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亿万母亲的早教经典—蒙台梭利早教全书(家庭实用版)
定 价:28.8 元
丛书名:影响世界亿万母亲的早教经典
- 作者:(意)蒙台梭利 著,杜福林 译
- 出版时间:2013/1/1
- ISBN:9787538570885
- 出 版 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10
- 页码:30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又被称为“幼儿园的改革家”。她于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 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建第一所 “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 教学,将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培养成了有才华、有教养的英才少年。
儿童的心智发生了超人想象的变化之后,这一惊人的成果使“关于这些奇 妙儿童的报道,像火一样迅速蔓延”。于是,模仿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建 立的“儿童之家”在欧美如雨后舂笋般地多了起来。
蒙台梭利结合“儿童之家”的实践经验,形成《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 吸收力的心灵》等著作。《蒙台梭利早教全书(家庭实用版)》从五本经典 著作中,选取适合中国家庭教育的精华部分,向中国家长介绍极富革命性 的早教理论。
《蒙台梭利早教全书(家庭实用版)》每节内容后配以典型的“案例连 连看”,精辟的“专家解读”,以及科学的“教育要点”表格分析。
20世纪畅销欧美的最科学、最先进、最完美的育儿经典。被译成20多种文字,改变千万儿童的命运。享誉全球的“儿童之家”的创建者的代表作集锦取“特殊教育”的精髓以奉献给中国的父母。 《蒙台梭利早教全书(家庭实用版)》从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五本著名的早教经典著作中,选取适合中国家庭教育的精华部分,向中国家长介绍极富革命性的早教理论,如“敏感期”,“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此外,每节内容后配以典型的“案例连连看”,精辟的“专家解读”,以及科学的“教育要点”表格分析。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的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育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为表彰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贡献,1950年她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侯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托里斯·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前言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第一章 蒙氏教育之路 第二章 孩子们的理想家园 第三章 自由是纪律的前提 第四章 适应生活 第五章 孩子的饮食 第六章 体操练习 第七章 亲近自然 第八章 增强感知力 第九章 感觉和智力 第十章 语言教育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第一章 蒙台梭利系统的发展 第二章 观察产生的方法 第三章 全新的教育 第四章 帮助孩子做运动 第五章 引导孩子准确地使用语言 第六章 充满热情的书写 第七章 开心算算术 第八章 蒙台梭利教育大纲童年的秘密 第一章 成年人应该反省 第二章 换个心态迎接新生命 第三章 儿童敏感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章 神秘的秩序感 第五章 儿童的智慧 第六章 理解儿童的需要 第七章 学会走路 第八章 让孩子动手 第九章 尊重儿童的节奏 第十章 不可小视儿童所受的暗示 第十一章 运动和感知同样重要 第十二章 爱是孩子的天性 第十三章 偏离正轨的表现 第十四章 身心健康 第十五章 两种工作 第十六章 儿童的权利发现孩子 第一章 心灵构建 第二章 3岁是人生的里程碑 第三章 打开孩子的注意力之门 第四章 意志力的训练 第五章 天才的思维 第六章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第七章 家庭中的新式教育有吸收力的心灵 第一章 成长的各个阶段 第二章 心灵的成长 第三章 重视孩子的感觉 第四章 在文化中展开的想象 第五章 孩子的占有欲 第六章 儿童的社会性 第七章 有效地控制错误 第八章 服从有一个过程
你也许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穷人的生活有多困苦。也许你只是从文学 艺 术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类贫困的苦难;或者只是从演员演绎的悲惨生活中感 受到 贫困的恐怖,你的灵魂为此震撼。
现在,我来带你去看一看那些贫困家庭的生活吧。你将看到他们在贫 困 区也拥有了自己理想的家,他们拥有幸福、和谐的生活;一场道德拯救工 作 正在开展,人们逐渐从对罪恶的麻痹和愚昧无知中走出来,远离邪恶和犯 罪。
孩子们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他们正步人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人们不再 为 贫困和不幸而悲痛的新时代。
第二个“儿童之家”建立在圣洛伦佐贫民区。这里条件虽然简陋,但 有真正美好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母亲专门为孩子开辟的小空间。
事实上圣洛伦佐是一个出了名的贫民区,每天报纸上都会报道这里发 生 的恶性事件。圣洛伦佐区居住的都是低收入、失业的工人,刑满释放的犯 人 在被监管期间也会到这里居住。
这里所谓的房子,只是在地面上用砖块简单堆砌起来的墙,既不符合 安 全标准也不符合卫生标准。1888~1890年大风暴爆发时期,这些房子长期 无 人租住。风暴过后,这些房屋又开始被出租。本来就是不符合标准的烂房 子, 加上投资者不愿意再投资修缮,因此,这里逐渐成为了城市最贫困阶层的 居 住地。
这些房子每套有5~7间房子,虽然它的房租相对于其面积而言相当便 宜, 但是,对穷人来说,还是太贵了。于是有人租下一套房子,然后整套房子 被 分成若干个小区域,再转租给其他若干个住户,这样其中的一个房间、一 个 角落都有人居住了。
一个套间本来应该只住三四个人,而现在却要挤二三十个人。在一个 成 员比较多的大家庭中,成年男孩和成年女孩挤在一个房间里,而房间的角 落 里却住着一个外人——个每晚都接客的妓女。孩子们很容易看到她的举止 , 邪念在孩子们的心头萌生,于是犯罪和流血事件就发生了。而这只不过是 大 量悲惨生活的一个小细节。
任何人第一次进入这类屋子,都会感到惊讶和恐惧,这是一个真正悲 惨 的世界,并不是夸张的虚构情景。这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即便是正午,也 很 难看清房间里的摆设。孩子们的生活笼罩在阴暗有害的环境中。
那天我们给他们送互助金,当我们适应了昏暗后,勉强看到了一张床 的 轮廓,上面蜷缩着一个人,可能是病了。当我们在数钱和签收据的时候, 不 得不点起蜡烛。
我们常常满怀热情地讨论孩子的家庭学习问题。然而,对于这里的孩 子 来说,家意味着是什么呢?只是一个黑暗简陋的房间,角落里铺着的稻草 垫子。
我曾经想建立一些流动图书馆,送一些书给穷人的孩子,这样他们就可以 在 家里阅读。我们希望这些书籍带给他们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懂得卫生、道 德 和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书的力量让他们逐渐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是,这恰恰反映了我根本不知道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在那 些 黑暗的屋子里,孩子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照明条件来阅读!目前首先要解决 的问 题是提高和改善穷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这里的孩子,他们不能“一睁开眼就看到光明”,这里是阴暗的,这 些孩 子脏是必然的,原本该三四个人用的水,现在有二三十个人用,几乎连饮 用 水都不够啊! 意大利语中的“家”(casa)和英语的“家”(home),本是人们充满温 馨、 充满亲情关爱的殿堂。但是这里,许多人没有“家”(casa),只有破败、 灰白 的墙壁。这里没有隐私、没有谦逊、没有亲情,连阳光、水和空气都很紧 缺! 而我们还在这里大肆宣传我们的观念:家,是普及大众教育的必要条件, 它是 必要设施,是社会唯一坚实的基础。我们成了不切实际的改革者、爱幻想 的诗人。
贫民区里存在着各种罪恶。人们大张旗鼓地把穷人视为危险而隔离他 们。
穷人被驱赶出他们的居住区,不给他们房子住,他们只能在绝望中互相折 磨、 摧残。我们原本希望建造一个美好、光明的城市,但结果刚好相反,我们 制 造了一个严重危害城市的污染区。
当第一次走过那些街道,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刚经历过大洪水或大地震 的 灾难后的城市。这里如同死一般的寂静。我们深深感到人们所受的苦难并 不 是由于自然灾害,而是由于与罪恶密不可分的贫穷! 其实每种苦难都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通过慈善工作来缓解 贫 穷的惨况。罗马住宅改善协会成立后,协会取得了城市的房产权,又对其 进 行重建改造,改善这里的居住条件。协会按现代的卫生标准对这些房子进 行 重建,改善通风条件和采光效果,房屋有了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改造计划 消 除了不少坏的影响,男女混杂居住的现象大大减少了,成千上万的人的居 住 条件得到了改善。
协会还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在院子里种上了花草树木。人们对新社区 的 热爱和对新房子的爱护也很明显,人们细心地照顾房子,用爱心和协会一 起 建造洁净、美丽的家园。他们再也不能容忍脏的家具放在整洁的房子里, 他 们还特别关注个人卫生,这样就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但是,当协会和居民都在努力维护居住大楼时,那些因父母外出工作 而 整天单独留在家里的学龄前儿童又给我们增添了新的麻烦。他们喜欢捣蛋 , 在墙壁和楼梯上乱涂乱画。于是我们又有了另一项计划。
我们用住户上缴的房屋维护费,办起了“儿童之家”。白天,母亲可 以很 放心地把孩子寄托给我们,然后可以安心地外出工作。但是如果住户不交 “爱 护房屋”和“善意”税,他们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我们的“儿童之家 ” 制度规定: 母亲有义务把孩子干干净净地送到“儿童之家”。与教员一起教育孩 子。P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