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杰地灵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诞生于广东省南海县银塘乡敦仁里的延香老屋。
康有为的故乡南海县,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县份之一。它位于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毗邻广州,环绕佛山,早在周朝末年春秋时期南海之名就出现了。据《羊城古钞》卷七《古迹》记载:“及越灭吴,遂有南海,其后为楚所灭,越王子孙自皋乡人始兴,有鼻天子城,令公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既不果往,而赵佗遂都之。”
南海正式定为郡县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派大将王剪平定南越,为了加强对中国南方地区的统治,秦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越三郡,即象郡、桂林、南海。
不久,越人起来反抗秦朝统治,秦始皇又于公元前214年,派任嚣、赵佗南下平定越人反抗。《史记索隐》记载:“三十三年,复遣任嚣、赵佗定南越,以嚣为南海郡尉。”任嚣进人番禺之前,驻扎在珑口。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记述说:“秦南海尉署,始于任嚣,居珑口西岸万人城。”珑口,即今埙阳峡附近,至今其地还有关于万人城的古老传说。
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头的兴盛年代,大批人口从中原地区迁至岭南,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公元X90年,隋文帝设置了南海县,一度设县城于广州,后迁至佛山,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南海县紧邻广州城的西面,“东接白云山,西接三水大尧山、石牛山、凤起山,北接花县横山头、文蔬岭、象岭、花岭,南接海口山”。南海县确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它不只历史悠久,而且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有着勤劳勇敢而又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
南海县由于背靠广东省会,濒临珠江口,所以交通便利,与外界联系密切,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比较早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最早意识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是维新就是革命。所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而且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铁路工程师一詹天佑。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何香凝的出生地虽然在香港,但祖籍也是在南海。 放眼南海,在广州方圆三百里的热土上,产生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近代中国农民革命的领袖洪秀全、洪仁开,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孙中山等伟大人物。这种历史现象绝非偶然。每当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际,必然有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建功立业,维新革命,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立下了不世之功,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必然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洪秀全、洪仁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廖仲恺,他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广东有句谚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南粤名山数二樵。”所谓“二樵”,就是指博罗县的东樵山和南海县的西樵山。东樵山雄伟壮丽,西樵山秀美清幽,康有为等人曾慕名在西樵山的“三湖书院”读书讲学。现在人们为了纪念康有为,在三湖书院旧址辟有“康有为先生读书处”,游人至此,无不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银塘乡又名苏村,属于南海县的伏隆堡,《南海县志》介绍当时的行政区划说,伏隆堡在省城西面,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一共有十四个村。
据康有为自述说,南海康氏的始祖康建元,在宋朝末年自庚岭山脉中的南雄县珠现里,迁到南海县银塘乡。康氏家族第十九代孙康国器,即康有为的叔祖父,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受清政府赏识,官至护理广西巡抚。
康国器晚年回到故乡,耗巨资建大宗祠,修新园林,周围环以水塘,水塘中间修建了亭台楼阁,并在澹如楼和二万卷书楼中藏有大量图书。两座书楼相对,碧水如镜,花木繁茂,长有一七株数百年树龄的古桧,临以精室曰“一七松轩”,导以飞桥为“虹蝠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典籍盈室,松涛有声,成为南海盛极一时的园林。康有为在叙事诗《澹如楼读书》中记其事说:“楼在西樵山北银塘乡一七桧园,先叔祖友之公自桂抚归休所筑,藏书数万卷,吾少读书于此十余年,一七桧为数百年物矣。”这是康有为用笔写下的真实记录。
青少年时代的康有为,常常在晴朗的夏天,带领弟弟有博,把卷帆浩繁的书籍全部搬到台阶前一棵梅树下,点燃一灶线香,在香烟袅袅中,他们小心地把书籍摊开来晾晒,以去潮驱虫,使典籍保存长久不坏。康有为后来特意写下一首七绝《延香老屋率幼博弟暴书》:
百年旧宅剩楹书
一树梅花清影下
旧史曾伤付蠢鱼。
焚香晒峡午睛初。
康有为诞生在延香老屋,但读书学习却是在藏书丰富的澹如楼,在他的诗作中,有好几首诗对这段时期的生活作了描述。
康有为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发动和领导了激荡神州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人们按照传统的习俗,把他和故乡联在一起,尊称他为“康南海”或者“南海先生”,给他以特殊的荣誉。这当然不仅仅是康有为个人的殊荣,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南海县的荣誉。
自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清政府查抄了康有为的家产,还掘了他家的祖坟,世事风云变幻,自然沧桑变迁,转眼之间,已过去一个世纪了。当年因澹如楼及由一七株古桧树而在南海赫赫有名的康氏园林早已不复存在了,留给人们的只有一些淡淡的回忆和无限的惆怅。1983年,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康有为故居,并于当年7月竣工。
康有为故居座落在苏村延香老屋旧基上,占地九十八平方米。在乡间与康有为最亲近的,至今唯一在世的只有康有为的堂侄孙康保基了。康保基已年过古稀,一直在家乡务农,虽然他一直没有见过康有为,但在少年时代曾跟着祖母一起住在延香老屋里,现在这座延香老屋就是根据他的回忆重建的。重建时,除保留原来的老屋风貌外,还增设了文物陈列室,陈列着一些康有为从少年时代至戊戌维新时期的照片和历史文物。
经过整修的康有为故居,是一幢在珠江三角洲上随处可见的青砖“镬耳屋”。方方正正,布局严谨,进门穿过小廊,内有“门官”“土地”,然后是天井,与天井正对的是大厅,一盏大油灯高高地吊在门中央。出厅门举口一望,只见小小的天井对面有高高的院墙,四个红色大字“一官赐福”竖直嵌在墙上。在阳光照射下,四个字油光发亮,似乎在告诉人们,永远不断地向康氏家族无偿地恩赐福气。天井的另一边是厨房,是康家煮饭烹饪的地方,老屋前面有一眼水井,井口是由整块方石凿成的,俯视井底,水非常深,只见人影,不见其底。
延香老屋外的场地上、池塘边有一对“旗杆夹”,那是康有为在189年赴京师会试,中进士后用麻石雕制而成的,对康有为于189年参加北京会试的有关史料作了简单介绍。
还有一对精工雕琢的石狮子,不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投进村前的池塘里,在水底待了十余年之久,修复故居时才被重新打捞起来,得以重见天日,这也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
继重建康有为故居后,南海县人民政府不久又决定在康有为的故居旁,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康有为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戊戌维新运动中风云一时的领袖人物。康有为纪念馆分为五个区,占地17, 000平方米,与延香老屋以及澹如楼隔池相望,新铸的康有为全身铜立像耸立在鲜花和绿荫之中。这里已成为归国旅游观光的爱国华侨和国内人民重温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基地,也是为纪念在中国近代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驱者而建的纪念堂。
二、出身名门
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降生在康氏老屋中。他的出生给其父亲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因为他的诞生,康氏的香火可以延续了。康有为的父亲康达初,字植谋,号少农,又名致祥,曾拜声名显赫的粤中大儒朱次琦为师,他“聪敏仁孝”,“勤学负大志”,后来官至江西知县。可惜康达初体弱多病,在康有为年仅11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在整个康氏家族中,对康有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的叔祖父康国器。康国器字交修,号友之,官至护理广西巡抚。1847年出任江西赣县巡检。当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进军江西之时,康国器配合左宗棠领导的军队转战于浙西、福建,后来又进人广东剿杀太平军,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康有为对此也曾洋洋自得地吹嘘过:“友之中y公克复浙闽,兵事大定,以新授闽桌假,诸父咸从凯旋。于是门中以从军起家者甚众。阿大中郎胡揭末,父龙兄虎,左文右武,号称至盛。土木之工,游宴之事,棋咏之乐,孺子嬉戏其间,诸父爱其聪明,多获从焉。”由于康国器战功显赫,很受左宗棠的赏识,“许为人粤战功第一”。1884年,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康国器死于南海西樵。左宗棠曾高度评价过他:“综其平生,大小百战,克复坚城十余处。历任江、浙、闽、粤,廉正朴诚,无所缘附。”他请求朝廷破格“照军营积劳病故例议恤,并将事迹宣付史馆立传”。
康有为的成长一方面与康氏世代为官的家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康有为的母亲劳莲枝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他。康有为的母亲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她的父亲劳以迪曾是候选知府,“才局干练,有名于时”。曾修广东贡院,办科场,还在乡里设立书院。因此,可以说康有为的母亲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她自然成了康有为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