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版)(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系列教材)
定 价:22 元
丛书名: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系列教材
- 作者:罗正楷
- 出版时间:2014/12/1
- ISBN:9787300195612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A84
- 页码:152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开
本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知识点,在编写中突出科学性、逻辑性、针对性和统一性,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在框架上不追求全面,重在突出重点,史论统一。
罗正楷,男,教授, 博导,1994 年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主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研究会理事、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两课”专家组成员等。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出席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召开的全国高校教书育人座谈会,受到表彰。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绪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
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 绪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
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
三、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四、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阶段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二、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日趋完善
第三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目标的发展与实现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统一战线
一、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三、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武装斗争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二、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三、人民战争思想及战略战术原则
第三节 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
第五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对建立革命政权的早期认识
二、从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体系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内容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任务
三、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对外关系的方针和政策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节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和局限
第三节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一、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的提出
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国家和各民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同毛泽东思想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历史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刘少奇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但它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个性, 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提出并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酝酿和认识过程。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的思想”这一提法。1943年7月,刘少奇写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论述了毛泽东及其思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概念。1943年7月8日,王稼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而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他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在一个通知中号召全党学习毛泽东思想,并逐步地为全党同志所接受。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扩大)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回顾了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绩,在总结了两次胜 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同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各方面创造性地提出的合乎中国实际的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正式规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范”;“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更加成熟。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话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 马克思主义。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981年6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核心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该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又一次进行了经典性表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将上述第二句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也确认了这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