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宏观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国的“幸福—收入之谜”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首先,检验中国的收入状况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其次,检验中国的阶层固化、机会不均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再次,检验政府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后,检验中国式分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你幸福吗?幸福和收入到底有多大的关系?收入高了,就一定会感到幸福吗。。。。。。 本书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宏观制度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探索中国“幸福—收入之谜”的作用,并试图找到破解之道。
鲁元平,男,湖北黄梅人,1984年9月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讲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财政系,长期从事幸福经济学、公共财政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在《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和特等资助等项目多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图解
二 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览
第三节 方法与数据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四节 对文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一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二 “幸福一收入之谜”的定义与内涵
第五节 创新点说明
第二章 “幸福一收入之谜”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一 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图解
二 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览
第三节 方法与数据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四节 对文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一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二 “幸福一收入之谜”的定义与内涵
第五节 创新点说明
第二章 “幸福一收入之谜”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一 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二 相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二节收人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一 收入不平等影响幸福感的直接效应
二 收入不平等影响幸福感的间接效应
第三节 失业和通货膨胀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一 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二 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四节 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一 城市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二 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五节 国内相关研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幸福一收入之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一 计量模型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第三节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二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对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三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对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四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不流动、机会不均等与“幸福一收入之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文献评述
一 社会流动与主观幸福感
二 机会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
第三节 数据、变量和方法
一 变量选取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三 计量模型
第四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 社会不流动、机会不均等与居民幸福感的全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 社会流动、机会不平等在不同收入等级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
三 社会流动、机会不平等在不同教育、性别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差异
四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败、社会不信任与“幸福一收入之谜”
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第二节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一 计量模型
二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 政府质量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结果
二 腐败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结果
三 腐败对不同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四 腐败对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式分权、支出结构扭曲与“幸福一收入之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文献评述
一 制度与幸福感
二 分权与幸福感
三 公共支出与幸福感
第三节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说
第四节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一 计量模型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财政分权、政府支出偏好对我国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 财政分权对不同收入等级与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三 财政分权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地域、民族差异
四 作为稳健性检验的财政分权概念扩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书总结、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全书总结
一 收入不平等对“幸福一收入之谜”的解释
二 社会不流动对“幸福一收入之谜”的解释
三 腐败、社会信任下降对“幸福一收入之谜”的解释
四 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对“幸福一收入之谜”的解释
第二节 政策建议:破解中国“幸福一收入之谜”之道
一 放下GDP“情结”转向以“促进居民幸福”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
二 以民生财政促进民生发展
三 减少收入不平等,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四 提高政府质量、减少腐败,促进社会信任
五 编制民生指数,以幸福看待发展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调查情况和计算结果
附录2 第六章理论模型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