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8 元
丛书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本科
- 作者:沈爱凤 主编
- 出版时间:2014/12/1
- ISBN:9787518007110
- 出 版 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509.1
- 页码:37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大16开
沈爱凤主编的《中外设计史》为通史类教材,囊 括了世界各民族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历史概要。全 书采用多视角的文化史观,讲述了中国、欧洲、西亚 、中亚、亚欧大草原、伊斯兰世界、东南亚、东北亚 等地的古代艺术成就。不仅仅有现代艺术的成就,还 有古代非洲、独代大洋洲、古代美洲、甚至北冰洋极 地的艺术文化。内容涵盖面广,图片丰富,篇幅较大 ,除了高校美术类专业理论学习用书外,还可作为美 术史论研究参考用书。
中国部分
第一章 中国史前文化
第一节 石器、牙骨雕刻与玉器工艺文化
一、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二、原始玉器工艺
三、竹木牙骨雕刻器工艺
第二节 原始陶器工艺文化
一、原始陶器慨述
二、黄河流域的彩陶工艺
三、长江流域的陶器工艺
第三节 原始染织和服装工艺文化
一、原始纺织与染色工艺
二、原始服饰工艺
第四节 原始建筑文化
一、北方地穴、半地穴建筑 中国部分
第一章 中国史前文化
第一节 石器、牙骨雕刻与玉器工艺文化
一、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二、原始玉器工艺
三、竹木牙骨雕刻器工艺
第二节 原始陶器工艺文化
一、原始陶器慨述
二、黄河流域的彩陶工艺
三、长江流域的陶器工艺
第三节 原始染织和服装工艺文化
一、原始纺织与染色工艺
二、原始服饰工艺
第四节 原始建筑文化
一、北方地穴、半地穴建筑
二、南方干栏式建筑
结语
第二章 商—西周
第一节 商—西周历史文化概论
一、商—周历史
二、商—周的文化概要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
一、商—周青铜工艺制作方法
二、二里头文化
三、商代的青铜工艺
四、西周青铜工艺
五、青铜鼎的象征意味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玉器、陶器等多种工艺
一、二里头文化的玉器
二、商代的玉器
三、周代的玉器
四、商—西周陶瓷、石雕、牙骨雕、染织和漆器工艺
第四节 商周纹样及其文化意义
一、商周纹样概述
二、商周纹样的意义
结语
第三章 东周—汉代
第一节 金属工艺
一、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
二、秦汉两代的青铜器工艺
三、东周至秦汉的铁器工艺
第二节 漆器工艺
一、东周漆器工艺
二、秦汉漆器工艺
第三节 陶器与瓷器工艺
一、东周陶器与原始青瓷工艺
二、秦汉陶瓷器工艺
第四节 东周至秦汉的织绣工艺
结语
第四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盛唐
第一节 三国魏晋的工艺
一、思想的繁荣
二、与宗教相关的工艺
三、建筑
四、工具
五、生活用品
六、丧葬
第二节 南北朝的工艺
一、历史概况
二、与宗教相关的建筑与工艺
三、城市与建筑
四、工具
五、生活用品
六、丧葬
第三节 隋唐之盛
一、历史概况
二、宗教与艺术
三、建筑
四、工具
五、生活用品
六、丧葬
结语
第五章 中唐—宋金
第一节 中晚唐—五代十国—宋
一、中晚唐
二、五代十国
三、宋
第二节 吐蕃
第三节 南诏—大理
第四节 回鹘
一、高昌回鹘
二、黑汗王朝
第五节 西夏
第六节 渤海
第七 节辽
第八 节金
结语
第六章 元—明—清
第一节 豪迈奢华的元代工艺
一、历史文化概述
二、青花和釉里红
三、织绣
四、漆工艺及其他
第二节 雅俗合流的明代工艺
一、历史文化概述
二、园林
三、“苏式”家具
四、木刻版画
五、景德镇陶瓷
六、嘉定竹刻
第三节 集大成的清代工艺
一、历史文化概述
二、瓷器的新工艺
三、织绣印染
四、漆器
五、琢玉和牙雕
六、民间年画
结语
第七章 近代中国
第一节 “西风东渐”背景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革新
第二节 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近代中国建筑设计
第三节 近代中国设计教育发展
结语
第八章 现代中国
第一节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期
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二、商业美术的发展
三、设计的专业化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的设计
一、建筑设计
二、商业美术和政治宣传画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的设计
一、以广告为核心的视觉传达设计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兴起
三、举足轻重的工业设计
结语
外国部分
第一章 外国史前文化
第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
第三章 古埃及
第四章 上古印度
第五章 古代小亚细亚与叙利亚
第六章 米诺斯和迈锡尼
第七章 古代伊朗
第八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
第九章 上古中亚与亚欧草原
第十章 中世纪基督教世界
第十一章 中古伊斯兰世界
第十二章 中古印度
第十三章 撒哈拉以南古代非洲
第十四章 古代大洋洲
第十五章 古代美洲
第十六章 古代东南亚
第十七章 古代东北亚
第十八章 近代西方
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
参考文献
后记
(三)传播工具
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介。魏晋时造纸技术的发达和文字的定型使中华文化向周围的横向传播和向后世的纵向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造纸技术在三国两晋时有了显著提高,三国以后,纸张已成为书写的基本材料。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过西晋初期用纸张书写的资料,说明魏晋时人们已习惯使用纸张书写。人们发明了活动的帘床纸模,可将竹帘放在框架中,不断抄捞湿纸,通过晾晒获得成千上万张纸。西晋时剡溪之地出可造纸的古藤,这种纸即名为剡藤,从西晋到唐代驰名数百年。为避免纸张在书写时墨色的渗化,人们将胶、淀粉之类的胶状物质渗入纸中或涂在纸上,名为施胶;为使纸张平整光滑,吸墨性好,又将浅色的矿物粉和粘胶涂刷在纸上,名为涂布。这些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纸张的性能。
魏晋时期的书体特征是从今隶向楷书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广泛交流的需要,以及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发展,汉字的书写在楷书产生后基本定形。楷书虽然还保留着隶书的某些运笔规律,但进一步改变了隶书的结构,形成了楷书规整方正的特征,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正式书体。
楷书与纸张的结合,使中华文化向四方和后代传播的通道更加通畅。同时,由书写速度和习惯而形成的变体字也相应产生,其中最普遍的是行书。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既有楷书的规整,又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沉着潇洒。而草书则向艺术的领地发展。自此,中国文字书写字体的基本形式确立,文化流传最重要的载体日趋成熟。
五、生活用品
(一)家具
坐具中传统的是榻,榻也称小床,比较低,方便人们脱鞋上榻跽坐,有独榻和连榻之分。床在榻之后出现,较为私密,为眠床,有的装修豪华,有的简约无华。另有凭几,又称倚几或隐几,用于跽坐时安放臂肘,稍作休息。与三足几配套的是隐囊,类似于今天的靠垫。胡床从西域经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后非常受人欢迎,它形如马扎,收展自如,携带方便,多为家居冶游场所所用,其坐姿为“踞胡床”,小腿下垂,双脚平放,较席地而坐更为舒服。由此影响,人们的坐姿开始改变,并为以后的椅子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