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霉害和虫害的防治》概述了文物霉害和虫害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文物霉腐的机理,文物霉害和虫害发生的条件,及环境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结合我国对文物霉害防治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防治文物霉害的方法和措施,对文物考古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保护好文物,尽我们最大可能地使之长远流传,意义重大。
导致文物损坏,除了天灾人祸,还有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原因。后者使文物质地渐变,人们一时不易觉察,危害性实不可低估。加强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文物影响的科研工作,或利用这些学科的有关成果,单学科或多学科地综合治理或防止文物遭受损害,在当前考古发掘文物的收藏量倍增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迫切。
该书作者马淑琴原在东北师范大学从事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调到故宫博物院研究文物保护。她是生物学的行家,但当时还不了解文物被生物因素损害的情况,以及防治现状与走向。
找准科研课题,是科学研究获得较好成果的关键。马淑琴除了阅读大量文献,还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认识到虫害及霉害导致文物损害的严重性,于是以防治霉害作为科研的主攻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她分门别类,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逐次进行专题研究,写出十几篇论著,取得可喜的成果。
这本《文物霉害和虫害的防治》著作,是她在专题研究基础上写出来的。作者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将文物分为有机的和无机的两类,分析霉腐发生的条件与霉腐机理,指出霉腐损害文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说明霉害不仅常见于有机质文物,也偶见于无机质文物。她主张立足于防,防治兼重。该书以不少篇幅简述霉腐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提出创造抑制霉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是防霉最宜采用的有效办法。
……
除细胞膜外,很多细菌还具有内膜系统,包括中体(或称间体)、载色体、羧酶体、类囊片等。
在细胞质中由一个或数个较大的、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物组成的称中体。它是细菌细胞质中主要的、典型的单位膜结构,与细胞膜连接,是细胞膜有些内褶或反转埋于细胞质内而形成的。
对中体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楚。据推测它可能是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系统的中心,相当于高等生物的线粒体,有人称之为“拟线粒体”。中体可能与细胞壁合成、DNA复制、核分裂及芽孢的形成有关。(三)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质是包于细胞膜内,除核质体外的一种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及少量的糖类和无机盐。细菌细胞质内核糖核酸含量较高。
细胞质是细菌的内在环境,含有各种酶系统,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质内存在各种内含物,它们是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细胞的储藏物质或代谢产物。
1.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它是由RNA(核糖核酸,占60%)和蛋白质(占40%)组成。核糖体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糖体数目很多,如一个大肠杆菌细胞中就含有5000个左右。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成串联在一起,称为多聚核糖体。
2.气泡在海洋和湖泊中的某些细菌有气泡,其功用相当于鱼鳔,与菌体的沉浮有关。
3.载色体
载色体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相当于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和脂类,含有菌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以及光合磷酸化所需的酶系和电子传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