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的午后,有疏梅在侧,有新泉活火,把一盏香茗,随意翻阅古人关于茶的那些叙述,那些咏叹。遥想长林浮云、雨窗晴帘的优雅生活。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以初巡为停停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
——许次纾《饮啜》
童子鼻鼾,故与茶声相宜。水沸声喧,致有松风之叹。梦眼特张,沫溅灰怒,亦是煎茶蹭蹬。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有间,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淡者,道也。
——陈贞慧《秋园杂佩》
最爱小品文 俗世中生活 诗意地栖居。 浮生偷得半日闲,安然静坐,翻开美文,沉浸在古人闲适自在的世界中。无事闲翻到任何一页,随时可读,读到任何一页,也可随时放下。篇幅短小简约,行文轻快灵动,内容情趣盎然,闲暇自得,清美可口。 编辑推荐“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古代小品文短小隽永,活泼灵动,饶有情趣,富于美感。其内容自由而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如山水园林、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清言妙语等,表现世俗生活的闲情逸致和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这里有风舞霞飞的美景,有花开鸟鸣的风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有看透尘世纷扰的安宁和恬静。偶尔的清闲,让我们回归自己和内心,静观世间繁华,我心自安然恬淡。因为安心,所以从容;因为从容,所以优雅。一生太短,一世太半长,奔波于尘世的我们,渴望偶尔走出喧哗,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在自然天地问寻找迷失的自我,或许你正在旅途,那么,带上这套《闲雅小品丛书》,且走且吟,或许你无法出行,只能在斗室中忙碌,那么,在倦意来袭时,翻翻这套《闲雅小品丛书》,领略一番纸上山水。
前言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为扬州的青莲斋写的一副对联,恰好道出了在茶事发展的历史中两种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一是僧人,二是文人名士。
饮茶的普及与佛教有些关系。《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许多人跑到泰山的寺院中学禅,习禅的过程当中不能吃晚饭,夜里不能睡觉,但可以喝茶。于是又困又饿的弟子们不停地喝茶,结果都养成了深深的茶癖,以后他们再把这种癖好带回各自的家乡,中原各地从此风行饮茶。
僧人茹素,与酒无缘,这就逼迫着他们寻找一种合适的饮料,以消永日。这种饮料即要有美好的滋味,又能提神醒脑,还不违背禁律,非茶莫属。另一方面,崇寺大庙通常远离市井,处在深山荒野,那里正是茶树生长的地方。僧人们不必为俗事操劳,每天有太多的时间与茶树接触,琢磨试验。许多茶树的发现和培育,许多茶品的焙制,都有他们的贡献。
在一些名茶的焙制过程中,僧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焦坑茶、虎丘茶、松萝茶、蒙山茶、云雾茶、武夷茶等等,明代人最喜欢的岕茶中,顶级品称为老庙后、新庙后,与僧
前言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为扬州的青莲斋写的一副对联,恰好道出了在茶事发展的历史中两种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一是僧人,二是文人名士。
饮茶的普及与佛教有些关系。《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许多人跑到泰山的寺院中学禅,习禅的过程当中不能吃晚饭,夜里不能睡觉,但可以喝茶。于是又困又饿的弟子们不停地喝茶,结果都养成了深深的茶癖,以后他们再把这种癖好带回各自的家乡,中原各地从此风行饮茶。
僧人茹素,与酒无缘,这就逼迫着他们寻找一种合适的饮料,以消永日。这种饮料即要有美好的滋味,又能提神醒脑,还不违背禁律,非茶莫属。另一方面,崇寺大庙通常远离市井,处在深山荒野,那里正是茶树生长的地方。僧人们不必为俗事操劳,每天有太多的时间与茶树接触,琢磨试验。许多茶树的发现和培育,许多茶品的焙制,都有他们的贡献。
在一些名茶的焙制过程中,僧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焦坑茶、虎丘茶、松萝茶、蒙山茶、云雾茶、武夷茶等等,明代人最喜欢的岕茶中,顶级品称为老庙后、新庙后,与僧人的关系一望而知。
《墨客挥犀》记载,建安能仁院的僧人采造一种岩茶,名为石岩白,是武夷茶中的精品,每年只能造出八饼,大部分贡献给都城之中的权贵。一些名茶所在的地方官员,要以此结交上司,也是大肆逼索,让拥有这些名茶的寺院僧人苦不堪言。苏州虎丘寺的僧人就因为不堪官府威逼,怒而铲除寺院的茶树,让著名的虎丘茶从此消失。
文人雅士对于茶事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字方面。茶有君子之风,含蓄内敛,因此成为文人喜欢吟咏的物事。他们留下的茶诗与茶词数量很多,流传很广,比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句“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卢仝的“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等等,脍炙人口。宋代苏轼的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黄庭坚的“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李清照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等等,也广被传诵。
诗词之外,更多与茶相关的文字载于文人的专著和笔记之中,数不胜数,比如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冒襄的《岕茶汇钞》等等。摘取其中的文字出来,就是一篇篇精致的小品文,关乎茶,关乎水,关乎茶事,关乎茶器,关乎品题鉴赏。
书写的同时,文人雅士也亲力亲为,宣扬和创制自己喜欢的茶品、茶具,宣扬自己的茶艺经验。苏轼无心闲咏的一句“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让江西一种名气不大、滋味苦硬的焦坑茶名声大振。相比之下,黄庭坚对于双井茶的宣扬,目的性就要明确得多。他以一己之力,通过向友人馈赠、诗文题咏等方式,硬生生把江西老家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双井茶搞得天下闻名,而且流传千古。
明代学者李日华在江西任职时,发现庐山茶的品质极佳,当地僧人采造方法不当,焙制出的庐山茶很难喝。李日华借鉴江浙一带的制茶方法,整理出摘采、烘焙、保管的步骤,让僧人镌刻在崖石之上。明末清初的张岱与自己的叔叔一起,借鉴松萝茶的焙制方法,用日铸的茶芽焙制出兰雪茶,品质精良。清代的陈鸿寿,学习时大彬的造壶方法,自制砂壶,名声响亮,号为“曼壶”……
从本质上看,茶和酒、烟、大麻、鸦片一样,作用于人的神经,令人迷醉,而且很容易嗜而成瘾,区别只在于程度。茶性温和,带来的兴奋与迷醉比其它几种要温和得多,对人的身体与精神也没有什么损害。
天地眷顾中华,最初只把茶树派给这一方土地。各地自然造化不同,人工灵巧各异,二者相结合,造就了不同的茶品。很难找出另外一种食物,能像茶一样被人们赋予如此多的变化。茶品千百,与茶相关的文字表达也一样丰富,留给我们发挥的空白其实很小。
今天,山野、茶园中的灵芽还会在每一个春天里萌发,古人留下的焙茶技艺也基本还在,那些曾经的好泉名水大多也还能找到,甚至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手段,去尝试更多的新发现。二三趣客容易凑齐,清风明月可以等到,新泉活火、疏梅在侧、瓦屋纸窗的环境可以制造。只是当我们端起茶杯时,总会感觉到一点缺憾,总会感觉到有所遗失。
故此,在把盏品茶的同时,我们实在有必要温习一下古人关于茶的那些叙述,那些咏叹。时代虽然遥远,文字和内涵却是如此切近。它们可以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让我们找回久违的那一点优雅的沉静,那一点幽深的韵味,找回长林浮云,找回雨窗晴帘。
如此一来,我们手中的那一盏香茗,也会比平时更香醇,更耐品咂。
煎茶
张大复
童子鼻鼾,故与茶声相宜。水沸声喧,致有松风之叹。梦眼特张,沫溅灰怒,亦是煎茶蹭蹬①。舟中书。
《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
①蹭蹬:道路难行,困顿,不顺。
【赏读】
画面感很强的一段文字。
张大复这样的嗜茶者,即便在旅途中也不忘煮一盏好茶。舟行水上,煎茶的童子守着水瓶,垂头只顾酣睡。
爱茶者经常用“松风”来比拟煎水时的声响,比如苏轼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声”“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等句,同样嗜茶的黄庭坚也有“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等句。
张大复听到的松风有一点特别,水沸的声响与童子的鼾声混和一处。煎水者睡着了,沸水喷溅出来,与炭火相激,炭灰冲腾而起。
不用问,这一壶水是煎老了,接下来的一壶茶,味道肯定不如意。人在途中,许多事讲究不得了。
乞梅茶帖
张大复
《乞梅茶帖》,顾僧孺与某往来绝笔也。帖在正月五日,十三日,某从娄东归,则僧孺死一日矣。其帖云:“病寒发热,思嗅腊梅花,意甚切,敢移之高斋。更得秋茗,啜之尤佳。此二事兄必许我,不令寂寞也。雨雪不止,将无上元后把臂耶①?”此帖字画遒劲,不类病时作。人生奄忽如此,何以堪之!往与孺和相酬答,不下万纸,后无存者,使人神伤。朋友手泽②,亦何与人事③?要可发一时之相忆云尔。
《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
①上元:正月十五。把臂:好友聚会。
②手泽:手迹,字画文稿。
③人事:人世间事。
【赏读】
朋友之间互相乞索物事,本是寻常之举,口头相告或者简便帖函,各随方便。这一类好朋友之间的往来文字,往往自然生动,见性见情。如果这些文字又是一个人的绝笔,当然更显珍贵。
顾僧孺是张大复的好朋友,二人平时往来频密。顾僧孺曾经提出到郊外游赏,张大复认为,游赏总不如在自家的庭院之中,随时适意,不必看天色,不必急忙赶路。
某年春节,顾僧孺感冒,想喝秋茶,想嗅一嗅这个季节开放的腊梅。这两样东西张大复的手里都有,于是顾僧孺病中提笔,写出自己的心愿,派人送给张大复。顾僧孺找对了人,可惜时机不当,此时张大复正好外出访客,顾僧孺死后次日,张大复方才回来。
人之将死,想腊梅、想秋茶,都不是俗物,都算得上人世间的好东西。张大复有能力满足好朋友最后的一点心愿,但好友终于抱恨而终,这让张大复耿耿于怀,对书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