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作品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袁枚在作品中强调了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随园诗话
卷一诗写性情,唯吾所适
卷二善取之皆成佳句
卷三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
卷四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卷五凡诗之传者,都在灵性
卷六诗情愈痴愈妙
卷七为人不可有我……作诗不可无我
卷八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卷九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
卷十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卷十一余不耐学词,嫌其必依谱而填故也
卷十二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能感人也
卷十三诗如人眸子,一道灵光
卷十四诗能令人笑者,必佳 随园诗话
卷一诗写性情,唯吾所适
卷二善取之皆成佳句
卷三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
卷四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卷五凡诗之传者,都在灵性
卷六诗情愈痴愈妙
卷七为人不可有我……作诗不可无我
卷八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卷九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
卷十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卷十一余不耐学词,嫌其必依谱而填故也
卷十二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能感人也
卷十三诗如人眸子,一道灵光
卷十四诗能令人笑者,必佳
卷十五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不可为典要
卷十六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
随园诗话补遗
卷一佳诗者,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
卷二能入人心脾者,便是佳诗
卷三大家真知诗者,孔子云:“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足矣
卷四诗以意为主人,以词为奴婢
卷五凡地必须亲历,方知书史之讹
卷六作诗不贵用力,而贵有神韵
卷七文以情生,韵因诗押
卷八采诗如散赈也,宁滥毋遗
卷九大道无形,唯在心心相印耳,诗岂易言
卷十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原文】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为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译文】
杨诚斋(杨万里)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都在诗歌上爱大谈格调,而不懂得风情趣味。为什么?因为格调是空架子,只要有嘴都能讲得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句话。要知道有性情,便有了格律;格律逃不脱性情的圈子。诗经《三百篇》多半是思恋、思乡,直率言情的,谁还注意它的格式呢?谁还苛求它的音律呢?而现在爱谈格调的,能逃脱这个范围吗?大禹时代的歌谣,不同于《三百篇》;《国风》的格调,不同于《雅》、《颂》,格式怎么有一定之规呢?许浑讲:“吟诗就好比人的精气,骨子里没有这种精气就不要胡乱吟咏。”可见诗歌贵在精气而不在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