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的内涵及组织要素,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组织结构形成过程及其形式,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绩效的评价方法及选择原则,组织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组织管理环境的主要策略,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机理,提高组织效率的方法,信息技术的演进过程,信息技术为组织带来的战略优势及其对组织结构、规模的影响,企业文化及相关伦理价值观的思想,组织影响及改变其文化和伦理价值观的策略,组织推进变革的动力、途径及手段,管理者如何进行组织诊断、设计,指导创新和变革过程的策略、方法。本书从管理的视角出发,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着重从企业实践层次探讨组织诊断、设计的原则及操作方法。
《组织理论与设计》适用于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组织作为人类特有的组合形式,是人类集群体力量,利用自然环境,争取生存及繁荣的利器。组织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其存在时间与人类历史同样悠远。正是与人们生活的这种密切的关系,以至于人们对组织的存在习焉不察。所以,尽管作为组织现象的存在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科学化的组织理论的形成,则到了19世纪末以后。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组织理论相继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时期到行为科学理论时期再到现代组织理论时期的演进,成为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系统科学,对现实中的诸多组织实践均起到指导作用。
今天,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使得各种组织现象、问题层出不穷,为组织理论这门学科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的改革、创新或再造,已经成为理论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课题。组织实践的深入也给高校组织理论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而组织理论的中文教科书多为翻译版,内容中的引例及案例多以西方企业为主,与中国经济实践尚存距离。作者在南开大学商学院从事组织理论教学多年,教学涉及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在与诸位同仁交流教学心得时,编写一本更贴近中国情境的组织理论教科书的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从编委会的成立、构思到付梓问世整整历时五年,期间有十几位研究生也相继参与内容撰写、案例的收集改编工作。
本书是在总结我们多年组织理论教学经验、科研心得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除了确保内容的完备性与正确性外,尽可能将相关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书中的案例尤其是综合案例,多数来源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实践,以适应MBA、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在整体的章节安排上,主要包含理论与结构篇、组织环境篇以及领导与变革篇三篇共十章。正文中通过“引例”、“视野拓展”、“综合案例”、“延伸阅读”等模块设计,尽可能激发学员兴趣、共鸣与思考。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编委会成员的无间合作,使得《组织理论与设计》顺利面世。编委会的组成成员包括武立东、张义明、王健友、张耀伟、张苏、王振宇、黄海昕、杨军节、丁昊杰、王凯、冯立东、刘雅琦、徐林林、孙贵娟、袁卓君、王天甲等老师和同学。
本书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3JJD630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025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9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2033)的资助下完成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编辑吴亚军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所指导的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本书的撰写、修改等工作中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编写一本系统的、贴近中国实际的组织理论教材,然而组织理论博大精深,加之我们认识水平有限,可以预见书中会出现不妥疏漏之处,在此衷心希望各位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教,帮助这本《组织理论与设计》不断完善。
武立东
2014年7月28日于南开园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 理论与结构篇
第一章 组织与组织理论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组织的内涵
一、什么是组织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组织
三、组织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组织理论及其流派
一、什么是组织理论
二、古典组织理论
三、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四、决策组织理论
五、系统组织理论
六、权变组织理论
第三节 组织的系统观
一、开放系统
二、环境的重要性
三、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四、一致性和联盟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二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原则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关键要素
一、报告关系
二、部门化
三、协调机制
第二节 组织结构形式的分类视角
一、管理层次与控制幅度
二、韦伯的官僚结构原则
三、伯恩斯与斯托克的环境影响视角
四、信息联系视角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一、职能型组织结构
二、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三、矩阵型组织结构
四、其他组织结构形式
第四节 组织设计原则
一、指挥系统
二、命令统一
三、控制幅度
四、明确授权
第五节 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战略
二、技术
三、规模
四、环境
五、文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二篇 组织环境篇
第三章 战略、结构与业绩评价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目标与战略
一、目标的内涵及作用
二、战略类型
第二节 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
一、钱德勒的战略发展阶段与组织结构
二、迈尔斯和斯诺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第三节 组织的业绩评价
一、效果的权变评价方法
二、效果的平衡评价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四章 技术、结构与大规模定制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技术模式与组织结构间的传统关系
一、伍德沃德的技术模式:技术的复杂性
二、汤普森的技术模式:部门间的相依性
三、佩罗的技术模式:任务的特性
第二节 计算机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
二、柔性制造系统
第三节 大规模定制目标下的组织设计
一、传统技术条件下如何设计定制化产品
二、大规模定制条件下的组织设计
第四节 服务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一、服务技术的特性
二、服务业组织的设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五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设计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内涵
一、组织文化内容的层次结构
二、组织文化的产生
三、组织文化的特征与作用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类型与组织结构
一、适应型文化
二、使命型文化
三、团体型文化
四、行政机构型文化
第三节 组织文化测评
一、卡梅隆与奎因组织文化模型
二、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六章 环境与组织策略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组织的外部环境
一、组织外部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二、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资源依赖
第二节 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适应策略
一、职位和部门的设立
二、缓冲和边界联系
三、分化和整合
四、管理过程的改变
五、计划和预测
第三节 对资源依赖的管理-控制策略
一、组织建立组织间联系的主要策略
二、组织控制环境领域的主要策略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七章 企业间关系管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企业生态系统
一、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特征
二、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三、企业集群
第二节 战略联盟
一、战略联盟的组织类型
二、战略联盟的管理
第三节 企业集团
一、企业集团的定义与内部机制
二、企业集团的类型与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三篇 领导与变革篇
第八章 董事会的组织设计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董事会的基本属性
一、董事会的类型与结构
二、董事会职能
第二节 董事会的独立性
一、董事会履职的独立性
二、独立董事的设置与作用
第三节 董事会的专业委员会
一、专业委员会的设立原因
二、专业委员会的职责
三、专业委员会的设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激励机制设计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激励形式
一、物质激励形式
二、精神激励形式
第二节 高管薪酬制度
一、薪酬制度的设计原则
二、短期高管薪酬激励制度
三、长期高管激励薪酬制度
第三节 股权激励
一、股票期权
二、限制性股票
三、管理层收购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组织变革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第一节 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变革
一、变革的环境压力
二、关于组织面对环境压力时不发生变革情形的几种观点
三、组织内部压力
第二节 变革的类型与模型
一、变革类型
二、变革模型
第三节 组织变革的阻力
一、个体阻力
二、群体阻力
三、组织阻力
第四节 组织变革的实施
一、角色定位
二、战略变革-将愿景与变革联系起来
三、沟通策略与沟通技巧
四、实现持续变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1)工作定额原理。为了解决经验管理带来的工人“磨洋工”的问题,提高工作产出,泰勒提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要通过设定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定额任务进行制定。然后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根据科学实验对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进行计算,得出标准的劳动定额,在此基础上对工人的工作完成状况进行考核。
(2)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原则。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前提。泰勒认为,企业不仅要为工作找到最合适的工人,还要对挑选出的“第一流的工人”进行培训,通过作业与实践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以达到最高的劳动效率。同时,这也对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了要求,即做到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的内容相匹配。
(3)标准化原理。泰勒认为科学管理要将生产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包括机器设备、工具、环境因素、知识、技能等,分析总结为规律与原则,实施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把对工人的工作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合理搭配组合,以尽量消除不利的因素,形成最优方案,提高劳动生产率。
(4)计件工资制。在认真分析之前施行的工资制度之后,泰勒认为工资制度需要改进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最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提出“计件工资制”,首先要定额部门对合理的标准进行研究制定,然后根据标准工作量的完成情况采取“差别工资制”的激励制度,而且对工人支付工资是根据其工作技能和劳动量来进行的,以尽可能地提高制度的公平性,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
(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泰勒认为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是一切管理活动发挥作用的基础。而要使该目标能够达成,就需要对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思想进行变革,将对立冲突的情绪转化为合作互助的感情,通过共同提高价值来达到所获得的报酬。
(6)成立计划部门。泰勒提出要对之前全凭经验工作的做法进行改变,以提高工作效率。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劳资双方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在企业内部成立计划部门专职从事工作标准制定工作,并通过标准对工作进行管理控制。而工人则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积极配合执行。这样就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开来。
(7)职能工长制。泰勒认为管理的职能应该进一步划分,并由不同的工长承担,取代由一人发挥多种复杂管理角色的情况。他将工长的职能分为8种,并将他们平均分配在车间与计划部门,各自可以根据职责向工人直接进行指示。该设想有助于管理专长的发挥,而且清晰的职责划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管理职能设计也由于多头领导造成的混乱而未能得以施行推广。
(8)例外原则。即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将处理一般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管理人员,仅保留对例外事物决策处理的权力。泰勒认为,规模巨大的企业需要通过例外原则保证组织管理的流畅进行,管理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诸如战略发展等更为重要的问题。该原则在当今管理实践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授权、分权化以及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的基础。
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开始让人们认识到组织理论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社会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体行为到复杂大公司的业务活动都可以看到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