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1-2年级,陪孩子走过入学关键期
小学1-2年级,是充满动荡的“幼小衔接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是孩子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在本书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从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征、成长特征角度入手,深入为家长们解析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那些问题。帮助家长让孩子渡过重要的启蒙期,让千万父母不再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成长问题而发愁!
★全国重点中小学一线教师精心创作,老师写给家长的教子+辅导秘籍!★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给出最为实用的教子方法和建议,是父母教子必备的百科全书,让家长不在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成长问题发愁!★给孩子一个好未来,让孩子顺利走过小学转折期。对于任何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来说,这本书都不容错过!卖点:★最丰富、最全面、最实用的年级教育书。★著名教育专家方舟老师力作。
孩子要上学了,或者孩子已经开始步入了小学生活,作为孩子的家长,您做好准备了吗?也许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准备!”“面对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或者孩子已经开始步入了小学生活,作为孩子的家长,您做好准备了吗?也许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准备!”“面对孩子在1-2年级表现出来的那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我都束手无策!”……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大多数孩子在1-2年级都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也一直希望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帮助孩子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时至今日,我的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在朝华出版社相关编辑的组织和协助下,我和几位同事一同坐下来,对1-2年级孩子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综观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我们惊奇地发现:1-2年级,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例如,虽然大多数家长一直都在告诉孩子“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但大多数的孩子仍然留恋在幼儿园的时光,他们曾多次这样向父母抱怨:“我不喜欢小学的老师,我要回幼儿园!”“学习好难呀,我不想学习!”“考试好烦,真希望小学里没有考试!”为什么孩子如此排斥小学生活呢?其实,这还要从孩子所经历的那些变化说起。从幼儿园到小学,每个孩子至少都要经历以下几种变化:1.老师的角色在变化。在幼儿园,老师既会教他们一些知识,又会细心、温柔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在小学,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老师一般不再照顾孩子的生活,而且老师还会严格地要求孩子。2.孩子的学习方式在变化。在幼儿园,孩子一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但在小学课堂上,孩子不但不可以做游戏,而且还要集中精力坐上45分钟。3.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在变化。在幼儿园,孩子不用担心迟到,也不用担心考试,而且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象征荣誉的小红花;但在小学,孩子迟到了要受惩罚,考不好也要受惩罚……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添了很多压力。……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孩子能否快速地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种转变,将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人生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如——1-2年级,是孩子人生的“幼小衔接期”——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那孩子的心理水平还将长时间地处于幼儿阶段;1-2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端——如果孩子不懂得学习的真正目的,他就会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劳役”;1-2年级,是孩子习惯、性格定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避免孩子坏习惯形成的最佳期;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性格是自信还是自卑;1-2年级,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可以使孩子成为天才,也可以让孩子变得愚笨。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家长,我们都想找到教育孩子的捷径。而现在,捷径就摆在我们面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人生的开端期,对孩子施行最科学、最正确的教育,引导并促使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当然,也正是在这种目的的促使下,才有了我们本书的创作。在本书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从分析孩子心理特征的角度入手,向广大读者充分呈现本书的四大特色:特色一:更注重的是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相当普遍——家长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都掌握着无数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却唯独缺少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用方法。例如,很多家长都知道赏识教育的意义重大,可鼓励的时机有哪些?鼓励的具体方法又如何呢?再比如,很多家长都知道要改掉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但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呢?与一味介绍教育理论的书籍不同,我们要告诉您的是方法!特色二: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孩子的任何一种转变,都有着其必然的心理渊源。所以,我们倡导:只有首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所以,本书将更多针对孩子在1-2年级,也就是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特色三:体现家校联合教育思想。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最重要的两个成长空间。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开端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厌学、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不是家长或学校单方面教育所能改变的。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材,不仅需要教师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更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常做一些交流。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特色四:提高学习成绩与人格培养并重。通过分析很多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孩子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智力上的差异并非决定因素,孩子是否拥有一个好个性、好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认真仔细等很多好习惯,往往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在讲述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问题的同时,会针对1-2年级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具体介绍一些相关的良好习惯与个性的培养方法。毕竟,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个美好、成功的未来,而不单纯是次次满分的优异成绩。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此就不做更多介绍了。希望您能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收益良多。阅读此书的特别提示:1.由于参与撰写此书的教师较多,所以我们在人称上统一用“我”以及“我们”来泛指作者,以方便读者阅读。2.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防患于未然”,对于孩子在1-2年级容易出现的那些问题,家长提前就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从孩子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阅读此书。
方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主要从事中小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对中小学生心理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等问题多有著述。
曾出版的畅销作品有《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小学6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知道》《初中1年,从初一到初三全知道》《北大清华状元最高效的学习习惯》《北大清华状元最高效的学习窍门》等,广受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小学教师、家长朋友的热烈推崇,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一 1年级,家长要帮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 / 005方法一: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小学 方法二:让孩子了解,“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同样有趣 方法三:让孩子自信地“翱翔”在小学世界里 二 2年级,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 / 021方法一:教孩子全面认识自己——让孩子满怀信心地改掉 坏习惯 方法二:运用“加减法”来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方法三:重视老师对孩子习惯培养的积极影响 三 1-2年级,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 034方法一:面对消极、自卑——引导孩子深入地了解、认识自己 方法二:面对推卸责任、悲观——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 能力方法三:面对以自我为中心——不妨让孩子吃点“亏” 四 1-2年级,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 / 049方法一:引导孩子“玩”出名堂——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方法二:引导孩子科学用脑——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方法三:动手VS智力发展——勤动手,智力好一 做一位有“先知”意识的父母 / 069方法一:面对自卑——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 方法二:面对偷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欲望 方法三:面对敏感——给孩子创造充满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方法四:针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发展——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性别意识 二 做一位心平气和的家长 / 082方法一: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方法二:为孩子的错误而感到庆幸 方法三:让孩子因为家长的教育而拥有一种积极的思维三 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 / 094方法一: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不要忘记向孩子“索求”爱方法二:不要因为爱而忽视原则 方法三:从母亲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四 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 106方法一:面对儿子——父亲要做阳刚的榜样 方法二:面对女儿——父亲要培养女儿的自信心一 学习兴趣——帮孩子顺利度过3年级这个“坎儿” / 120方法一:让孩子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方法二:从孩子本身的兴趣出发 方法三:用童趣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二 学习态度——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 131方法一:让孩子时刻对学习保持新鲜感方法二:给孩子创造积极的学习“舆论环境” 方法三: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三 学习动机——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学习 / 147方法一:精神鼓励增加,物质奖励减少方法二: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谁学习方法三:根据孩子的归因方式激发他的学习动机一 学习习惯——让孩子打好漫长学习生涯的“地基” / 164方法一:在孩子坏行为出现的“萌芽状态”多下功夫方法二: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和欣赏方法三:家长教育意见统一,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前提二 学习方法——让孩子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 176方法一:学会做学习计划——让孩子轻松地面对学习 方法二:向拖沓“宣战”——快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方法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让孩子的学习一路“绿灯” 方法四:从容应对考试——巧妙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三 学习模式——学习模式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亦不同 / 189方法一:具体有序型——用具体有序的规则让孩子爱上学习方法二:抽象有序型——为孩子的学习任务加上光荣的外衣 方法三:抽象随意型——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人际关系方法四:具体随意型——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一 孩子写作业总是希望家长陪怎么办? / 206二 孩子写作业慢怎么办? / 210三 孩子上课时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怎么办? / 214四 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 217五 孩子意志力薄弱怎么办? / 220六 家长应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 / 225七 如何教孩子面对生活中的“痛”? / 228后 记 / 232 第一章有很多2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向我抱怨:“我家的孩子就不是上学的料,都上2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他根本还没有进入小学状态!”的确,即使到了2年级,还没有进入小学状态的孩子大有人在。他们还在怀念幼儿园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他们仍然在讨厌小学的一切,讨厌老师的“不近人情”、讨厌小学的学习方式、讨厌要面对那么多的家庭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每当家长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我都会耐心地这样解释:孩子之所以会迟迟进入不了小学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有的家长又会产生疑问了:“孩子上学就上学吧,还需要什么引导吗?”的确,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很多重大的变化。首先,进入小学后,他就不再是一个“小小孩”了,而是一个“大孩子”、一名真正的小学生。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一身份的改变,或者说,他是否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自己这种身份的改变,这将决定着他能否正确地面对小学生活。其次,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很多习惯也需要转变。例如,他应该准时起床,不能迟到,并且应该有时间观念了;他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自由玩耍了,而应该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孩子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些转变,将决定着他能否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还有,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将要面对的很多情况也会完全不同。在幼儿园时,也许他做错了事,老师会安慰他不要害怕、没事的,但在学校中,老师很有可能就会批评他……孩子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这些不同情况,将决定着他的心理成长速度,决定着他在心理上能否快速地进入小学状态。看到这里,家长朋友也许会非常后悔:“在孩子入学之前,我并没有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我真是个不合格的家长。”每当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错误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自责。其实,我觉得,在这些情况下,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自责,而是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既然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已经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那就千万不要错过1-2年级这一重要时期了。对于孩子来说,1-2年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孩子将经历他们人生中的多个重大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开始萌芽,他们的心理在快速成长……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学习产生特定并稳固的印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对待学习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孩子一听到“学习”两字就皱眉头,而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之路却充满了期望;有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下才肯去学习,而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有些孩子在学习时不知道如何去开动脑筋,而有些孩子总会用些巧妙的方法去学习;……也许家长朋友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是厌恶学习,还是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主要取决于什么呢?”在这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要告诉家长朋友的是: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处于“幼小衔接期”时,家长对他的教育。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能够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喜欢上学习,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升;但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总是催促或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在这种状态下,他只会用厌烦、逃避的心理对待学习。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1-2年级,是孩子学习态度形成的关键期,是孩子学习能力形成及提升的关键期,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期。因此,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1-2年级,是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我们都知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也许有时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但孩子的学习能力绝对代表着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推动力。正因如此,我们还可以这样说:1-2年级,是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期。一 1年级,家长要帮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在生活中,我常常听到很多1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抱怨:“我家孩子都上1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一点学习的意识都没有!”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我知道,伴随着孩子进入1年级,家长们的抱怨并不仅限于“孩子不懂得学习”,他们还会抱怨,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没有时间观念……伴随着这些抱怨,家长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担心。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就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孩子越大,家长就越累心。其实,这些家长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1年级孩子的特点。事实上,对于1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幼小衔接期”,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处在“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必然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缺点。所谓“幼小衔接期”,是指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的统称,时间跨度大致为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1年级这段时期。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后,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不适应的状态。例如,就像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样,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那种天天学习的模式,仍然把“玩”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在这里,我们不妨把1年级孩子们的这种不适应表现,称作“幼小衔接期现象”。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对1年级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幼小衔接期现象”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我发现,在“幼小衔接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爱玩。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1年级的孩子中,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他们偶尔都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我经常会关切地询问这些孩子:“你心中有害怕的事情吗?”因为我觉得恐惧心理很容易使孩子小便失禁。或者这样问他们:“你是不是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但在我的询问下,这些尿裤子的孩子给我的基本都是相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几乎令我跌破眼镜。这些孩子不好意思地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太忙了,有好多有意思的游戏等着我去玩,所以,我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了,实在憋不住就尿裤子了。”听到这样的理由,家长朋友一定会以为孩子在跟我开玩笑,但我要告诉家长朋友的是,这些孩子说的都是实话,而且是心里话。1年级的孩子的确爱玩,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幼儿园心态,所以他们仍然把“玩”当作他们的主要任务。另外,这些1年级的孩子之所以这样爱玩,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也有很大的关系。1年级的孩子几乎都处在六七岁这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感觉到了他们的周围充满了新鲜的事物。所以,在这一阶段,孩子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的主要表现就是——时刻都想着去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玩那些五花八门的游戏。所以,就像上述事例中那些孩子们所说的,他们真的很忙,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游戏,使他们几乎都没有了上厕所的时间。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不乏一些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者。我曾请他们回忆在1年级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们所回忆出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我好像不记得自己在1年级学习和听课的一些细节了,但我对那时候所玩的游戏却记忆犹新。”是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已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爱玩”是1年级孩子最主要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特点是由他们正处在“幼小衔接期”这一特殊阶段所决定的。所以,这时家长朋友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那些抱怨对1年级的孩子根本不起作用了。2. 在情感上排斥老师或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倡导“保教并重”的观念,也就是说,幼儿园老师有两种身份,她们既是老师,又是保姆。所以,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总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即使老师所教的知识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也不会怪孩子,更不会责备他们。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中,孩子的安全和快乐是首要的,学习是次要的。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会把幼儿园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第二位妈妈”。但在小学,老师的身份是很单一的,他们不会特殊照顾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小学老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小学老师也十分注重快乐教育,但他们总会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因此,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目中,小学老师的形象是严厉的、不近人情的,所以,大多数的1年级孩子都会惧怕老师,从而也会从情感上排斥老师。另外,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错误教育,往往会使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看你上学后还敢这样淘气吗,你再敢这样淘气,老师就会打你屁股!”“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学校,让老师来管你!”“你要好好学习,不然老师会不喜欢你的!”……也许家长们是想通过这些语言来赢得孩子们的合作,但家长们应该注意的是,小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们时常会捕捉生活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们听说老师要比家长严厉时,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在心中勾画好了老师的形象:一个使劲挥动着教鞭恶狠狠地教训学生的形象。这个时刻,孩子在心中已经做好了排斥学校和老师的准备。当孩子入学后,他们会发现学校的老师确实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亲切,而且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学校的老师还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或排斥情绪就会达到极点,这不仅会大大延长他们对小学的适应时间,而且严重时还会促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3. 总会表现出不自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我在一个1年级的班级中宣布了这样一件事情:“下午我们班级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联欢会,听说你们都是多才多艺的孩子,谁愿意在联欢会上给大家表演节目呀?愿意表演的同学请举手。”说完后,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低下了头,而举手的只有两三个同学。当我把同样的话在2年级的一个班级里说完后,这个班级立刻沸腾起来了,很多孩子一边兴奋地举着手,一边小声地跟旁边的同学分享自己将要表演什么节目。按常理来说,1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走过,表演节目他们最拿手。但他们之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或者说因为周围陌生的环境,他们常被一种不安全感所包围。那些2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会踊跃地举手,是因为在一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已经融入了周围的人际环境中,他们愿意让老师和同学们更多地认识自己。当然,促使这种现象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数的1年级孩子都不自信。而他们的这种不自信往往也是由于受到“幼小衔接期”的影响。有很多教育资料显示,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得不自信,绝大部分是由于他们能力发展水平低而造成的。例如,刚刚入学的这些孩子们,由于他们的手部肌肉锻炼不够,动手能力不够,所以可能会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小学书写的需要;又如,由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所以他们很可能会对符号学习感到困难……如此众多的困难会使这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信心,所以,在这种不自信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只得用沉默和低头回应老师的提问。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1年级的孩子弥补其身上的缺点,从而使他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呢?以下是我总结的方法,家长朋友可以借鉴:■ 方法一: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小学在孩子入学之前,相信家长们都会采用很多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例如:告诉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告诉他,进入学校之后,他会变得像老师那样知识渊博……又如,家长会给孩子讲红领巾的来历,以及它所代表的涵义,以增强孩子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神圣感。不可否认,家长对孩子这种入学欲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孩子上学的热情,使他对学校充满积极的期待。但不管孩子对学校的印象是积极的期待,还是消极的排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参加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孩子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对自己之前的想法给予证实或否定。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否认在孩子入学之前,家长激发他入学欲望的重要性,而是在强调,仅仅在入学之前激发孩子入学欲望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对于刚刚入学的1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会遇到很多之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而这很有可能就会把他们心中的那些美好形象完全打翻,从而使他们对学校或老师产生失望的情绪。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入学那天,小家伙兴高采烈地来报到了。但第二天,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管他妈妈怎么说,就是不肯进学校门,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妈妈是个大骗子,我就不上学,我就不去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我耐心的询问,这小家伙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家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小学的老师比幼儿园的老师还亲切,但昨天我就看到了一位老师教训学生,把学生都训哭了,小学老师一点儿都不亲切,而且还都凶巴巴的。”停了停,这小家伙又接着说:“还有,妈妈说小学会跟幼儿园一样有意思,但我昨天也仔细看了,这里有操场,但没有幼儿园的秋千和会转的小车……教室里也没有图画书和玩具……妈妈在骗我,她就是个大骗子!”1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了,就像教育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是否正确。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家长对孩子入学欲望的激发是很不科学的,确切地说,她的确是在骗孩子。小学的老师要比幼儿园的老师严厉,小学的校园中没有娱乐器材,教室里也没有图画书和玩具,家长应该从侧面让孩子去接受这些,而不应该用那些“谎言”去骗孩子。当孩子通过亲身的经历意识到家长是在骗自己时,他不但会对学校或老师产生逆反情绪,而且这种反感和排斥情绪还会比别的孩子强烈得多。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这位家长对孩子入学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她没有抓住激发孩子入学欲望的重点。其实,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最本质的变化,就是其身份的变化。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在入学之前,我没有对孩子讲太多,只是告诉他:“上了小学后,你就很快会成长为大孩子了。”但带孩子入学的那一天,我却对他讲了很多。办完手续,我带他去感受校园的气氛,我指着从身边走过的两位小学生对他说:“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自信吗?”孩子摇摇头。我很认真地对他说:“是因为他们脖子上戴的红领巾,还有背后背的小书包。”看着孩子迷茫的神情,我继续给他解释:“红领巾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人们一看到这些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就会说:‘这肯定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另外,他们的小书包虽然比你们的书包要重,但他们背上这沉甸甸的书包也会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因为书包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象征……”说完这些后,我发现孩子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环境了。之后,我又带他来到操场,对他说:“这里是操场,虽然这里的健身器材没有幼儿园的娱乐器材好玩,但在这里,你的身体会迅速长高,而且越来越健康。当然,在这里,你也要留下你的汗水。”……这天,我带孩子把整个校园都转遍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跟他讲了很多很多。到了晚上,我俩都非常累,但我能感觉得到,孩子很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去体验小学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其身份的变化。当然,他自己很可能意识不到,但家长一定要引导他看到自己的这种变化,以使他的心理快些从幼儿园状态过渡到小学状态,从而使他从情感上接受小学的一切。上述事例中这位家长的做法就非常科学,他通过给孩子讲解小学生红领巾和书包的涵义,来促使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而使孩子不再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而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通过戴红领巾、背小书包等活动,来萌发当好小学生的积极情感的。而且,在给孩子介绍操场的过程中,这位家长不仅让孩子意识到了小学生活能够使他快速成长,还从侧面告诉了孩子,要想尽快成长,是需要付出汗水的。所以,在这种教育下,即使孩子在今后的小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也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因为父亲在入学第一天,就已经给他打好了“预防针”。当然,由上述两个事例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孩子来说,入学第一天非常重要。所以,在入学第一天,家长一定要努力使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他才能对学校产生积极的印象。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你在之前已经多次跟孩子提过学校的优点,那也不妨在这一天,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份的本质变化,再次激发孩子对学校以及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孩子在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学校和老师了。■ 方法二:让孩子了解,“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同样有趣很多刚上1年级不久的孩子经常这样对家长抱怨:“妈妈,上课坐椅子的时间太长了,也不能站起来伸伸懒腰,我要坚持不住了!”“在学校里,老师总让我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那么难的问题,好恐怖呀,我不想去上学了!”“在学校,课间玩的时间才有那么几分钟,上一趟厕所,回来就得上课,真没意思!”……因为1年级的孩子刚刚从自由玩耍的幼儿园走过,所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不能很快适应小学这种相对比较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也有很多小学老师针对1年级孩子的这种不适应,把1年级的课堂笑称为“没有洋娃娃的课堂”。面对孩子对“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抱怨,有些家长开始或责备或规劝孩子:“不是告诉过你吗,上了小学就是大孩子了,怎么还坐不住呢?”“老师在课堂上让你回答问题,是为了锻炼你的能力,这没有什么恐怖的。”“你都已经上1年级了,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只想着玩了。”……但对于1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这些责备和劝告对他们是否有效呢?根据我对1年级孩子心理的了解,我敢肯定地说,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绝对是无效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还会产生负面效果。例如,就像上面那种情况,当1年级的孩子抱怨自己坐不住时,如果家长责备他,或是否定他的情绪,或者认为他的这种抱怨是在无理取闹,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对家长产生反感,进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疏远。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1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呢?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女儿刚上1年级时,每天放学回家都跟我抱怨上课多么没意思,并不时地向我暗示,她想重新回到幼儿园。但一次偶然的事件,却使她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不仅不再抱怨上学的生活,而且渐渐喜欢上了1年级那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从书店买回来一本《一年(3)班的小樱桃》与女儿一起读。刚开始,仅仅是书中那些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她,但读着读着,她就开始喜欢上书中的“小樱桃”了,而且她还常常这样对我说:“我喜欢小樱桃,我就是小樱桃。”偶然的一天,女儿放学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听课的乐趣了。”“噢?快讲给妈妈听听。”我急切地问女儿,并故意表现出有些夸张的神情。“‘小樱桃’说了,只要认真地与老师互动,很快就会发现听课的乐趣。我照她说的去做了,我真的发现听课的乐趣了。今天老师还夸我了呢!”女儿骄傲地说。“你呀,简直都快成‘樱桃迷’了!”说完我既高兴又疼爱地把女儿搂在怀中。1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奇怪,他们也许常常不听家长的劝告,不听老师的教诲,但他们却会死心踏地地相信一个被作家或者教育学家虚构出来的同龄孩子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拿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来说吧,“我喜欢玩,我不喜欢学习”是“小樱桃”曾经说过的话,她说出了所有1年级孩子的心声。因为这些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所以小女孩会对“小樱桃”的话深信不疑,进而会按照她所说的话去寻找“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乐趣。当然,由这个事例我们还可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家长的责备和否定,并不能让1年级的孩子喜欢上学习,相反,它还会使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反感。但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并认同1年级孩子的感受,或许他就会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去寻找听课的乐趣。1年级的钧钧一放学就跟爸爸抱怨:“听课真没意思,除了老师一个人能自由活动之外,其他人都得干巴巴地坐着。”“是呀,上幼儿园时多好呀,整天玩游戏,而且还能自由活动。”爸爸放下报纸,认真地对钧钧说。“可学校根本就没有玩具,而且小学的老师也不会在上课时带我们玩游戏!”钧钧可怜地说。“那上课就更没意思了!”爸爸继续认同钧钧的感受。看到孩子不断地点头,爸爸神秘地说:“我小时候也觉得听课没意思,还因为没劲而故意给老师捣过乱呢。但后来,我发现听课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例如,老师会说‘曰’字减肥之后就变成了‘日’字,就因为老师的这一句话,我一下记住了两个生字。”停了停,爸爸接着说:“你不妨也认真听一次课,看能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呀。”第二天,钧钧一放学就对爸爸说:“我今天认真听课了,我也发现听课有点意思,老师说字母‘p’被人打了一巴掌,一转身就变成了‘q’,我一下也记住了两个字母。真有意思!”1年级的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有意思的东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了解1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而且他们也正在努力使自己所教的内容变得更加有意思。同时,1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感性的,当他们的情绪得到家长的认同,而且他们觉得家长所讲的话很有道理时,他们是会按照家长所说的去做的。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他觉得爸爸所讲的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他才会按照爸爸的建议去做。结果,在课堂中,他真的发现了听课的乐趣。事实上,1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令他们恍然大悟。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当他真的发现听课的乐趣之后,他会恍然大悟,同时会非常喜悦。这种美好的感觉会促使他把“认真听课就会发现乐趣”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这些1年级的孩子正在一点点成长。由此,我总结出了家长引导1年级孩子喜欢上“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三个步骤:1. 了解1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喜欢玩,不喜欢学习……针对于此,家长可以给他读或者跟他一起读一些适合他阅读的读物,如《一年(3)班的小樱桃》等,让他感觉到,他是被人理解的。2. 理解并认同他不愿意听课的情绪。3. 举一些例子告诉他, 在课堂中是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的,引导他主动去发现听课的乐趣。通过这三个步骤,相信家长一定会使1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方法三:让孩子自信地“翱翔”在小学世界里很多家长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说1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幼小衔接期’,那这个‘幼小衔接’主要衔接的是什么呀?”每当这时,我都会夸奖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因为这表明他们真的把家庭教育当成重要的事情来看待了,他们真的认真思考了。正是因为这种认真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我敢肯定,这些家长一定是非常称职和合格的家长。那“幼小衔接”主要衔接的是什么呢?国内外很多权威的婴儿教育及研究机构都认为,“幼小衔接”是指信息环境的转换。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信息环境转换过程的衔接。在讲述这种“信息环境的转换”之前,我先举这样一个事例:作为成人,我们都有过换工作、换环境的经历。当我们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时,最开始的那段时间我们做事总会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这样,也是信息环境的转换而引起的。身为成人的我们也许很快就会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但对于刚刚入学不久的1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适应能力可不像成人这样强。我曾听一位家长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我家儿子刚上小学那会儿表现得极不自信:不敢跟老师讲话,在学校遇到了什么问题也不敢跟老师说,而且总怕自己做错事。我知道这是儿子不适应小学生活的一种表现,大多数的1年级新生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我觉得过一段时间,儿子的这种不适应表现就会消失,于是对这件事情我就没有太在意。但现在儿子上小学已经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适应小学生活,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胆小了。后来,只要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直接绕着走。这跟那些遇到危险就向沙堆里钻的鸵鸟有什么区别?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我不知道如何帮助他。这位母亲所讲述的问题确实值得每一位1年级孩子的家长警惕。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与成人是不同的,在面对“信息环境转换”时,他们会产生很强烈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或者也可以这样说: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会表现得非常不自信。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已经知道,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得如此不自信,绝大多数是他们的能力低下造成的。例如:他们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不敢跟老师接触,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很不满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这时,也许有家长会问:“为什么上述案例中的那个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和退缩了呢?”其实,这是有深层原因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人类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的关键期就在“幼小衔接期”。就拿上述事例来说,如果家长对“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关注太少,孩子很容易就会养成退缩和逃避的坏习惯。也就是说,只要一遇到困难,他们的逻辑思维就会习惯性地发出这样的命令:退缩或者逃避。作为成人我们知道,拥有这种退缩和逃避的逻辑思维,孩子的一生很有可能就会一事无成。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形成了这种消极的逻辑思维,孩子的人生就很可能是一个失败的人生。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失败的人生,而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够成功,能够精彩,能够辉煌。那当孩子正处在“幼小衔接期”时,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他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呢?每当1年级的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给他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努力提高孩子的能力,让他自信地“翱翔”在小学的世界里。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经验:在1年级,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为以后的努力学习积蓄力量。也就是说,这些1年级的孩子只有自信地去面对,或者去解决他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才能成功地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例如,在陌生环境里所产生的紧张感和恐惧感等。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在读1年级的时候,他就表现得比其他孩子优秀很多:当别的孩子因为总是分不清字母“q”与“p”而挨批评时,这个孩子却充当起“老师”,开始教别的孩子分清这些容易混淆的字母;当别的孩子因为听写生字经常出现错误而难过时,这个孩子却在分享他分辨形近字的有效方法……为什么这个孩子总会比同龄的其他孩子要优秀呢?我从他的一个小本本上发现了这个秘密。这个小本子上写着很多有意思的句子,例如:在字母表中,“p”在先“q”在后,当“p”做错事挨了一巴掌就变成了“q”;“大”字去商店购物后就变成了“太”字。后来经过询问我才知道,从这个孩子上1年级开始,孩子的父母就开始帮助他搜集这些有意思的知识,并帮他用能够理解的方式记录在一个特定的本子上。正是有这个特殊“小本子”的帮忙,所以这个孩子总会表现得比其他的孩子要优秀。读完这个案例,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孩子的家长。用专业的教育术语来说就是,这位家长了解1年级孩子的特点。对于大多数的1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空间方位感都是不精确的,因为他们在分辨一些形近字母或汉字时,例如,“q”与“p”、 “大”与“太”等总会出现一些困难,而且他们这种空间方位感不精确的状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家长并不了解1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当孩子在分辨这些形近字母或形近字出现错误时,家长们不但不帮助孩子,而且还总是埋怨孩子不够认真、粗心等。在这种情况下,这些1年级的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无能,或者对学习产生反感,渐渐地,他们会对1年级的生活丧失信心,甚至还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如果孩子从1年级时就对学习或者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但如果家长朋友能像上述案例中的那位家长一样,了解1年级孩子的特点,帮孩子巧妙地分辨并掌握这些形近字,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因为自己掌握了这种特殊的能力而感到自豪,从而对自己以及未来的学习都充满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就会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1年级的孩子提高能力:1. 由于1年级孩子的手部关节肌肉还不是很发达,他们在使用铅笔、橡皮、尺子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笨拙和费劲。根据1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游戏来锻炼孩子手部肌肉的灵活性,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自己的笨拙而产生自卑感了。2. 1年级孩子的注意力范围是很狭小的,因此他们在阅读时总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这很不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讲解一些配图故事书,来扩大孩子注意力的范围,以使他尽快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3. 1年级的孩子是富于想象的,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堪称“经典”的语言,例如,“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它的腿像大柱子”……这些都是孩子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发展的一种见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这些“经典”的语言记录下来,这对孩子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大有帮助。1年级的孩子是很容易自卑的,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很容易自信的。如果他们掌握了其他同龄孩子没有掌握的能力,哪怕是一种很简单的能力,如,能够巧妙地分辨形近字,也能把他们的自信心极大地激发出来。所以,1年级孩子的家长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帮他提高能力,让他自信地“翱翔”在小学的世界里。二 2年级,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进入2年级之后,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虽然有时孩子的行为仍然还会表现出幼稚,例如,他们仍然会热衷于那些在幼儿园时玩的游戏,如过家家等,但通过1年级的经历,他们确实成长了不少。在校园中,我经常会听到2年级的孩子们这样议论:“看那个走路东张西望的学生,他肯定是1年级的新生!”“是呀,呆呆傻傻的样子。你说咱们刚上1年级的时候也这样可笑吗?”“也许那时候的我们比他们还要傻呢!”“老师说咱们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嘲笑他们。”……的确,与刚入学时比,2年级的孩子看起来成熟多了。他们对学校这个集体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尤其是1年级的新生入学之后,他们常常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例如,他们会自告奋勇地去做新生“向导”,为新生及其家长指路;他们很愿意显示自己大哥哥、大姐姐的风范,自愿为那些1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提供帮助……升入2年级之后,孩子的这些变化使得家长们都非常欣慰,因为这些变化表明,这些2年级的孩子正在成长,他们正在逐渐向“大孩子”的状态迈进。但家长们在欣慰的同时,也常常会表现得非常忧虑,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心理并没有像家长们所想象的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们却出现了很多令家长们非常担心的坏毛病。一位2年级孩子的家长曾这样说:自从升入小学2年级之后,我家儿子就像“翅膀”长硬了一样,经常对我撒谎。一天傍晚,我从儿子学校经过,看到他正在和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便没打扰他。等他回家后,我和他爸都开始吃晚饭了。儿子他爸随口问了儿子一句:“又去哪玩了,这么晚才回家?”没想到儿子的谎话开口就来,他面不改色地说:“今天该我值日了,所以回来晚了。”听儿子这样说,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大声地冲儿子嚷道:“你又撒谎,再不说实话,今天晚上你就别想吃饭了。”让我更想不到的是,儿子竟然真的摔下筷子,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我很奇怪,是他撒谎在先,我惩罚他,他竟然还敢冲我们发脾气。看来他真的是“翅膀”硬了,不想让我们管了。相信这位家长所说的情况,大多数的2年级家长都遇到过。的确,到了2年级,大多数孩子的“翅膀”会变硬,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家长了,他们开始有了固定的属于自己的交际圈,所以,即使放了学之后,他们仍然想继续和朋友们在一起玩耍。但家长们并没有把2年级孩子的这种交际需求看得很重要,他们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从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方面考虑,进而常常这样向孩子下达命令:“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到处乱跑,太晚回家不安全。”“放学后先写作业,把作业写完后再玩。”……为了能和朋友们在一起玩得久一些,这些2年级的孩子不得不出此“下策”——向家长撒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并不是孩子的“翅膀”变硬了,所以才不听家长的话,而是由于家长总是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孩子不得已才会出此“下策”。这时,肯定会有家长产生这样的疑问:“在1年级时,孩子同样爱玩,但为什么那时的他们总是那样听话呢?”其实,1年级的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家长、与家长合作,是因为这样能够驱赶他们内心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每个1年级的孩子面对小学新的环境和教育方法,都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为了尽快使这种感觉消失,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换句话也就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往往决定了他们对父母无条件地服从。但到了2年级,孩子已经渐渐适应了小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而且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交际圈,所以他们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依赖父母。更重要的是,到了2年级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萌芽,对很多事情,他们往往已经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已经能够预测事情的结果。就拿上述事例中的孩子来说,当他产生“与朋友们多玩一会儿”的想法时,他很清楚自己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家长的“规定”,但他会努力地为自己的这一行为寻找合理的理由。在不断的摸索之中,大多数的2年级孩子都会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有时“撒谎”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助自己不受惩罚,它还可以帮助自己逃避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因此,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产生了: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当家长告诉孩子“你应该写作业了”时,1年级的孩子会这样乞求家长:“好妈妈,你就让我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而2年级的孩子会直接对妈妈撒谎说:“我的作业在学校已经做完了!”其实,不仅仅是“撒谎”,由于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2年级的孩子总是觉得家长那些没完没了的说教令他们心烦,因此他们总想彻底摆脱家长的束缚。也正因如此,在2年级,孩子的很多坏习惯和坏性格都已经初露端倪,例如,懒惰、不礼貌、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等。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家长仅仅是用“惩罚”的简单方法来对付孩子的这些坏习惯,这不仅不会促使孩子改掉坏习惯,而且还会使孩子的这些坏毛病越积越多。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孩子在爸爸的口袋里偷拿了一元钱,爸爸得知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在爸爸的“暴力”教育下,孩子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没过几天,孩子又开始在妈妈的口袋里偷偷地拿钱。孩子的爸爸很苦恼,最后他找到了我,我是这样告诉他的:在“暴力”教育下,孩子是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因为孩子挨打之后都会这样想:我已经因为偷拿那一块钱而受到惩罚了,所以现在这件事情与我无关了。所以,家长“暴力”的教育方式,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从内心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2年级的孩子来说,“暴力”的教育方式不仅是无效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它剥夺了孩子从内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所以它往往还会使孩子的坏毛病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不是使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而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引导他看到偷窃、撒谎等坏习惯的危害性,引导他认识到勤奋、诚实等是人的一种美好品质……那孩子今后的一生很有可能就会与那些坏习惯、坏性格“绝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2年级,是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性格的关键期。读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说:“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有很长,培养他好习惯、好性格的机会也有的是,为什么非要在2年级时培养呢?”的确,对于这些正处在2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大概到了3-4年级左右,孩子的习惯、性格等都将定型了。如果等到孩子的习惯、性格都已定型,家长再想去改掉他们的坏习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这将会难上加难。我们之所以说2年级是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性格的关键期,是因为在2年级,孩子的很多坏习惯、坏性格才刚刚冒头,在这一时期,家长可以轻而易举地改掉孩子的这些坏毛病。而且,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把这些坏毛病“一举歼灭”,那孩子今后的一生真的就会与这些坏毛病“绝缘”。那么,具体来讲,在2年级,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呢?■ 方法一:教孩子全面认识自己——让孩子满怀信心地改掉坏习惯虽然大多数2年级孩子都已顺利走过了“幼小衔接期”,但由于自身那些坏习惯的出现,这些2年级的孩子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到了2年级,孩子经常会谈及这些问题:“妈妈,我怎么总是做错事呀?”“妈妈,老师说我有多动症!”“我是一个坏孩子吗?”……为什么这些孩子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总是怀疑自己是坏孩子呢?其实,这还要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说起。到了2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开始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由于那些坏习惯的出现,这些2年级的孩子听到的多是对自己负面的评价,例如,“这孩子太粗心了”“这孩子好像得了多动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怀疑自己:“难道我真是个坏孩子吗?”在一般情况下,这些2年级的孩子常常会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家长,这时候,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学习很用功,但由于她的智力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在班级的中上游徘徊。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成绩明显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也是惊人的。于是,我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看她在学习方面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我提到成绩时,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很平静地说:“反正我脑子笨,再怎么用功也是考不好!”一个小小年龄的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在跟这个孩子的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孩子的家长经常向别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