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是依据2014年全国犕犘犃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编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教材立足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吸纳了公共管理最新研究成果的精髓,并对公共管理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公共管理基本理念与具体管理环节有机结合,将公共管理价值与工具有机结合,体现了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新编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的特色在于介绍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新编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政府与治理、组织与协调、领导与战略、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法治与监督等十四章内容。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前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新领域和新视异引起了广泛讨论。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西方公共行政理念与政府治理范式变迁成为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浪潮和趋势。新公共管理运动(NewPublicMarlagerrlentMoveinent)的理论和实践为政府治理开辟了一条路径,政府不断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原则、管理技术与方法。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政治与行政学理论成为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全球范围的公共管理研究与改革,既是以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的结晶,也是政治学与管理科学成果全球共享的结果。20世纪9。年代之后,治理理论逐步引起政界和学界的密切关注,人类社会政治过程的重心逐步从“统治”走向“治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实践导向的学科,如何紧扣时代契机,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方法应对现代社会的难题,如何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导,融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已成为整个公共管理学界最为关心的话题。
2l世纪人类社会逐步迈人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重视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因此,具备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及公共组织通过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回应时代,并要求政府官员能力核心要素全面提升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目前,普适性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人才供给的单一性与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既要具备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又要彰显人才培养的个性,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推进《公共管理学》教材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伴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深化,公共管理学研究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并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差距。但整体而言,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是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证与回应,致使我国的公共管理缺乏有效的本地化研究,陷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隐形框架的约束之中,学科研究非规范化,研究方法非科学化,实践指向性弱,缺乏高素质的公共管理拔尖人才。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处于不断适应、调整与完善的阶段,探讨公共管理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问题,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追问,有利于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实践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需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创新,特别是政府管理或治理的创新研究。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为支撑、具有科际整合特点的学科。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概述 1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5
第三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8
第四节 中国公共管理学关注的几个问题 13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16
第一节 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理论 16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 28
第三节 管理学理论 38
第三章 政府与治理 53
第一节 政府职能与角色的定位 53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范围与基本内容 57
第三节 政府职能与角色的变革 62
第四节 政府治理创新 64
第四章 组织与协调 69
第一节 公共组织结构与设计 69
第二节 政府间关系与协调 72
第三节 政府与外部组织的关系及协调 75
第四节 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 84
第五章 领导与战略 91
第一节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91
第二节 领导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04
第六章 政策制定与执行 117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 117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制定 121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 127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138
第七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146
第一节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146
第二节 公共预算管理 150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支管理 159
第四节 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169
第八章 法治与监督 172
第一节 行政法治 172
第二节 行政行为 182
第三节 行政监督 194
第九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19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219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 224
第三节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35
第四节 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 242
第五节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249
第十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254
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254
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258
第三节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困境与改进对策 271
第十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 277
第一节 公共危机及其演化理论 277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282
第十二章 公共部门信息管理 301
第一节 公共部门信息管理概述 301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306
第三节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 310
第四节 中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 314
第十三章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321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概述 321
第二节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控制 327
第三节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建设 336
第十四章 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346
第一节 西方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346
第二节 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356
后记 381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或者是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可具体分为纵向比较分析方法和横向比较分析方法两种。纵向比较分析方法是采用纵向对比的形式,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化和特点进行比较,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或者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活动或某个侧面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探索出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普遍理论和最优方案。横向比较分析方法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的某个侧面进行分析比较,或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区域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择优弃劣,取长补短。
在公共管理学中的比较分析法要求研究者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要求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从中既找到公共行政学的一般的或普遍的理论,又发现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特色,丰富整个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理论体系。
比较研究法是公共管理研究和学习中的一个极为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对我国来说,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向深入、参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比较分析法更为重要。如运用纵向比较法,通过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公共管理所包含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和方法等,就能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公共管理的不同变化和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出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和实质,加深对现阶段公共管理的认识。
3.系统分析法
从本质角度讲,系统分析法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公共管理学中使用系统分析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公共管理系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鼓励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公共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进行的研究;引导人们注重这一系统中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系统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整体分析、环境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等。
2。世纪6。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法是公共行政学理论与管理知识的汇合,为统一各种公共行政学理论流派创造了机会。系统分析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看待公共行政的途径,也为研究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同时,系统理论还为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提供了基础。运用这种研究方式着重研究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量变形态;致力于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
4.历史分析法
历史是指公共管理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认识公共管理客观现实的历史。历史分析法是具体分析方法的一种,即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