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公家人,作为从乡村成长起来的思想者和他自嘲的“草根学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他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天然联系。在抗洪一线,他艰辛备尝,夙夜在公;在地块村头,他倾情掏心,披肝沥胆;对农民兄弟,他不仅当做朋友,更视作亲人。他把双脚扎在泥土中,让自己长成一颗思想的参天大树。他说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最善良、最有同情心和忍耐力,最爱国、最有奉献精神、最有创造性,诉求最低而又最容易被伤害。他深切地关注着他们,关注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注他们的医疗条件、卫生状况和居住环境,关注他们的进城打工、选举权和犯罪问题,关注他们的集约经营和城镇化,希望中国的农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同时,对乡村基层干部的忧乐、尴尬和苦衷,他也抱有宽容的理解和同情;对高居庙堂之上某些专家级顶层设计者的雾里看花和隔靴搔痒,则大呼隔膜而不惜直言诟病。概言之,举凡关乎中国“三农”者,无不萦其心怀。他的赞叹嘉许、忧虑伤神、痛心疾首、热切期盼甚或声色俱厉,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透过本书作者或理性、或深情、或犀利的文字,一个行走在豫西乡村田野上的思想者的形象,越来越凸显出来,他的前面是碧绿的庄稼,当然也有荒芜的杂草;近处有潺潺的流水,当然也有滚滚的尘土;有鸟语花香的怡人,也有聒噪喧嚣的烦心;有民俗风情画的安详,也有轻薄世情风的丑陋;有夜不能寐的无尽思索,也有着眼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索。
序
上 编
农村文化现状堪忧
一言难尽村干部
千言万语话“三农”
无可奈何乡干部
对农民犯罪问题的一点看法
“三农”问题原因探究
信阳郝堂村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解决的10 个问题
一些农村的卫生状况堪忧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农民们有尊严地生活
对农村资源整合的一点看法
为村官们说句公道话 序
上 编
农村文化现状堪忧
一言难尽村干部
千言万语话“三农”
无可奈何乡干部
对农民犯罪问题的一点看法
“三农”问题原因探究
信阳郝堂村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解决的10 个问题
一些农村的卫生状况堪忧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农民们有尊严地生活
对农村资源整合的一点看法
为村官们说句公道话
要保住农村这块净土和蓝天不被污染
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
我的农民朋友们061 农村比城市稳定的原因
农民兄弟呼唤吴树兰式的好干部
史来贺——中国农村带头人的榜样
从三道院村现状看贫困农村的未来走向
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 编
应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官员为何怕记者
任何时候党都要和人民站在一起
要依法办事
人治与法治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亟须重塑
利益关系多元化挑战党的纯洁性
对影响政府公信力因素的几点思考
政府要关注民情
政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的深层改革势在必行
为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在做 重在落实
“四大一高”战略是三门峡发展的科学选择
实施“四大一高”战略 建设特色三门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建设特色三门峡
……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公家人,作为从乡村成长起来的思想者和他自嘲的“草根学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他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天然联系。在抗洪一线,他艰辛备尝,夙夜在公;在地块村头,他倾情掏心,披肝沥胆;对农民兄弟,他不仅当做朋友,更视作亲人。他把双脚扎在泥土中,让自己长成一颗思想的参天大树。他说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最善良、最有同情心和忍耐力,最爱国、最有奉献精神、最有创造性,诉求最低而又最容易被伤害。他深切地关注着他们,关注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注他们的医疗条件、卫生状况和居住环境,关注他们的进城打工、选举权和犯罪问题,关注他们的集约经营和城镇化,希望中国的农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同时,对乡村基层干部的忧乐、尴尬和苦衷,他也抱有宽容的理解和同情;对高居庙堂之上某些专家级顶层设计者的雾里看花和隔靴搔痒,则大呼隔膜而不惜直言诟病。概言之,举凡关乎中国“三农”者,无不萦其心怀。他的赞叹嘉许、忧虑伤神、痛心疾首、热切期盼甚或声色俱厉,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对父老乡亲,对国家民族,对执政的党,直抒胸臆,率真直白,一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让人读后怦然心动。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难道就是在写他吗?
作为执政党的普通一员,作者同样有着深深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他对居住的这座城市有着诗人般的热情,一厢情愿地规划着心中的美好蓝图,为掌舵者设计的航线鼓吹呐喊,期盼着早一日抵达理想的彼岸。对于体制内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诸如官僚习气、奢靡作风、贪污腐败、拉帮结派、阿谀奉承、不学无术、前恭后倨、蒙上欺下、追名逐利、人治之祸等,不一而足,一一针砭,其爱之也深,恨之也切,巴不得一夜之间,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作为一名学者,作者的不少文章足显性情。数十年来,于工作之余,于静夜灯下,读破万卷,悟得况味,颇多心得,遂注入笔端,与读者分享——得积累之功,享读书之乐,谈孝顺之道,论做人之本,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好似风清月明之夜,持香茶一杯,与君对坐,如沐春风,让人倍感温润,清香满怀,心中有一丝暖意氤氲开来。
打开《乡村行走》,便是一幅豫西乡村的朴素长卷,便是一钵滋养心灵的原汁鸡汤。虽然其中的某些文章和段落文字仍需斟酌推敲,但就总体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做作、有温度而显性情的真文字,是一部静下心来读进去就会有所得的好书,特不揣冒昧,将它推荐给众多的读者,愿我们一起从中受益。
是为序。
李啸东
2014年2月20日夜于卢氏山城
(序言作者长期主持卢氏县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著作繁富,为河南著名史志专家,副编审、历史文化学者,先后主编并出版史志著作30余部计1700余万字,出版个人著作10部共计230余万字,先后20余次获河南省社科奖、史志优秀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三门峡作家协会副主席、卢氏县作协主席、诗词协会主席、《卢氏文学》主编。)
农村文化现状堪忧
去年市委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以来,笔者走访了所在村庄周边的7个乡镇50余个行政村,对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农村目前文化现状堪忧:
(一)现状
目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看上了电视,由于电视信号的原因,只不过是频道多少的问题。每家每户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手机的强大功能在给村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低级趣味的、消极的垃圾信息、黄段子等不健康的短信也从城市向乡下传播和蔓延。村委会基本上都订有报纸,但看的人极少,并且把日报当周报看(邮递速度慢或村委会无人)。戏曲活动每村每年平均达不到一场,稍富一点的农村在春节前后有一次诸如拔河、锣鼓、秧歌、社火之类的文娱活动。
另外,富裕的村民家中如果遇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乔迁新居之类的大事,也会找一些民间的戏曲班子在自家的院子里唱上半天或一天。农村较大的文化活动则是“礼拜”,每周日大家都会按照约定俗成聚集到教堂或教会的某一聚集点开展活动。除此之外,农村便冷冷清清。农村文化的乏味让农民们的精神世界极度单一。农村没有活力,农业没有后劲,农民没有组织观念,很大程度上与农村文化落后有关。在当前社会,文化反差导致人们行为冲突的现象十分普遍。城乡之间文化的差异,造成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不协调;官民之间文化价值倾向的分离,使“主仆”之间产生对抗;富人与穷人之间追求生活方式的差别,则产生穷富之间在“利”和“义”上的碰撞。因此,文化问题处理不好,城乡之间、官民之间、穷富之间就达不到和谐,从而整个社会的稳定就很难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