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论丛(4经济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是一本汇集有关经济史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问题、科学技术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地方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内容涉及应用其他学科方法对云南早期墓葬中贝的货币功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非正式制度、银行贷款、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贵州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唐代民间借贷与两税法的制度经济学析、云南民国时期金融等问题。对于经济史研究者和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篇人类学视野下的经济史研究 一 经济史与人类学的结合 二人类学视野下经济史研究的范畴 三经济史研究的人类学方法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非正式制度作 上篇人类学视野下的经济史研究 一 经济史与人类学的结合 二人类学视野下经济史研究的范畴 三经济史研究的人类学方法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非正式制度作用的研究 ——以一个白族社区为例 一 周城的经济变迁 二 周城村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的深刻影响 三 非正式制度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结语试论云南早期墓葬中贝的货币功能 一 早期贝的种类 二 早期贝在云南各地 三 贝的数量及来源 四 早期的商品交换 五 货币产生的条件 结语行动的“嵌入性” ——以银行贷款中的社会网络为例 一 经济社会学中的“行动”:从“原子化”到“嵌人性” 二 行动“嵌入性”的应用 三 从贷款实例人手——看各级银行如何构建社会关系网络 四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中“网络行为”的制度背景 五 现代金融体制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 六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60年的演变脉络(1950—2010) ——兼谈贵州省 一 传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与停滞期(1950—1977) 二 传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的过渡期(1978—1983) 三 统账结合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期(1984—2010) 四 现状概览 五 结语中篇浅析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1989—2008) 一 简要的文献综述 二 计量模型选择,数据分析和参数设定 三 实证分析 四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政府、企业与技术革新:1949—1965年贵州经济纵贯研究 一 政府:贵州省政府文件中的技术革新 二 1956—1965年贵州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革新 三 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四 结论 参考文献对彝族漆器产业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一 彝族漆器的发展及现状 二 漆器产品同一般产品、文化产品的比较 三 漆器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四 漆器产业生产函数特征分析 五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大方县漆器产业发展的经济对策 六结语从苏绣看黔绣的保护与再生 一 刺绣概述 二 黔绣的发展进程及从不同视角看黔绣 三 苏绣的产业发展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四 从索罗增长理论看黔绣的保护与再生 五 黔绣再生的措施探究 六 结语 参考文献牙舟陶的发展与保护 ——基于R&D角度的分析 一 牙舟陶的发展及现状 二 牙舟陶发展中的阻碍 三 R&D模式的投入影响 四 发展牙舟陶企业R&D活动的相关意见 五 总结技术进步促进贵州茶业可持续发展 一 贵州茶叶栽培历史及优势 二 贵州发展有机茶的重要性 三 栽种与培育管理的规范 四 工艺技术的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下篇试析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唐代民间借贷刍议 一 中国古代借贷系统简述 二 唐代民间借贷的产生背景 三 民间借贷——唐代社会一道独特的景观 四 民间借贷对封建经济的影响两税法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 租庸调的现代经济理论解释 二 两税法的现代经济理论解释 三 两税法改革的制度背景 四 两税法改革的理论必然性云南民国时期税权关系研究 一 税收立法权 二 税收执法权 三 税收司法权 四 税收收入归属权集中抑或分散:解放前苗疆农村土地分配关系研究 一 不同材料中土地占有状况的矛盾 二 土地分散的推动力 三 讨论:分散与不均并存 参考文献抗战胜利后云南金融恐慌的表现及成因 一 战后云南金融独立地位的丧失 二 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 三 恶性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