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等城市社会学知识。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研究。《城市社会学》就是一本全面的将社会学的各个方面及讲解的很清楚的著作,令人读过受益匪浅,是不能错过的一本社会学的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三、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四、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
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三、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结构一功能分析法
第四节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一、认识城市发展规律
二、解决城市社会问题
三、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四、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 早期城市文明
一、城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早期城市发展状况
三、中国早期城市发展轨迹
四、早期城市的特征
第二节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状况及特点
三、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
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兴起
一、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
二、控城市发展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第四节 现代城市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二、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城市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的划分
一、城市地域的划分
二、城市地域结构
三、城市地域及地域结构的研究
第二节 城市定位理论
一、货运中转理论
二、中心场理论
三、工业布局理论
第三节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一、同心圆模型
二、扇形模型
三、多核心模型
四、城市域模型
第四节 城市地域运动
一、结节运动与结节地域
二、均质运动与均质地域
三 城市地域分化
第四章 城市生态系统
第五章 城市社会结构
第六章 城市化
第七章 城市文化
第八章 城市生活方式
第九章 城市社会问题
第十章 城市管理
参考书目
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工业化开创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它不仅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且使城市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城市发展进入城市化时期。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
(一)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兴起了一批工业城市,如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在1801年到1851年的半个世纪中,英国5 000人以上的城市由106座增加到265座,城市人口的比例由
26%增加到45%,到1900年,这个比例又激增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美国在1790~1890年的100年间,城镇数量由24个增加到l 384个,增加了近57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 790年的5.1%上升到1890年的35.1%,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18世纪国外10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5个,到20世纪初增加到38个,而到20世纪40年代更增加到400多个,并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如伦敦1750年人口为75万,1862年达到28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
(二)城市分布的区域范围大为扩张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的内陆地区得到开发。在开发后的农业区域中心地和工业资源地附近出现了大批地方性城市。城市不仅在欧美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向全世界扩展。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国力发展海运事业,控制世界贸易,通过炮舰政策不断向落后的亚非地区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它们选择亚非沿海城市作为登陆点,选择内陆的部分区域中心为掠夺基地,这些地区在殖民主义经济的刺激下开始畸形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殖民地城市,如非洲的内罗毕、金沙萨,亚洲的盂买、新加坡、科伦坡、雅加达及中国的广州、上海等。
(三)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城市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功能和商品交换功能日益突出,城市的职能趋于多样化,它不仅是工业生产中心、科学技术中心,而且是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行政中心。经济对行政的依附逐渐削弱,经济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和控制明显加强,城市创造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以及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城市对周围及其他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城市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四)城市的发展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集中和贫富差别的日益扩大
加剧了城乡对立和贫富分化。城市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造成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城市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中心,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并剥削和统治农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已经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城市的发展使城乡矛盾激化,城乡对立加剧,加重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而在城市内部,贫富差别越来越明显,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阶级之间的鸿沟不断加深,出现激烈的
阶级对立与冲突。
三、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外国资本和商品倾人中国市场,侵人中国经济,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决定了中国城市不能沿着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是烙上了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中国近代城市大致有四种类型:
(1)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而引起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这类城市分两种,一种是受几个帝国主义侵占掠夺的租界城市。如上海、武汉、天津等。这些城市租界遍布,经济畸形发展,城市布局混乱,社会贫富悬殊。帝国主义租界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与中国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近代城市不可缺少的市政工程和公用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兴旺。另一方面,使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带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抑制了萌芽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正常发展。上海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为商埠后,帝国主义相继入侵,使上海由一个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远东最大城市,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心。短短十几年,上海发展成带有大量近代城市因素,集殖民地、封建主义于一体的城市。另一种是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直接侵占的殖民地城市,如大连、青岛、哈尔滨、香港等。这些城市完全按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意图建设,服从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和需要,在城市经济结构、资源开发、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与建设上,不仅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而且反映了侵略国的主要经济文化和社会特色,成为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据点和统治中心。
(2)由近代工业的发展而造成的城市。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入侵的同时,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城市中以近代工商为主体的经济功能得到加强,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也随之变化,由纯封建性质的城市向资本主义城市转化,如无锡、南通、沙市等城市。此外,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一些新兴城市出现,这些城市以工矿业为主体,如河南焦作、江西萍乡等。但是,这类城市规模不大,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建设也仅限于局部地区,带有资本主义早期城市的自发性。
(3)随交通线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铁路、水路、公路的畅通,一大批城市在交通枢纽兴起,如位于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衡阳等城市,位于津浦线的蚌埠、浦口等,这些城市职能比较单一,城市建设缓慢。
(4)广大内地的中小城市,基本上保持着封建时期的落后面貌,根本谈不上发展,有些历史上规模很大的城市,由于没有近代工业发展、又不处于交通中心,于是逐渐衰落。
在这四类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一类城市,这是因为这类城市规模大、发展快,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些城市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所控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总之,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租界城市、殖民地城市的大量存在,使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中国的基地,成为外国经济侵略的桥头堡,掠夺中国资源的转运站。城市还是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据点。帝国主义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要求发展城市经济,制定城市规划。
(2)城市发展不平衡。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城市布局也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