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电影反思: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作者对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辨析,不仅对中国西部片与美国西部片的联系与区别及中国西部电影的表征与内涵作了具体论析,而且对中国西部电影的理论建构过程及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在这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进行了梳理与评介。作者较清晰地勾勒了中国西部电影创作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代群更替的过程。他把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具体总结概括了每个历史阶段西部片创作的成绩、特点和问题。同时,还对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西部片创作拍摄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王军君,1973年生,陕西洛川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长期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美学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中国西部电影及西藏题材电影研究。在《文艺争鸣》、《电影新作》、《文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30余篇,合作选编作品集《蝴蝶为什么美丽:王蒙五十年创作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影像的方式塑造和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研究”(11CXW026)、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影像西藏: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西藏形象建构”(09XZ06)等课题的研究。
引论 电影史视野中的“中国西部电影”
一 名与实: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片
二 中国西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 研究综述和论文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中国西部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节 中国西部电影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西部电影的表征和内涵
第二章 中国西部电影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中国西部电影理论阐述纵览
第二节 钟惦荣的西部电影理论阐释
第三节 肖云儒的西部电影理论探索
第三章 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轨迹和代群更替
第一节 1984年以前的西部题材电影
第二节 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第四、五、六代导演的西部电影创作比较
第四章 中国西部电影的剧本改编
第一节 西部电影剧本改编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1980年代西部电影剧本改编的特点
第三节 芦苇的西部电影剧本改编
第四节 杨争光的西部电影剧本创作
第五章 西部形象的影像书写(一):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
第一节 西部电影中的自然景观
第二节 西部电影中的民俗景观
第六章 西部形象的影像书写(二):西部人银幕形象谱系
第一节 特殊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中的西部人银幕形象
第二节 西部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谱系
第三节 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谱系
结语 中国新西部电影的继承和创新
一 传统中国西部电影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 新西部电影的继承和创新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西部电影作品年表(1984-2009)
附录二 中国西部电影剧本创作和改编年表(1984-2009)
后记
(1)《人生》、《老井》
初看《人生》时,钟惦菜就思考着这部影片在新时期电影审美思潮的发展演变中传递出的新鲜信息,尤其是在《人生》北京试映座谈会上,他高度评价“《人生》的可贵处就是它第一次把西北黄土高原那幅大自然的雄浑之美和西北人民善良质朴、博大之美融为一体,展现在银幕上”,说“《人生》就是西影第一部‘西部片’。《人生》的成功说明,令人陶醉的大西北生活大有文章可做”。由此可见,他“以理论家的眼力和学识,站在时代审美潮流的前端,满腔热情地肯定以《人生》为发端的创作意向,并做出了‘中国西部电影’的理论概括”。但是对《人生》中人物形象的评价,他却极为谨慎,为此撰写的一篇影评文章,五易其稿而未脱手,“就是因为涉及到人物的社会评价,其中主要是对高加林,围绕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恋爱所展开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一场‘扎根农村’的传统思想,和不怕做‘豆芽菜,的比较开放的社会思想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在这里就碰到了中世纪的脉脉含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碰到了现在和未来、感情和理智这样的决策问题”。同时他毫不隐瞒地说自己在感情上是个“刘巧珍党”,却善意而中肯地提醒人们“把我们的砝码(电影)压在主张开放、勇于改革的天平上,切不可放在抱残守缺、以昨是而今非的天平上!”
对于吴天明的另一部西部片新作《老井》,钟惦棐“看”(因为目疾,专门请人逐字逐句地读了长达十余万字的小说)了小说《老井》后,敏锐地发现了《老井》的人物与《人生》人物惊人的对位:高加林——孙旺泉;刘巧珍——段喜凤;黄亚萍——赵巧英,于是提醒吴天明花力气对人物形象的处理要在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上来一次飞跃,一定要超越将历史道德化的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