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团》将二战美军步兵的作战过程栩栩如生而又扣人心弦地记录下来。该书记录了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到1945年4月29日达豪集中营解放期间,美国最精锐的步兵第45师第157团的真实战史。从西西里岛的海滩登陆到山岭险峻的意大利和法国解放,从德国纽伦堡的冬季血战到达豪集中营解放。由斯帕克斯中校带领的野战团不畏牺牲、奋勇杀敌,依靠他们的顽强意志获得了最终胜利。
《野战团》共分7大部分,第1部分,黑色风暴;第2部分,意大利;第3部分,安齐奥;第4部分,法兰西;第5部分,德国;第6部分,黑暗之心;第7部分,最后的战役。
《野战团》堪与《兄弟连》媲美的美军野战团日记。 扣人心弦的战争细节、传奇团长的战史。 二战美军战斗力最强、战斗次数与伤亡最多的主力野战团。 “第157团”,雷鸟师的主力野战团,参战次数最多,伤亡人数最大! “雷鸟师是美军在二战中最棒的部队。” ——美军第7集团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帕奇(陆军上将) “雷鸟师是我所有对手里最厉害的两个师之一。” ——德军西线总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陆军元帅)
《野战团》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亚历克斯?克肖(AlexKershaw)编写,亚历克斯?克肖,1966年生于英格兰的约克郡,著名的二战军史学家,《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曾在《卫报》、《独立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担任记者。他的多部二战军事题材图书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包括《贝德福德的少年》和《最长的冬天》。《少数派》在好莱坞改编成电影。
译者简介:
林立群,南京大学学士,德国科隆大学硕士,曾翻译图书《503重装甲营战史》。
前言
第一部分 黑色风暴
第1章 西部
第2章 奔向战场
第二部分 意大利
第3章 西西里岛
第4章 墨西拿竞赛
第5章 山国
第三部分 安齐奥
第6章 危难当头
第7章 地狱之门
第8章 血潮 前言
第一部分 黑色风暴
第1章 西部
第2章 奔向战场
第二部分 意大利
第3章 西西里岛
第4章 墨西拿竞赛
第5章 山国
第三部分 安齐奥
第6章 危难当头
第7章 地狱之门
第8章 血潮
第9章 隧洞之战
第10章 穿越敌线
第11章 贱人头
第12章 突破
第13章 罗马
第四部分 法兰西
第14章 第401天
第15章 香槟战役
第16章 孚日山脉
第五部分 德国
第17章 黑色十二月
第18章 临界点
第19章 失败
第20章 那河
第21章 齐格弗里德防线
第22章 美因河赌场
第23章 崩塌
第六部分 黑暗之心
第24章 美国日
第25章 地狱犬
第26章 煤场
第27章 林登事件
第28章 长日终去
第七部分 最后的战役
第29章 最后的日子
第30章 欧洲胜利日
第31章 和平重临
第32章 最后一战
致谢
附录:党卫军老兵福斯的来信
译者注
亚利桑那州,迈阿密【3】,1931年
菲利克斯?斯帕克斯(FelixSparks)一早就要开始工作。当天开始慢慢亮的时候,他穿上夹克衫,拿起猎枪,朝大峡谷方向出发。经过矿工简陋的工棚和堆积如山的矿渣,走进了布满红色岩石的大峡谷。他朝四周警惕地打量。他家附近的唐托森林(Tonto)可是一座致命的宝藏:吐着信子的蜥蜴,拳头大小的舞蝎以及各种致命的蝎子出没其中。他必须要谨慎小心,躲开黄松下的豪猪,避开那些菱背响尾蛇或棕色的沙漠响尾蛇。
每天早上,他都会去巡视一圈布下的陷阱,他希望一路上能够打到鹌鹑或绵尾兔,如果还能加上几只索诺拉鸽子就更好了。弹药很珍贵,他必须做到弹无虚发。当温暖的阳光缓缓地将寒冷的大峡谷唤醒时,他已回到了自己的小屋。这屋子里住着他,弟弟厄尔(Earl)以及三个妹妹——拉德尔(Ladelle)、弗朗西丝(Frances)以及玛格丽特(Margaret)。他母亲玛莎(Martha)是英国裔,在密西西比州长大,他父亲菲利克斯(Felix)是爱尔兰和德国混血儿。这家人在大约10年前因为工作搬到了亚利桑那州,当时因为家里装上了自来水还觉得非常幸运。而现在他们都失业在家,儿子带回来的每件猎物都将是填饱一家人肚子必不可少的美食。
1929年10月的股灾以及之后的经济危机像飓风一样横扫美国;多达9000家银行倒闭,美国的失业率一下子上蹿了10倍之多,从150万人跃升到1300万人,几乎超过了所有就业人口的1/4。而政府也没有及时进行投资来扭转当前经济下滑的趋势,整个国家如同奥克拉荷马的小镇遭遇沙尘暴那样被昏暗吞噬。
到了1931年,迈阿密的铜矿也纷纷倒闭。那些坐落在韦伯斯特山上避风处,海拔高达3000英尺(约900米)的矿镇迅速陷入死寂。往日磨矿机和升降机所发出的隆隆声再也听不到了。整个圣诞假期,斯帕克斯的父亲带着他和厄尔深入山林,花了整整2周时间外出打猎,将猎物的皮毛剥下来晒制好,他们还捕到少许鲈鱼,但这一切远远不足维持他们的家庭用度。
当斯帕克斯16岁的时候,他被父母送到亚利桑那的格伦代尔(Glendale)投奔他叔叔,家里这么多张嘴实在是照顾不过来。他走的那天,注意到父亲眼里充满了无奈和内疚。当然在格伦代尔等着他的可不是舒服日子,他需要打零工,挤牛奶以及每周六去叔叔店里帮忙。
他在一年之后的1934年回到迈阿密时,罗斯福新政中保障人人有饭吃的一个项目已经实施。也就是说迈阿密的居民即使没有工作,也起码不用担心忍饥挨饿。斯帕克斯每周都去镇上的火车站,根据家里的人数领取相应份额的面粉、豆类、猪油以及腌肉配给。这些食物都要精打细算地使用。他母亲很能持家,可以用肉汁和饼干打造出丰盛的早餐,确保5个孩子都尽可能地吃好。家里每一件衣服都是她用一台老式缝纫机制作而成,当然她还负责给全家所有人理发。
当他不去打猎者做功课的时候,他会经常去迈阿密的一家公共图书馆看书。他最喜欢的主题是军事历史:印第安人战争,了不起的切诺基和卡斯特的最后一战,阿拉莫史诗般地抵抗,特别是最后那场战役的参与者中也包括斯帕克斯的曾祖父史蒂芬?富兰克林?斯帕克斯。他希望能有机会去上大学并成为一名律师。但他又被军旅生涯的荣耀所深深吸引,因此他报名参加了一个针对平民的军事培训项目。令他兴奋的是,这个项目在全美只招收50名年轻人,而他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只要完成这个项目,就可以被授予少尉军衔。
该培训项目于每年夏天在距离迈阿密150英里外(约240公里)亚利桑那州的华楚卡堡(FortHuachuca)军事基地举办,利用的是以前的一个骑兵营训练地。斯帕克斯为了省下路费津贴,都会搭顺风车去。最后当他攒够了钱,买了几条J.C.潘尼(J.C.Penny)的灯芯绒裤子,这可是他以前绝对买不起的“奢侈品”。
在100华氏度(约38摄氏度)高温下的长途行军和训练使得大部分人在第一个夏天结束之后就再也不来了,但斯帕克斯对于能摸到真枪实弹的培训兴奋异常。这时18岁的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体重140磅(约64公斤),身材修长,笑起来露出门牙,一头浓密的黑发,脸庞宽阔而俊朗。
他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赢得了一项全国范围的作文比赛,奖品是一只价值100美金的怀表。1935年6月,他作为本年级最优秀的学生毕业。他确信自己前途远大,肯定不会像他父亲那样只是一名安分的矿工。他会用脑子谋生,而不是仅靠双手劳作。此时他穷得甚至买不起毕业舞会的礼服。美国依旧被贫困的乌云笼罩着。他没钱去上大学,也借不到钱。在迈阿密根本找不到工作,他必须去更大的世界闯荡了。
那个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斯帕克斯的父亲从朋友那里借来了18美金作为给他长子的盘缠。这勉强够他外出打拼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母亲玛莎给他在长裤里缝了一个暗袋来存放这些这借来的宝贝钱,在他能找到工作前,就指着它们维生了。他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只是懵懵懂懂想往东走,搭上一条墨西哥湾沿岸的船出海,去探索那个曾在书本里读到过的世界。
一天早上,他将换洗衣物和牙刷塞进包裹里,将一根花了1美金买的铁棍藏进口袋,告别了家人。他搭上朋友的车到了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城市图森(Tucson),朋友将他放在铁道边上。不少人在附近晃悠,都是来撘顺风车的。有个人指着一列火车说,这车往东开的,经过基拉山(Gila)南侧,穿过奇里卡瓦沙漠(Chiricahua),目的地是德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ElPaso)。这个流浪汉警告斯帕克斯一定要在到站前及时跳离火车,否则会被配备铁棒和温切斯特短枪的铁路保安发现,运气好则暴打一顿了事,运气差时还会被保安们开枪击毙。
斯帕克斯攀上一辆车厢板齐胸高的货车,立马就被一阵混杂着刺鼻热油味的蒸汽所笼罩。他突然发现车厢阴影里有人在蠕动。他知道如果是一个人在路上会安全点,因此特意买了根短棍,随身藏着防身。他并没有转身换个车厢,而是慢慢摸到了一个空着的角落,躺下开始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