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教育部教学大纲,按照新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编写。为便于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本书将教学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一课时,通过“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本课小结”、“课外阅读”和“课后思考”5个环节实施教学。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实际操作步骤的分解,讲解了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与使用、网络组建与使用、操作系统管理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以实例为出发点,详细介绍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本书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对实例中涉及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在课堂讲解的内容中都安排了适当的篇幅。本书共5章28课。每课为两个标准学时,共90分钟内容。建议学时数为一学期,每周3课时,也可以分为两学期授课。
本书可作为中职(中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各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教材使用。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 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也必须有自己的类型特征。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当且仅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之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这里,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这也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基础。
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涉及的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问题。
个体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以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则较强。故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具有形象思维特点的个体。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 “事实与概念”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规律与原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侧重于传授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规律、原理等)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应该以职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其次,课程内容的序化涉及的是课程内容序化的标准问题。
知识只有在序化的情况下才能被传递,而序化意味着确立知识内容的框架和顺序。职业教育课程所选取的内容,由于既涉及过程性知识,又涉及陈述性知识,因此,寻求这两类知识的有机融合,就需要一个恰当的参照系,以便能以此为基础对知识实施“序化”.
按照学科体系对知识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的编排呈现出一种“平行结构”的形式。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常会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分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割,以及知识排序方式与知识习得方式的分割。这不仅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而且与职业教育追求的整体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相悖。
按照行动体系对知识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的编排则呈现一种“串行结构”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多个职业工作过程加以归纳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都是串行的。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而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这表明,认知的心理顺序与工作过程顺序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其所呈现的知识从学科体系来看是离散的、跳跃的和不连续的,但从工作过程来看,却是不离散的、非跳跃的和连续的了。因此,参照系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的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这意味着,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这一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含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工作过程导向的序化”获得成功,那么传统的学科课程序列就将“出局”,通过对其保持适当的“有距离观察”,就有可能解放与扩展传统的课程视野,寻求现代的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全新的内容定位与支点,从而凸现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序化”是一个与已知的序列范畴进行的对话,也是与课程开发者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对话的创造性行动。这一行动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有距离观察”,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获得对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元层次认知。所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的过程。然而,学科体系的解构并不意味着学科体系的“肢解”,而是依据职业情境对知识实施行动性重构,进而实现新的体系--行动体系的构建过程。不破不立,学科体系解构之后,在工作过程基础上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的产物--行动体系也就“立在其中”了。
非常高兴,作为中国“学科体系”最高殿堂的清华大学,开始关注占人类大多数的具有形象思维这一智力特点的人群成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坚信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睿智之举,将会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一股新风。我为母校感到自豪!
2006年8月8日
《工作过程导向新理念丛书》编委会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晓琳 白晓勇 曹 利 成 彦 董 君 杜 宇 冯 雁
符水波 傅晓峰 国 刚 贺洪鸣 贾清水 江椿接 姜全生
李晓斌 刘 芳 刘 艳 刘保顺 罗名兰 罗 韬 聂建胤
秦剑锋 润 涛 史玉香 宋 静 宋俊辉 孙 浩 孙更新
孙振业 田高阳 王 刚 王成林 王春轶 王 丹 沃旭波
毋建军 吴建家 吴科科 吴佩颖 谢宝荣 许茹林 薛 荃
薛卫红 杨 平 尹 涛 张晓景 赵晓怡 钟华勇 左喜林前 言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技术,则作为计算机领域内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成为任何学员试图迈入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必修课程,也是初学者进阶的必备知识。
计算机组装看似简单,好像只是硬件的插插拔拔,但是实际涉及丰富的硬件知识。广义的组装不仅仅是主机硬件设备的安装,还包括软件、网络环境的安装。同样,计算机维修貌似比较复杂深奥,实际无非是针对硬件故障、软件错误和软硬件配合3大类问题,从症状出发,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对常见“病症”对症下药。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出现和平时的计算机的维护情况密切相关,因此本书也用一定的篇幅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对于硬件的日常维护,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本书没有作详细介绍。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由任务驱动学习”。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被有机地融入若干“任务”或者“案例”中,以这些看得见的“任务”为出发点,以摸得着的操作步骤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把抽象的计算机理论变得具体而生动。通过“观察-模仿-超越”这样一条贯穿每一课的内容编排的主线,让读者尽快掌握任务涉及的内容。然后我们再展开详尽的解释,争取让读者尽快掌握该知识点。
本书以“课”的形式展开,全书共28课,每一课分为“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两大部分。“课堂讲解”中的内容,以“案例”或者“任务”为主线,以操作步骤为主要组织形式,结合课件,系统地讲解每一课的“任务”,同时穿插讲授与本课或者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供教师课堂教学,也可以供学员自学使用。大部分课程中包含了“课堂练习”环节,主要指导学员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际操作并完成“练习任务”。为此,这部分内容给出了与练习有关的任务背景、任务目标、任务要求和任务指导,同时提供了“练习评价”标准,供教师和学员参考。为了指导学员课后知识的进阶,在每一课的最后,还准备了“本课小结”、“课外阅读”参考资料和“课后思考”练习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讲解,部分内容兼顾了最新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紧迫,表述不妥的地方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2009年8月第2版改动说明
第1版“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虚拟课堂的讲解形式,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本书秉承了第1版中“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深化了“由任务驱动学习”的理念,争取让读者可以从第2版中得到“渔”而不是“鱼”。与第1版相比,本书有如下改进。
1. 增加了“任务”教学的比例。与第1版相比,教学“任务”或“案例”增加明显。尽量让读者通过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直观具体的认识。
2. 选择的“任务”或者“案例”的针对性更强。通过读者的反馈与教学的实践,我们选取了一些针对性更强的例子。
3. 对“任务”或者“案例”解释更加详细,基本涵盖了该例子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
4. 书中的内容全面抛弃Windows 98之前的操作系统,主要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并兼顾了最新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
5. 结合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情况,替换了第1版书中过时的内容,增加了最新的硬件知识。
6. 重新调整内容的编排体系,使全书结构性更强,课程之间承接关系更加合理。
丛书编委会2009年9月
第1章 认识计算机硬件1
第1课 了解计算机1
1.1 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1
1.2 计算机的分类2
1.3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3
1.4 计算机的数据和文件4
1.5 一些计算机常用术语4
第2课 拆解计算机6
2.1 常见计算机的外观6
2.2 剥离主机外的设备8
2.3 计算机的外部接口9
2.4 拆解计算机主机10
2.5 计算机内部的连线11
2.6 CMOS和BIOS13
第3课 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一)15
3.1 了解中央处理器(CPU) 15
3.2 了解内部存储器19
3.3 了解外部存储器22
3.4 了解网卡和Modem26
第4课 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二)30
4.1 了解主板31
4.2 了解显卡和显示器37
第2章 组装和使用计算机42
第5课 组装台式计算机42
5.1 安装CPU和内存42
5.2 测试准系统45
5.3 安装电源和板卡46
5.4 安装硬盘、光驱49
5.5 安装外部设备50
第6课 检测计算机52
6.1 系统硬件信息整体检测53
6.2 计算机零部件测试软件56
6.3 系统硬件性能整体检测61
第7课 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68
7.1 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68
7.2 激活Windows XP操作系统77
7.3 安装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80
7.4 激活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84
第8课 安装硬件驱动程序85
8.1 设备管理器86
8.2 学习使用“硬件更新向导”87
8.3 学习安装驱动程序90
8.4 驱动安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92
第9课 常用应用软件安装与使用(一)94
9.1 学习安装应用软件94
9.2 使用资源管理器105
9.3 IE(因特网浏览器)110
第10课 常用应用软件安装与使用(二)116
10.1 PDF文件浏览器Acrobat Reader116
10.2 文本编辑器“记事本”和UltraEdit118
10.3 文件压缩工具WinRAR120
10.4 360安全卫士123
第3章 建设和使用计算机网络127
第11课 制作网线127
11.1 双绞线与RJ-45网络接口127
11.2 制作和测试双绞线的工具128
11.3 制作双绞线129
第12课 组建简单局域网134
12.1 局域网的硬件组成134
12.2 局域网硬件连接135
12.3 局域网软件配置136
第13课 建设无线局域网139
13.1 无线网络简介139
13.2 建设无线局域网140
13.3 使用无线局域网144
13.4 外网的连接145
第14课 规划和组建复杂局域网147
14.1 网络规划与设备选型147
14.2 网吧局域网设计案例148
14.3 办公室局域网设计案例149
14.4 软件设置150
第15课 使用局域网资源(一)152
15.1 设置简单文件共享152
15.2 访问网上邻居154
15.3 设置和使用共享打印机156
15.4 使用默认磁盘共享158
第16课 使用局域网资源(二)162
16.1 设置共享资源的访问权限162
16.2 访问有权限限制的共享资源165
第17课 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169
17.1 Windows下的网络命令169
17.2 网络故障诊断179
第18课 连接互联网(一)184
18.1 常见的互联网接入方式184
18.2 单机连接互联网186
第19课 连接互联网(二)198
19.1 通过服务器共享宽带连接199
19.2 通过路由器共享宽带连接202
第4章 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系统205
第20课 管理Windows操作系统(一)205
20.1 管理计算机用户205
20.2 用户权限的管理208
20.3 配置Windows防火墙211
20.4 更新操作系统213
20.5 改变屏幕的显示效果217
20.6 修改虚拟内存设置221
第21课 管理Windows操作系统(二)224
21.1 进程和进程管理225
21.2 使用系统还原229
21.3 系统服务与启动项的设置233
第22课 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237
22.1 安全模式237
22.2 命令行窗口与故障恢复控制台240
22.3 清理系统垃圾242
22.4 扫描磁盘244
22.5 整理磁盘碎片245
第23课 计算机数据备份与恢复251
23.1 使用文件备份工具251
23.2 备份和恢复注册表文件252
23.3 镜像备份工具的使用方法256
第24课 BIOS设置267
24.1 BIOS的概念267
24.2 AMI BIOS的设置方法267
24.3 Award BIOS的设置方法270
24.4 常用的设置项271
第5章 计算机故障诊断与处理276
第25课 启动类故障的诊断276
25.1 计算机的启动过程277
25.2 自检故障诊断278
25.3 BIOS故障诊断279
25.4 系统引导故障诊断279
25.5 系统启动故障诊断280
25.6 系统登录故障诊断281
25.7 计算机故障诊断卡281
第26课 运行类故障的诊断283
26.1 计算机意外死机的诊断283
26.2 计算机蓝屏的诊断284
26.3 计算机意外重启的诊断285
第27课 硬件设备故障处理287
27.1 CPU和散热器故障处理287
27.2 主板故障处理288
27.3 内存故障处理291
27.4 硬盘故障处理292
27.5 显卡故障处理298
27.6 电源故障处理299
第28课 软件故障处理300
28.1 手动清除未知病毒300
28.2 驱动程序故障处理302
28.3 硬盘逻辑错误处理302
28.4 硬盘分区故障处理303
28.5 恢复误删的文件305
28.6 格式化后的硬盘数据恢复306
28.7 文件修复311
附录A 启动DOS操作系统314
A.1 给Windows XP系统加入DOS多系统支持314
A.2 使用启动光盘启动DOS316
A.3 使用U盘启动DOS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