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论(第2版)/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可称得上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论述课程的一本书。作者博览古今中外已有的学前教育课程书籍和资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紧迫问题,加以理论上的概括和归纳,力图做到有的放矢,理论结合实际。在探讨课程本质的基础上,从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基本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多方面入手,为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提出比较完整的理论指导。书中有多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颇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学前教育课程基本特性问题的多角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供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参考和借鉴,对现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有所补益。
上编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
导言
第一章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
二、课程应该是什么
三、从课程结构看课程本质
第二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
一、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确定
二、确定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意义
第三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基本价值取向
一、课程价值与教育价值
二、学前教育课程价值与人的价值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上编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
导言
第一章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
二、课程应该是什么
三、从课程结构看课程本质
第二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
一、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确定
二、确定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意义
第三章 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基本价值取向
一、课程价值与教育价值
二、学前教育课程价值与人的价值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四章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形式与来源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形式
三、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来源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
一、根基性
二、直接兴趣性
三、人文性
四、情境性
五、活动性
六、整体性
七、发展性
第六章 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及其价值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要素
三、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价值
第七章 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
一、相互作用原理
二、整体教育原理
三、环境陶冶原理
第八章 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定向原则
二、生活化原则
三、活动化原则
四、游戏化原则
五、综合化原则
六、家园同步原则
七、师生同构原则
上编小结
下编 学前教育课程专题研究
第九章 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
一、潜在课程及其特征
二、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
三、要重视学前教育领域的潜在课程研究
四、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
五、教师形象及其设计
第十章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史论
一、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1949年以前
二、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1949~1976年
三、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1976年以来
四、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总体特点与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早期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三、张宗麟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第十二章 外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一、起源阶段的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二、发展阶段的世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三、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与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
(三)相互作用原理的实践性和具体化
课程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不仅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可行的实践依托。
从国际间学前教育课程实践来看,历史悠久、影响甚广的教师中心组织课程模式的地位早已动摇。以强调儿童兴趣为突出特征,盛极一时,也曾时起时落的儿童中心课程组织模式,更难博得广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偏爱。与两者不同,师生相互作用的课程组织模式,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与主体性,已越来越得到普遍性认可。
美国,这个曾产生过不少课程模式,也曾是儿童中心主义的极力倡导国,在经过长期的科研和实践检验后,同样看到了相互作用模式的正确性。这在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等心理学思想传人后,成为应时的课程组织模式。著名的海伊斯科普认知课程,就体现了这种课程组织观。
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纳这种观点的人也在增多。
相互作用原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与复杂化,要求充分发挥和发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等。主体性,成为时代主旋律。当前哲学,研究人的主体性是主要课程;当前教育,以弘扬教育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时代特征。整个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开放性,信息交换频率的加快,各系统联结的增加,都使人的教育与发展,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课程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适时而生,也是必然而生。
相互作用原理可以具体化。该原理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必须充分调动并发展学前儿童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尊重其主体性,在活动中求发展。按皮亚杰的观点,活动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由此,演化出课程组织的活动化原则。
然而,怎样才能真正使学前儿童“活动”起来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需要是人行动的动机,学前儿童尤其如此。感兴趣,是他们积极学习与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实现学前儿童与外界,包括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必须选择他们喜欢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长期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证明,游戏能承担起这一任务。由此,我们得到课程组织的另一原则:游戏化。
课程组织是教育目的性过程。教师是该过程的主导者,但教师的主导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示与发展为依据和目标。教师必须照顾到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其社会本质和个性的最大发展。离开了学生,课程组织失去根本意义;离开了教师,课程组织失去了教育意图。因此,只有师生双边共振,课程组织才真正存在,并产生可期望的教育效果。据此,相互作用原理又生成更有价值的“师生同构”原则。
二、整体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课程要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等身心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即要塑造“完整儿童”,就必须保证课程影响各要素作用的有机统一,遵循整体教育原理。
(一)整体教育原理的内涵
整体教育原理表明: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健全和谐地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各影响因素,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否则,要想学前儿童健全发展,塑造“完整儿童”,是不可能的。
该原理包含了以下具体内容。
第一,学前儿童是完整的人,由身心两方面有机统一构成;身心和谐,平行发展,不可偏废;学前儿童作为个体是整体发展的,作为集体则是发展着的集体。
第二,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作用于学前儿童,发挥着不同作用;只有各种因素的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学前儿童整体的发展。
第三,健全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目标;不有机地整合影响因素形成合力,不辩证地看待儿童整体发展与因素整体合力的关系,要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可能件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