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露下的岐黄春秋:宫廷医学与生生之政》就中国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结合丰富的史料作了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绪说、中原帝国初建、以“太医”为核心的卫生行政机构、医学分科、医学教育、文献整理、宫廷医学故事、汉代王侯墓葬中的宫廷医学。本书立意新颖,内容充实,涵盖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医学史发展轨迹,史料及文献翔实可信,分析鞭辟入里,文字叙述生动有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医学史著作。
《繁露下的岐黄春秋:宫廷医学与生生之政》适于中医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医史、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廖育群,1953年生,B型血、处女座,祖籍湖北兴山。从小喜欢养鱼种花,最讨厌的课就是历史!文革时期做工务农,恢复高考时就读于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纯属意外步入科学史研究。从未受过任何史学训练,也不尊奉权威之言、书本之训,随心所欲写文章,同道谓之“另类”。1996年晋升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著有《岐黄医道》、《医者意也》、《阿输吠陀——印度传统医学》、《远眺皇汉医学》等。所论多出炒菜做饭时,或躺在地板上想想某事的来龙去脉应该如何——没有最基本科学知识的古人会怎样思考问题、认识自然、构建理论?有所“顿悟”后再去查阅文献、理解文字的“本意”。后因兼任行政职务,视角始从知识“内史”转向关注社会。
第一章 绪说
一 智慧与权力、仁术与仁政
二 最初的知识创造与占有者
三 巫、医关系
四 巫术在医学中的地位
小结
第二章 中原帝国初建
一 人体器官、疾病的最早记载
二 治疗方法
三 汤液、汤剂、醪醴
四 官医出使——和、缓之事
五 扁鹊、秦越人,官医与游医
六 傩:迎送阴阳之气与驱疫
七 医事制度初建
小结
第三章 以“太医”为核心的卫生行政机构
一 “太医”之名的出典
二 西汉“太医”分属内外
三 东汉始见“药丞”
四 两晋“太医”与宗正、门下
五 南北朝三教并驾齐驱
六 隋唐: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
七 宋代:“文治盛世”下的国家医学
八 辽、金:对汉官的模仿与认同
九 元代:多元文化的融合
十 明代紫禁城中的太医、御药
十一 清代:中西兼具、实物尚存
小结
第四章 医学分科
一 历代医学分科
二 各科要义概说
小 结
第五章 医学教育
一 家学、师徒、官学
二 学校式教育
小结
第六章 文献整理
一 官医整理医籍的滥觞
二 理论性著作的深远影响
三 基础建设性工作的典型代表
四 征天下之药、官修本草
五 官办的医书校刊机构
六 宫廷医家集体编修的全书类著作
……
第七章 宫廷医学故事
第八章 汉代王侯墓葬中的宫廷医学
结语
引用文献
医史前辈范行准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医学史略》中以“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时期”为标题,概括了他对整个南北朝时期医学特征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时期医学的权力皆“被两大集团——‘门阀的医家,山林的医家’所占有”;这两个集团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属于剥削阶级,不愁什么生活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学并不因激烈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停滞下来,相反地在历史上却是一个最发展的时期”。
有关“山林”的特点,在上一节中已经说过,故于此不再重复;至于说这一时期是否可当被认为“最发展”或“成熟时期”,自然会有仁智不同之见,所以也不必深究。值得一谈的乃范氏认为此间最为鼎盛的“门阀世医”现象。在上述范氏之作的这一章中,列举了分仕南朝、北朝以及“通仕南北”的世医家族,其中谈到许多“亦仕亦医”的著名人物。如:
1)历任吏部尚书、徐兖二州刺史、东阳太守的范汪(308~372),撰医方五百卷,为当时个人撰集医方最富之人。后人选编为《范东阳方》。
2)荆州太守殷仲堪(?~399),后人撰其方为《殷荆州方》;同郡殷浩官至扬州刺史,亦精医。
3)中书令王珉(351-388)着有《伤寒身验方》一卷、《本草经》三卷、《药方》一卷。
4)东海徐氏家族:起自好黄老、精医术的濮阳太守徐熙;子秋夫,传其学;孙兰陵太守道度、太山太守叔响并精医术,后者著述颇丰;道度之子文伯,自宋归齐,仕至东筅、太山、兰陵三郡太守,撰述胜于叔向;文伯之子名雄,为齐之员外散骑常侍,医术为江左所称;其子七人中,以之才最为有名,以医显于北朝;叔响之子嗣伯,位正员外郎诸府佐,治病不分贵贱、多有奇效,著作亦富。徐氏家族仕于北朝者除之才外,前有同族徐謇,后有之才的子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