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大西洋战场》是由著名历史学教授钱乘旦先生和庞绍堂先生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里的一种,由资深历史学教授翟晓敏所著。本书描叙了二战中同盟国海军与轴心国在整个大西洋战场上作战的战争史实。全书史料翔实,描写生动,对著名的“威赛演习”、拉普拉塔海战、围歼“俾斯麦”号大型海战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对其他小型战役也作了生动的记述;同时,对德国潜艇战战术及其在战争初期取得的战果和最终落败的原因也作了精彩的分析。可以说,在关于二战的历史书中,本书是一部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难得的佳作。本书所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已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由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庞绍堂主编,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知名学者撰写,全套丛书共分8册,分别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中国正面战场》和《中国敌后战场》。该套丛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描写,也有精彩犀利的战略战术分析,更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反思。每本书并配有精心挑选的图片多幅。该套丛书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二战中的大西洋战场,体现了海上军事斗争的复杂性与持久性,它依靠的是综合国力的支撑;体现了海权对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意义,海权的丧失必然伴随着国家的衰亡;海上力量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完成,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规划与调整;海军力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的胜利,靠的是海军力量各要素的完善与各要素问的配合,而不能依靠“撒手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大西洋战场》讲述的便是二战中在整个大西洋战场上发生的战争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里的一种。
“希望书库”版序言钱乘旦庞绍堂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弭散,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前出生的那些人,如今也已经“知天命”,要年逾半百了。五十年来,尽管世界上狼烟未止,大大小小的战争始终不断,但全球性的大战总算没有打起来,出现了五十年难得的和平时期。五十年中,世界发展很快,物质生产的能力成倍增加,财富之增长居然破天荒第一次使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仅少数特殊人物可以享受优裕的生活,而且数量相当可观的普通人也能够分享其富裕了。许多地区已经习惯于和平与安宁,几代人都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即使曾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战争也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人们祈望着和平能世世代代维持下去,永无止境。
人们渴望和平,因为和平与幸福总是连在一起;人们痛恨战争,因为战争与苦难是同义语。很少有人不希望和平,而想要战争的;然而,战争又似乎是人类永远摆脱不掉的命运之阴云,笼罩着由希望之火点燃的历史之光。战争陪伴着人类的历史,乃至在官修的史书上,没有战争似乎就显示不出君王的伟大,没有征伐似乎就表现不了统治的英明。可悲的是,历史似乎也果真如此,还在我们的先民与巨野洪荒作斗争的时代,人类就被战争的梦魇时时纠缠,尽管豺狼虎豹凶狠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人的不同族群之间却免不了要彼此厮杀,人的同类相斗充满了血腥气。文明降临之后,战争与历史一起进入文明,而且越来越自觉地利用文明的进步所造成的结果,从古希腊的青铜剑,到20世纪的激光导弹,哪一个历史阶段,不见证着武器的发展与完善,人类的多少智慧,被消耗在战争这门艺术上!当后人歌颂帝王的宏业、将军的伟绩时,似乎已经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有些人说,战争是文明发展的杠杆,没有战争,社会也就停止不前了。对此我们虽然不敢苟同,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有时的确需要战争来推动,比如:当新社会需要诞生、旧社会又不肯退去时,战争会帮助消灭旧社会;当邪恶势力张牙舞爪、剥夺千百万无辜人的生命与自由时,战争会帮助伸张正义,消灭邪恶;即使在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只是不开化人群的相互残杀或贪婪帝王们的争疆夺土时,它也会起到沟通文明、交流文化的作用,因为在工业化以前的时代里,地区间的联系极稀少,人们生活在封闭的地域里,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于是,战争作为一种残酷的沟通手段,居然也可以成为文明的载体! 但战争无论如何都是人性中丑陋一面的暴露。不管存在不存在正义的一方,战争都是由邪恶势力造成的。非正义的战争自不消说,它体现着统治者的贪婪、权欲和凶狠残暴;、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必然是在邪恶势力登峰造极、正义的力量不用战争作手段便不可铲除恶势力的前提下发生的。一场战争要么无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实际上双方都是非正义;要么一方是正义,另一方是非正义,于是战争首先由非正义一方挑起,正义一方为反抗、为生存,不得不奋起反击,拿起武器,向邪恶势力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典型的用正义战争打败非正义战争的大战,为打赢这场战争,全世界人民付出了五千万人牺牲的代价,战争的财产损失,估计达到四万亿美元。人类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仅仅是为了消灭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势力之一——法西斯主义。痛定思痛,人们不禁会默然深思:难道一定要在热血和泪水中才能伸张永恒的正义吗?为什么不能在邪恶势力毒苗初露的时候就将它铲除,而一定要等它作恶多端、危害匪浅时才动员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和它作本来可以轻易得多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后人去深思的最深沉的,也许就是这个问题。
人类是不是还需要不断地经受战争的苦难?是不是只有用鲜血和生命才能捍卫真理和正义?也许正是带着这种迷茫,世界才走完了五十年艰难的和平历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却不可忘记:当上一次大战奠定的世界体系瓦解之后,我们这个世界又变得动荡不安了,两极控制世界的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新的战争根源有可能在混乱中产生。我们能否阻止新的战争?我们能否化解各种冲突?能不能在邪恶势力刚刚抬头的时候就遏止它、消灭它?这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严峻考验。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至少不再有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我们希望人类的理智已经成熟到这个程度,即人们将永远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科学已经使人类具备了消灭自己的能力,世界的核武库可以把地球炸翻好几次。然而我们却不得不痛心地承认:战争曾一直与历史同在,我们不能保证人类的私欲永远不再助长邪恶势力的抬头,使之再次成为引发世界战争的根源。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深信:正义会在战争中凯旋,因为人类在其本性中,天生就追求真理与正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波澜壮阔的,它高奏着振人心弦的英雄乐章,它为作家艺术家储藏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它为一代代后世人留下了长久永存的崇敬与深思,它为历史家提供了永不磨灭的史绩。然而,我们仍然希望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战,铺设在人类脚下的,应该是永远的绿色和平之路。
让我们真诚地祝福和平永存。
1994年10月于南京
翟晓敏,军事学博士,退休前为教授,博导,大校军衔。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于1987至1991年任驻伊拉克使馆武官助理。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著与专著有《德意志军事思想史》、《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论美军战略转型》、《军事情报分析与预测》等。
一 战云密集
二 生命线之战
三 首批牺牲者
四 袭取挪威
五 逐鹿南大西洋
六 海上“狼群
七 “俾斯麦”号的沉没
八 冰海迷雾
九 海空争夺战
十 德国与日本的水下联系
十一 回天乏术
结语
大西洋战场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二 生命线之战
英国和日本这类岛国的海军,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商船队的安全,保证其海上航线的通畅,否则的话,其工业将不能运转,其人民将面临饥荒。日本的惨败在美国向广岛投掷第一颗原子弹之前很久就已经决定了。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英国人民的生活、经济建设、战争物资的生产乃至在这场战争中最终的生死存亡,均取决于这条生命线。”当时,德国海军的基本战略方针就是切断英国的海上交通线。邓尼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一书中写道:“在与海上强国英国的作战中,德国最重要的海上战略任务是进行吨位战以击沉英国的商船,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取得对英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英国因为在战前没有对此足够地重视和进行准备,吃了很大苦头,在战争后期方进行改进。
德国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看法,也是到战前才变得明确的。交战双方为切断和保护生命线进行袭船和护航。生命线之战规定了大西洋海战的主旋律。
1941年2月9日,丘吉尔发出战斗的预言:“我们可以预期,希特勒将竭尽全力袭扰我们的海上运输,减少能够抵达本岛的美国援助的数量。占领了法国和挪威之后,他的利爪已经从海上的两个方向扼住我们。”“没有船,我们不能生存;没有船,我们不能征战。” 1941年3月6日,丘吉尔正式将这场战争称为“大西洋之战”。
邓尼茨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1943年起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坎宁勋爵在1959年发表于《星期日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当入侵英国证明为不可能时,邓尼茨却看到了能使这个国家屈服的唯一途径,他的见解是十分正确的。他实施他的慢性绞杀的战略——击沉我方商船——是十分冷酷无情的。
他始终看得很清楚,大西洋是唯一能使德国获胜的战场,所以他二直反对把兵力转移到地中海甚至北极线去。……我要重复地说,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结论是:卡尔·邓尼茨可能是英国自罗退尔以来所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他的建议极少为他的政治领导人所采纳,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幸运的。” 回顾一战历史,潜水艇虽然促成了美国参战,但是也几乎为德国赢得了战争,潜水艇曾经是“恐怖的武器”,潜艇战也冠有“不合乎人道”的恶名,但其效果却是不容置疑的。1918 年,德国陆军的最大春季攻势已失败,8月问,英军以大量坦克实施进攻,鲁登道夫将军称之为战争的“最黑暗的日子”。战败投降已迫在眉睫,而德国的潜艇仍在威胁着敌人,潜艇已成为德国唯一进攻的利器。除了众多的商船外,1914至1918年问,被潜艇所击沉的英国军舰共有 62艘,其中包括5艘战列舰和5艘巡洋舰,被炮火击沉的只有37 艘,被水雷炸沉的有44艘。一战结束后,德国共向协约国交出了 176艘潜艇,另外200艘在建造或修理中的潜艇也被战胜国监督销毁。1955年,英国历史学家德鲁·米尔顿在唐宁街和丘吉尔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的关键时刻,米尔顿问及丘吉尔当时有没有想到过面临失败,丘吉尔深吸了一口雪茄,说道:“不,1917年比那时更要严重得多,我真的认为那些可恶的潜艇会置我们于死地呢。” “在战争期间唯一真正使我感到恐惧的事情是潜水艇的威胁。” 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各海军强国都在设法增加其潜艇的水下和水面航速,同时设计威力更大更准确的鱼雷,可是到1933年以前的15年中,德国尚未参加这场竞争,1930年后恢复研究,但是开始时仍遭到上层领导人物的反对,希特勒及海军司令雷德尔都认为英国不会为波兰和法国的丢失而参战,只有当其切身利益,如外贸和海上运输线受到重大威胁时才会诉诸武力。德国不应以建立强大的潜水艇舰队来刺激英国。
德国的标准潜艇排水量是500吨,时速16节,艇首有4具鱼雷发射管,艇尾另有一具发射管。载有鱼雷12至14枚,活动半径 8700海里。 潜艇的战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凡是商船所至、航线网络所及的海域,都是战场。战争对德国人来说是发现运输队,并突破或粉碎敌人的防御;对盟国来说则是测定敌舰的位置,然后加以摧毁。
盟国主要的作战武器是护卫舰和潜艇。、探潜器装在驱逐舰的底部,以一个弧度移动,发出和接收信号,被水下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传到驾驶台的接收器,驾驶台可以根据信号发出和收到时的时差,来判断与目标的距离,逐渐接近目标,进入攻击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