗读,大雪无痕 之二:怎一个“美”字了得 之三:课堂中的“水墨诗情” 经典课例 美丽流淌于诗情画意间 观点 盛新凤课堂教学感悟 解读 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 8. 周益民:诗化语文教学 画外音 一位走在路上的追梦人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无法预约的精彩 之二:没有“围场”的课堂 之三:在阅读中拔节 经典课例 给心灵寻找一块栖息地 观点 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梦”的故园 解读 诗化语文与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2.孙双金:情智课堂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广有影响,多年来他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他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等荣誉。近年来,他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获广泛好评,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00多篇文章,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 画外音 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之地 孙双金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书声琅琅。这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老师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学生读书的数量,也要提高读书的质量。他提出了朗读的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欣赏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或者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议论纷纷。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议论好的标准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有根据;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它训练了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高潮迭起。这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如何掀起高潮?孙双金将之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了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事半功倍,高潮迭起。二是平淡出奇掀高潮。三是层层剥笋掀高潮。层层剥笋,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 写写练练。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讲风、问风太盛的通病,孙双金提出了写写练练的主张。他认为如果倾盆大雨式地满堂问、满堂讲,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就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再说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精心策划练习,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两年来,孙双金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孙双金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这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雷玲)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引导不着痕迹 有人这样评价孙双金:“孙老师站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与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语文课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美丽。”听了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许多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那天,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孙双金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宽大的眼镜,右手轻轻一点,欢快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响起来了,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曲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明媚的春光里。音乐结束了,他用好听的男中音开始了与学生的谈话:“春天来了,你们到哪里去找春天呢?”同学们有的说去田野里找,有的说到草地上找,有的说在校园里找……无论是谁,无论说得怎样,只要发言,他总是那么专心地听,从不随意打断学生。这是他的一种教学信念,始终把学生的思考作为自己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被尊重的感觉,找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感觉。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孙双金提出几个问题:一位62岁的老人,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光,为什么不走清静的地方,而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儿童多处”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感悟和体会。孙双金一会儿俯下身子听听这组的讨论,一会儿问问那组的想法;在他的课上,他总是夸这个学生“独具慧眼”,那个学生“火眼金睛”。在他的启发下,学生边读边悟,在充分感知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因为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因为儿童充满活力,是春天的使者,他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学生边说孙双金边写: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是春天的使者,儿童是人间最美的春光。教师的引导不着痕迹,板书完全是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而自然生成的。课后有人为孙双金的板书没有形成一首诗而遗憾,而更多的人认为,其实,学生的真情实感本身就是一首诗,它比老师刻意拼凑的一首诗要完美百倍。 接下来,孙双金朗读冰心的《雨后》和《小白船》,让学生感悟冰心那颗博大深厚的爱心。伴着优美的音乐,那浑厚而有磁性的音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回荡在教室里,紧紧地抓住了孩子的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板上出现了巴金评价冰心的一段话:“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孙双金用力地在课题的后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教学戛然而止。此时此刻,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为有这样一位“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冰心奶奶而幸福,为有这样一位给他们带来美好熏陶的孙老师而激动。 这节课赢得了满堂彩。课上,冰心活了,学生活了。一位听课的老师激动地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力迸射的课堂。听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想好好去读一读冰心,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百岁老人。” 为了这节课,整整半个月,孙双金翻看着冰心的著作,沉浸在冰心的世界里,很纯净,很幸福。对于孙双金来说,每一次上课都像演员塑造一个角色,完全融入其中,以充满真诚的教学,把学生带到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 一节语文课,能通过一篇作品走近一位作家,是何等的不容易。这节课,孙双金以“从哪些地方看出冰心专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冰心专拣儿童多处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统领全文,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本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位作家的形象来。 这堂课让孙双金领悟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李建平) 之二:轻松但不失深邃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孙双金始终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研究“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他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在孙双金的语文课上,“书声琅琅”是十分鲜明的特征,他始终坚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而且,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层次地读书。他把读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阅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三是欣赏性阅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式朗读,都要求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不仅读得多,而且“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达到“高潮迭起”,孙双金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孙双金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应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 二是平淡出奇掀高潮。《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不加以重视。而孙双金问学生: “风平浪静”这个环境的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展开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集在甲板上,才有兴趣拿猴子取乐,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也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水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三是层层剥笋掀高潮。即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直至揭示文章主旨。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语感。《落花生》中有这么一个关键句子——“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孙双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掀起了教学高潮。他问学生:“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的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把握《落花生》的主旨铺平了道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听、说、读,而忽视了学生的写。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讲风太盛的通病,孙双金提出“写写练练”的主张,他认为倾盆大雨式的满堂问、满堂讲,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孙双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总是精心策划,使之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教学的重点内化为素质与能力。 孙双金的课看起来轻松、洒脱而活泼,然而又不失厚重、深邃和凝练,不给人以表面的热闹和虚华,这是因为,他在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当你听完他的课,便会发现,整堂课看似没有什么技巧,但却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大道无痕”。 (李建平) 之三:上课如领学生登山 孙双金曾形象地作比喻:“好的课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课堂中让学生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引领他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山顶攀登,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自己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堂课都能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黄河的主人》的教学中,孙老师按照“黄河——黄河中的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这样一条线索,引导学生抓住“胆战心惊”、“如履平地”等关键词去品读、感悟,“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啊,我敬仰你”……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孙老师抓住“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从文章的细节出发,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核心。 在教《二泉映月》时,一上课,孙双金问学生:“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学生回答:“阿炳是个盲人,他的身世很悲惨。”孙双金又说:“阿炳是个历尽苦难的人,是一个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教室里响起《二泉映月》的曲子,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大屏幕上显示了一幅幅阿炳卖艺的场景。曲终,孙双金问学生:“说一说,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谈了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后,孙双金让学生再听,思考“阿炳在二泉旁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优美”,听到了“苦难”……孙老师把“优美”、“苦难”、“悲惨”、“哭泣”写在黑板上,又问学生“这些词到底表达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阿炳的情怀。第三次听《二泉映月》时,孙双金问学生:“阿炳在二泉旁听到了哭泣声、叹息声、呐喊声,可为什么师傅说长大了就能听到奇妙的声音?难道师傅在骗他?”第四次听《二泉映月》时,孙双金问学生:“为什么小泽征尔要跪下来听这支曲子?他究竟要跪阿炳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懂了,比苦难更能打动人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这才是人性中最美的东西,也是《二泉映月》的灵魂,这才是小泽征尔要跪下来听的原因。 最后,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又听了一遍《二泉映月》,教室里响起孙老师那浑厚低沉的男中音:“苦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哭泣、叹息,但是对于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着委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也沉浸在这动人的音乐里,不愿离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孙双金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在执教古诗《泊船瓜洲》时,孙双金没有采用通常的以“绿”字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充满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可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的线索,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看到离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是很容易的事。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学生读懂了离家虽久,只因来去匆匆,仍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学生不难明白,明月高照,月儿已圆,但阖家却难以团圆的蕴意,领悟了北宋重臣王安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这节课,孙双金扣住“还”字导读全诗——“离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不得还”,一“还”统领全文,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步步升华。 (李建平) 之四: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 孙双金认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用孙双金的话说,就是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的却是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在执教《落花生》时,孙双金请学生读书,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没想到,学生目光茫然,竟无一人举手。孙双金微笑着对学生说:“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啊?有就找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学生,谁第一个举手?”“上孙老师的课不要拘谨。”“大胆说,老师喜欢不同的声音。”“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大名,这是你的知识产权。”这些鼓励的话语,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男孩轻声说:“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找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热烈的掌声中,其他孩子的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第二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第三个同学问:“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又一个同学举起了小手…… 小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提问都停留在就词语发问的水平上。这时,孙双金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不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孙双金充分肯定,大加赞赏。 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到这句话上。突然,一个男孩子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更轻松了。 “老师,在我们家,父亲和我们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却很难得呢?” 孙双金喜出望外:“真聪明,他能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这样,在孙双金的鼓励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孙双金把学生分成“苹果组”和“花生组”,让同学们辩论“我们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参与、自由争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结论。这时,忽然有一名学生下位子走到两派同学中间,大声说:“我对两派的观点都同意,因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你不讲体面,不会包装,根本走不出去;同样,只讲体面,没有实力也不行。”此言一出,引起在场听课老师雷鸣般的掌声。 《落花生》一课,就像往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一位老师不解地问孙双金:“你这堂课的风格怎么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孙双金反问:“有什么不同呢?”他说:“你以前的课最大的特点是严谨,而今天的课却十分洒脱。”孙双金笑了,他说:“洒脱也是一种境界呀!那是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 一节课下来,孙双金并没有提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摸索、探究。 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孙老师先请学生猜《水浒传》离我们有多少年了,再提出离我们几百年的人说的话我们可能读不懂,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提起来了,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在课将要结束时,孙老师又问学生:“《水浒传》中还有什么英雄故事?”要求学生回去读一读少儿版的《水浒传》,一个月后进行故事比赛,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也许,老师并没有督促检查,然而学生已经自觉地想去了解更多的故事。 在教学《赠汪伦》时,孙双金让学生大胆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话音刚落,孙双金大声鼓励:“这个问题提得好。”学生又提:“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孙双金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孙双金就是这样把自己“藏”起来,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探究的。(李建平)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