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共有8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中国敌后战场》是其中一种。
中国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正如毛泽东所言,敌后游击战争“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抗战”。本书记录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段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中国敌后抗战历史。全书笔触生动鲜活,史料丰富,真实再现了八路军、新四军一幕幕空前英勇的奋战场面,揭露了敌后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中国敌后战场》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本书所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已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由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庞绍堂主编,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知名学者撰写,全套丛书共分8册,分别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中国正面战场》和《中国敌后战场》。该套丛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描写,也有精彩犀利的战略战术分析,更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反思。每本书并配有精心挑选的图片多幅。该套丛书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中国敌后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里的一种,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生、王明生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中国敌后战场》记录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段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中国敌后抗战历史。揭露了敌后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二十年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全套八册在当时任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潘平先生的支持下撰写完成,并收入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希望书库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印行,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希望小学的课外阅读书籍与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们见面了。二十年之后的今天,原稿经过修改和补充即将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的一束纪念。
二十年前我为这套书写了一篇序,时至今日再看此文,其中的基本判断居然都没有过时。首先,世界又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而这二十年确确实实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但人们未曾料到,战后的发展主要是新兴国家的发展,世界力量的平衡由此发生变化,五百年的西方优势正一点点消退,非西方国家经历着群体的复兴。如何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关系到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问题;只有对各国的发展都“乐见其成”,将其视为全人类的共同福音,才能对世界变化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致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付之于行动。
其次,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瓦解后,这个世界不是更太平、而是更危险了,一个超级大国恣意妄为、随便改变现状的做法只使得这个世界狼烟四起,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战争的边缘。和平维持了太长的时间,战争的记忆似乎已经遥远,年轻人只是在电脑游戏中接触战争场面,而那些游戏又确实把战争当成儿戏。这种时尚的“现代文化”隐藏着太多的隐患,人们需要尽早反思,不要让它泛滥成灾,而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的战争记忆、回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伤痛的,恰恰是真实地写出战争的历史,并永远记住它留下的历史教训。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用正义战争打败非正义战争的大战,为打赢这场战争,世界人民付出了五千万人牺牲的代价,财产的损失不计其数。正气本应该长存,但出于偏见或意识形态,现在有些人却有意无意地抹杀二战的正义性质,混淆是非,把正义者说成邪恶,为邪恶者涂脂抹粉。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记忆本来就在冲淡,而有意的歪曲和故意掩盖事实,无论出自何种动机,都只会助长邪恶。
作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大半个地球激烈进行,其中一个主战场在中国。但长期以来英美话语控制了战争的诠释权,中国战场成了陪衬甚至消失在记忆中。我们这套书有意识地纠正了这种偏见,八册中有两册是专写中国战场的,一册写中国正面战场,另一册写中国敌后战场,两册合在一起,全面表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二十年前还有人故意回避正面战场,今天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胜利。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永远不可忘记的。 所以说,二十年前的这些说法仍然有意义,因此在丛书正式出版时我将它全文刊出,作为全书的总序。
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史、世界现代化比较研究、西方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世界现代化进程》、《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等,译著有《帝国斜阳》、《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作品多次获奖,包括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吴玉章奖等。曾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包括“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发展研究”、“英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不同模式研究”等。
张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册)、《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研究(1937-1945)》、《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等著作10余种(含合作)。主持、参与各类学术研究项目10余项。担任《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副主编。
王明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处处长,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委员。
一 号角响起
二 挥师敌后
三 晋冀烽火
四 逐鹿太行
五 转战千里
六 挺进齐鲁
七 百团大战
八 铁军雄风
九 峥嵘岁月
十 反攻前夜
十一 苦战华南
十二 走向胜利
十三 历史作证
结语
中国敌后战场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1936年1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改名为抗联第4军,军长李延平,政治部主任罗英。1936年,4军与3军合攻石头河子,毙伤敌60余人。此后,在北大四站遭日军围攻,4军勇敢突围,到富锦、宝清开辟了游击区。4军一部还参加3军的远征,歼敌300余人。
抗联第7军是在4军第2师的基础上扩建成的,1936年7月成立于饶河,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全军700余人。7军成立后,与抗联其他各军配合作战。1937年1月,在小南河与敌遭遇,毙日伪军30余人,但陈荣久壮烈牺牲。随后,7军整顿了队伍,增强了战斗力。5月,军长李学福率部北进过程中,与日伪军遭遇,毙敌200余人,突出重围。
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正式改编为抗联第6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参谋长冯治纲。6军成立后,四处扩大游击区,1936年12月,夏云杰不幸中伏牺牲。1937年2月,6军进行扩编,扩编过程中,日伪军数千人来攻,6军除一部坚持在汤原外,其余转移作战,在葫芦信子、夹信子、暖泉子等地先后挫败敌军。1937年5月,6军在抗日救国会成员的接应下,夜袭汤原县城,将日本官吏十数人悉数击毙,并解除了伪军的武装,释放了监狱中的人犯,给东北抗日军民很大的鼓舞。
另外,抗联第8军1936年8月成立,第9军成立于1937年1月,第10军成立于1936年冬,第11军成立于1937年10月。
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在白山黑水间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最早的抗日战场的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最艰苦的一页,堪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媲美其光荣与悲壮。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把大量的兵力投放于“讨伐”之中,每年耗费数亿日元。朱德指出:“东北同胞,组织了数万人民革命军和义勇军,不让日本强盗在那里安然开发资源和利用市场。相反地,日本强盗为了维持东北的‘治安’,却要派极大的军队,耗费了许多有生力量和每月数万万的军费。”它牵制了日本侵略军侵略全中国的步伐,日本视东北为其侵略中国的基地和后方,而抗联的存在,使日本的这一企图屡屡遭受重创。抗联的斗争还牵制了日军北上的步伐,为保障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做出了贡献。东北抗联的斗争是在东北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他们在与党中央极难联系的情况下,发挥了高度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负责精神,与国民党惊慌失措、涣散无力形成强烈的对比,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特别地给东北抗日军民发去致敬电。东北抗联及其前身的伟大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在东北抗联坚持开展斗争的同时,日本军国主义逐步加快了它对全中国的侵略步伐。中国共产党面对山雨欲来的形势,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做了大量的思想、组织、军事等各方面的准备。
早在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指出:日本的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宣言号召:“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
9月22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号召:“进行广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丝毫地不要害怕群众的民族主义热忱,相反的必须加紧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而引导到反帝的斗争上去,同时坚决地反对一切国民党的武断宣传。向广大的群众指出:只有群众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求得民族的解放。”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同日,毛泽东、项英、张国焘签署了《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群众在苏维埃的旗帜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参加和进行革命战争,在白色统治各地要自动武装起来,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彻底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宣言指出,中华民族已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一切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和海外侨胞应团结御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还提出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宣言克服了过去“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切合国内、国际形势提出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政策,得到了全国各界的热烈支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本加快侵略步伐的危急形势,也加快了抗战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理论上的准备。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2月1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包括地主买办阶级集团在内,都有可能参加一个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要取得对日胜利,这一统一战线是必须的;他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应当团结他们进行反日斗争,同时反对其动摇性;他还指出,全党不要犯关门主义的错误。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还在与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对抗日策略和路线作了许多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世界人民的反日统一战线、被压迫人民的革命行动可以保证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他指出,对日作战战略应是一种很长的、流动的、不定的战线上进行运动战的战略,而不是单纯的阵地战,另外,应组建大量的游击队;毛泽东最后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一定会失败的。另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多种场合,以多种方式宣传自己的抗战策略和理论,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