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名句中国”丛书中之一种,系著名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礼权博士精思傅会,积数十年之功编撰而成。“情感心理”卷,是“名句中国”丛书中的第五种,汇聚了中国历代有关描写人类情感与心理方面的名句近两千条,皆是传之千古而历久弥新的经典之论。阅读欣赏这些名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类情感与心理的方方面面有深入的把握,而且对于健全我们的心理,完善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乃至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等,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专任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等,上海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学术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清末民初笔记小说史》、《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
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专任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等,上海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学术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清末民初笔记小说史》、《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语言哲学史》、《中国现代修辞学通论》、《表达力》、《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委婉修辞研究》等16部。另有《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学通史》、《中国修辞史》、《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大学修辞学》等合著8种。学术论著曾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7项,专业类全国最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三十多岁即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也是唯一最年轻的语言学教授与博导。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高校讲学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并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许多国际知名学府作学术演讲。
文学创作方面,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2011年1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与云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简体两种版本同步推出,在海峡两岸读书界与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均有大量报道,新浪、搜狐、雅虎、香港凤凰网等各大门户网站亦有报道。另有历史类著作《假如我是楚霸王:评点项羽》,2005年由台湾著名出版机构远流出版公司隆重推出,与日本“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的《项羽对刘邦》、台湾作家陈文德的《刘邦大传》为系列套书,是当年风靡于台湾读书界的畅销读物。另两部长篇历史小说《镜花水月:游士孔子》、《易水悲风:刺客荆轲》,分别于2013年10月与2014年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暨南大学出版社以繁体与简体两个版本在海峡两岸同步出版发行。
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注释】出自元·珠帘秀《正宫醉西施》。牡丹花,比喻美女。
【译文/点评】此写为了自己心仪的美人而可以不顾一切,即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意在强调对所爱女人的挚爱程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注释】出自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译文/点评】此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比喻亡妻,以普通之水、普通之云比其他女人,从而在对比中表达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厚之情。后
世说到男女初恋之情的难忘,或是一段真挚难忘之情时,常会引用这两句诗,以示其无限留恋之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注释】出自唐·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三)。
【译文/点评】此以春蚕生命不止吐丝不止、蜡烛燃烧不尽蜡泪不尽的形象为喻,表达了男女之间无尽的思念之情。此诗句表意比较模糊,究竟作何解说,唯有天知、地知、诗人知。不过,后人引此二句多是抒写男女思念之情的。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出自唐·李白《劳劳亭》。
【译文/点评】此以拟人手法,将“春风” 人格化,使其带有人的生命情态(知道离别痛苦,故意不让柳条返青。因为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条不青,就可以不别友人),从
而借柳而写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注释】出自唐·李白《登黄山凌高欠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穷,指不得志。
【译文/点评】壮士须有宝刀骏马才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失意潦倒,英雄无用武之地,自然事事低人一等。此写怀才不遇、失意落寂的悲伤之情。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注释】出自汉·无名氏《艳歌何尝行·白鹄》。来,此无义,仅为凑足音节,与“哉”对应。
【译文/点评】此语的高妙之处,乃在于道出了普遍的人生况味:最大的悲苦莫过于生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相知。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僖公十年》。之,他。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译文/点评】想给他加上个罪名,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此言要存心诬陷、加害别人,总是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