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十三辑》主要涉及版本、辑佚和校勘等文献学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日本宫内厅宋版著录情况,《锦绣万花谷》等类书对于文献辑佚的作用,阮元《毛诗》刻本和其他版本的比较情况,宋代经学家生卒年考,褚少孙学术渊源考等等。
儒藏(精华編九二)共收录三种经部春秋类稿,分别是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程端学的《春秋本意》和赵汸的《春秋集传》。《春秋本义》,元代程端学著。程端学(1278-1334),字时叔,号积斋,庆元(今宁波)人。程端学一生致力于《春秋》经的研究和著述。其《春秋》学在朱子基础上,按照朱子的观点,完善《春秋》经的解释体系。《春秋本义》是其主要著作。
《春秋本义》共三十卷,征引文献极其丰富,达一百七十余家之多,凡前代,尤其宋代治《春秋》诸家几乎囊括殆尽。《春秋本义》最早的刻本是元至正三年庆元路官刻本,但已残缺不全。而现存最完整的刻本是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同治十二年又先后重印,究其源,《通志堂经解》本以元刻本为底本。乾隆朝编修《四库全书》,亦收入《春秋本义》,其底本为"两江总督采进本",也是《通志堂经解》本。此次校点以乾隆五十年《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以元刻本、四库本为校本。底本字大行疏,刻印精良。赵汸的《春秋集传》综合了陈傅良等人的许多观点,体系严密,论说精详,将程朱义理很好地融入了义例之学中。凭借义例之学,赵汸将《春秋》经的汉学与宋学熔铸为一炉,在《春秋》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本次校点,以康熙十九年刻通志堂本为底本,校以夏镗本、金曰銿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春秋尊王发微》
《春秋本义》
《春秋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