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库:中华典故全知道》根据各个典故产生的朝代分门别类,从历代神话故事和传闻逸事和成语故事中选取了近三百条典故,其中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条目,同时也选择了部分不是很常见的典故以飨读者,如“哀毁骨立”、“青蝇报赦”等,力图使《家藏经典文库(第2辑):中华典故大全》呈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每一个典故下都注明了典故的词义和出处,可供翻阅查找。
《经典读库:中华典故全知道》传承着历史,意蕴丰富,集中展现了古人高超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思想光芒。通过阅读这些典故,可以使我们感知历史的曲折与辉煌,探究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时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典故,用最精辟、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也可以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谈话更富有感染力。
先秦
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望帝啼鹃
鹊桥
许由洗耳
湘妃斑竹
姜太公钓鱼
不食周粟
玩物丧志
周公吐哺
烽火戏诸侯
黄泉
问鼎
管鲍之交
老马识途
风马牛不相及
唇亡齿寒
介子推绵山守志
秦晋之好
一网打尽
退避三舍
染指
拔苗助长
百步穿杨
不食嗟来之食
高山流水
中山狼
马价十倍
一鸣惊人
杞人忧天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共工怒触不周山
(释义)形容坚强果敢,不畏权势,甘于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精神。
(出处)刘安《淮南子o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颛顼,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相传,颛顼为黄帝之孙,属姬姓,高阳氏是他的号。颛顼自幼便聪颖过人,开始接触和处理政务时只有十岁,当上部落首领时只有二十岁。在民众心中,颛顼的威信非常高,认为他是泽被天下、功德圆满的首领。其实,在当政期间,颛顼也曾犯过错误。当时,颛顼所统治的地域非常广,向南至南岭以南,向北至如今的河北,向西至如今的甘肃,向东至东海中的部分岛屿。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小部落。这个小部落位于如今的河南北部,首领是共工氏——炎帝之后。相传共工氏长着人面蛇身,满头红发,坐骑是两条龙。共工氏在治水方面非常有研究,非常重视农耕和水利。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后土,也很懂得治水。有一年,父子二人一同勘察领地的土地状况,发现存在一些地势过高的耕地,非常不利于浇灌;另有一部分地势过低的耕地,非常容易被水淹没。因此,共工发明了一种叫做“筑堤蓄水”的方法以解决此问题:修筑堤坝,平日储存水,用于灌溉,雨季时用于排水,以免发生涝灾。另外,共工和后土还率领部落的人将高处的土运到低处,把参差的洼地垫平垫高,如此一来,不但耕种面积扩大了,而且比较容易灌溉,大大利于农业的发展。
但是,共工氏的这种方式被颛顼否决了。他觉得,整个部族都应该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他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决不允许共工氏指手画脚。他以上天不认可为借口,不让共工氏整理耕地。之后,共工氏和颛顼之间为了争夺领导权而爆发了激烈的争斗。
共工氏孔武有力,颛顼比不上,共工氏才智超群,颛顼也比不上。技穷之下,颛顼用鬼神之说吓唬民众,使他们不再协助共工氏。由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民众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很多人都听信了颛顼的话,怕如果再帮共工氏整理耕地,真的会触怒天神,招来灾祸,所以站到颛顼那边的民众越来越多。
面对如此情景,共工氏仍然不为所动。他认定自己提出的主张是正确的,因此他不低头。现在颛顼用鬼神之说蛊惑民众,使得民众不再信任他,他决心以生命为代价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倾尽全力撞向高大耸立的不周山,打算撞下不周山的山峰,把平山附近低洼的地方填平。
在共工氏的撞击下,不周山从中间折断,顷刻间,山体伴着石块和泥土倾塌而下。然后,天空开始剧烈摇晃,大地也开始颠簸。原来,不周山是支撑天与地的柱子,如今支柱折断,原本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大地开始向东南方崩塌,天空向西北方倾塌。由于天空倾向西北方,所以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由于大地倒向东南方,所以江河中的水向东奔流入海。虽然共工氏撞断了不周山,使得天地为之转变,但是因为断掉的不周山填平了洼地,使得我国北方有了大片的平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了表达对共工氏的景仰,后世将他奉为水师(司水利之神),奉其子后土为社神(土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