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9.8 元
丛书名:/upload/images/197/719/1276087197.jpg
- 作者:李彬
- 出版时间:2009/5/1
- ISBN:9787302196020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19.19
- 页码:
- 纸张:25
- 版次:2
- 开本:16开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总述公元1500年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大历史,专注新闻之际,亦兼及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所以,既可做专业教材,也可当普通读物。
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经过多年的经营,终于杀青问世了。这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项新的成果,可欣可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化”越来越成为诸多学科关注的历史情景与学术话题,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有关全球化与全球传播的探究及其成果,不仅构成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在研究视角或范式上产生广泛影响。
不过,由于时间仓促,积累有限,加之涉及广泛,论题繁杂,新闻传播学界对全球化与全球传播的研究虽然时有精彩篇章,但是总体看来多为就事论事,既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又缺少学术上的细致考察。换言之,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特别是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分析几乎付之阙如。
当然,过去与现在都不乏冠以“外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乃至“全球新闻史”的教材,其中有些内容属于全球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也为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比如,大陆的张隆栋教授、梁洪浩教授、张允若教授、李良荣教授、陈力丹教授、张昆教授、程曼丽教授、明安香教授和台湾的李瞻教授等,都有堪称典范的著述。
不过,既有的许多教科书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史学理论以及新闻史观的不足,而且经常不自觉地体现着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意识。二是内容体系、篇章架构、材料使用等方面往往形同“一盘散沙”,既缺乏内在的思想逻辑,又忽略外在的历史关联,好似国别新闻史或地区新闻史的集成或集纳。
另外,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及其动态,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总体的学术水准有时略高一筹。如美国学者叶海亚?R伽摩利珀的《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罗伯特?福特纳的《国际传播: 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华夏出版社,2000)、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思想与战略的历史》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英国学者达雅?屠苏的《国际传播: 延续与变革》(新华出版社,2004)、日本学者左藤卓己的《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不过,这些新作虽然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但都体现着越来越显明的“全球传播”视野和视角,都将全球范围的新闻传播纳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研究框架。
李彬这部《全球新闻传播史》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力图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题为指导,同时吸取20世纪以来“新史学”的理论,特别是James Harvey Robinson的“新史学”,Marc Bloch、Fernand Braudel等的“年鉴学派”,Hayden White的叙事理论,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等,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而不失深入细致的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幅有机的而非机械的、整体的而非割裂的、联系的而非分离的全球新闻传播史,从而既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又为我国新闻传播界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提供科学的历史参照。
另外,为了突破此类著述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本书在叙事环节、行文特征及表述风格上进行了改进,以期达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实,前辈大家在这方面有着深厚而良好的传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比如,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费孝通等先生翻译的《世界史纲》等,都将学术性、思想性和通俗性(或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读来不仅开眼界,长见识,受启发,而且文采斐然,轻松有趣。
我和李彬相知相识近20年,有过在一起共同砥砺和切磋的经历。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淹博多识,好学深思,不仅有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这部专著是他穷20年心血的又一部新作。我乐观厥成,并乐于向关注全球新闻传播史的学者和从事这方面学习的学子们推荐。
是为序。
方汉奇
2005年7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序方汉奇Ⅰ
凡例Ⅴ
第一章现代传播探源: 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
第一节历史与新闻史
第二节新闻事业
第三节口头传播时期: 从口语到文字
一、 语言与社会
二、 口头传播
三、 非语言传播
第四节文字传播时期: 从文字到印刷
一、 文字的发明
二、 手抄新闻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二章17世纪: 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第一节印刷与印刷新闻
一、 纸张与印刷机
二、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萌芽
一、 荷兰
二、 德国
三、 英国
四、 法国
五、 杂志的出现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一、 历史背景
二、 如火如荼的报业
三、 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四、 《牛津公报》: 第一张“新闻纸”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三章18世纪: 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第一节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一、 《每日新闻》(1702)
二、 杂志的勃兴
1笛福的《评论》(1704)
2斯威夫特的《检查者》(1710)
3 《闲谈者》(1709)与《旁观者》(1711)
4 《绅士杂志》(1731)
三、 管制报业的新措施
1印花税(Stamp Tax)
2津贴制(bribery)
3法律制裁(prosecution)
第二节美国报业: 起源与发展
一、 殖民地时期的报业(1690—1765)
1 《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
2 《波士顿新闻信》(1704)
3 詹姆斯·富兰克林(James Franklin)和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4 曾格案件
二、 独立战争时期的报业(1765-1783)
1 印花税风潮
2 保皇派的喉舌——《保皇公报》(1773)
3 爱国派的报刊与报人
4 “独立战争的笔”——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第三节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报业(1789—1794)
一、 基本情况
1 革命前
2 革命后
二、 马拉及其《人民之友报》(1789)
三、 《人权宣言》第十一条
第四节18世纪的“高级报纸”
一、 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
二、 《贝林时报》(1749)
三、 《新苏黎世报》(1780)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四章19世纪(上): 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
第一节美国政党报刊及其“黑暗时期”
一、 联邦党的报刊与报人
1 约翰·芬诺和《美国公报》(1789)
2 威廉·科贝特和《箭猪公报》(1797)
3 亚历山大·汉弥尔顿和《纽约晚邮报》(1801)
二、 共和党的报刊与报人
1 菲利普·弗雷诺和《国民公报》(1791)
2 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奇与《曙光报》(1790)
3 杰斐逊与《国民通讯员报》(1800)
三、 小结
1 政论多,新闻少
2 党派性强,可信性差
3 读者少,销量低
4 造谣诽谤,谩骂攻讦
第二节别开生面的商业报刊
一、 美国三大便士报
1 本杰明·戴和《纽约太阳报》(1833)
2 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和《纽约先驱报》(1835)
3 霍勒斯·格里利和《纽约论坛报》(1841)
4 查尔斯·达纳和亨利·雷蒙德
二、 英国的《泰晤士报》
1 非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一的阶段)
2 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二以后阶段)
3 声震英伦的“朱庇特”——托马斯·巴恩斯(1785—1841)
4 大器早成的约翰·德莱恩(1817—1879)
5 第一个战地记者——威廉·霍华德·拉塞尔(1820—1907)
三、 法国的三大廉价报纸
1 吉拉丹与《新闻报》(1836)
2 迪塔克与《世纪报》(1836)
3 威尔梅森与《费加罗报》(1826)
四、 小结
1 三大特征
2 三点说明
第三节商业报刊背景透视
一、 社会背景
二、 思潮背景
1 约翰·洛克——自由思想的先驱
2 托马斯·杰斐逊——自由思想的化身
3 约翰·密尔——自由思想的集大成者
4 总结与反思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五章19世纪(中): 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通讯社概述
一、 通讯社的成因
二、 通讯社的种类
第二节法新社(AFP)
一、 哈瓦斯与哈瓦斯社
二、 《通讯社条约》(1870)
第三节路透社(Reuters)
一、 路透与路透社
二、 三点说明
第四节美联社(AP)
一、 形成时期(1848—1900)
1电报的发明与电讯的意味
2港口新闻联合社
二、 发展时期(1900年以来)
三、 美联社与客观性法则
1由来
2剖析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六章19世纪(下): 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
第一节大众报刊的历史土壤
一、 政治民主,舆论自由
二、 经济发展,贸易繁荣
三、 教育普及,读者大增
四、 科技进步,传讯加速
五、 城市兴起,人口集中
六、 大众社会,大众文化
第二节普利策: 大众报刊的代表
一、 早年经历
二、 办报生涯
1 《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 Post Dispatch)
2 《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
三、 新闻遗产
1 办报思想
2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3 普利策新闻奖
第三节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一、 黄色新闻与煽情主义
二、 “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
三、 黄色新闻导火索——黄孩子(Yellow Kid)
四、 黄色新闻高潮——美西战争(1898)
五、 黄色新闻发展——“小型报”(tabloid)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七章20世纪(上): 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第一节广播的基础——电子技术
一、 无线电现象及其研究
1无线电科学家——麦克斯韦与赫兹
2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和马可尼
二、 声电转换技术及其探索
1广播的先驱——费森登(Reginald A Fessenden)
2“广播之父”——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第二节广播事业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
一、 早期电台
1 KDKA电台
2 “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3 三大广播体制
二、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1 全国广播公司(NBC)
2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3 美国广播公司(ABC)
第三节广播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40年代
一、 综述
1 规模上
2 经济上
3 节目上
二、 “大萧条”和“新政”
1 “火星人入侵”
2 “炉边谈话”
三、 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 国际广播
2 英国广播公司(BBC)
3 美国之音(VOA)
第四节爱德华·默罗: 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八章20世纪(中): 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第一节技术视野的电视
一、 试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1 电视先驱——尼普科夫(1860—1940)
2 电视之父——约翰·贝尔德(1888—1946)
3 电子扫描与兹沃尔金(1889—1982)
二、 草创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第二节社会视野的电视
一、 重新起飞(1945—1962)
1 娱乐节目一马当先
2 电视新闻初试锋芒
3 “电视总统”——肯尼迪
二、 走向繁荣(20世纪60—80年代)
1电视新闻大显身手
2节目主持人(anchorman)
3沃尔特·克朗凯特
4收视率与主持人
三、 突飞猛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
1 CNN的崛起
2 媒体聚合
3 富媒体与穷民主
第三节批判视野的电视
一、 乐天派与悲观派
二、 大众文化
三、 电视与一体化
四、 电视与平庸化
五、 电视与极权化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第九章20世纪(下): 电子媒介之网络篇
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
一、 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1 第一代计算机与“ENIAC”
2 “中央控制式网络”
3 “分布式网络”
4 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
5 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
二、 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1 “军转民”
2 “伊妹儿”效应
3 网上实时交流
4 WWW的美丽新世界
5 “搜索引擎”
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
一、 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
1 纸质媒体
2 电子媒体
二、 “网络原生媒体”
1 概览
2 博客
3 《德拉吉报道》
三、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
1 新闻采编
2 网络管理
3 新闻教育
四、 “跨媒体”
第三节电子媒介: 社会·历史·文化
一、 麦克卢汉及其媒介观
1 “电子时代的先知”
2 “媒介即讯息”
3 社会历史观
二、 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
1 名师高徒
2 躲躲猫(PeekaBoo)
三、 鲍德里亚及其媒介观
1 “法国的麦克卢汉”
2 媒介: 信使·指南·娱乐
建议参考资料
本章思考题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