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传感技术的重要分支,光纤传感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替代传统传感器、弥补传感领域空白的先天优势。本教材以光纤传感器为核心,着重详细讨论了强度调制型、相位调制型、波长调制型和偏振态调制型四大类型传感器以及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原理、技术和设计方法;有选择地介绍了光纤传感的两项核心技术——网络技术和封装技术;首次将光纤传感最新研究方向新材料光纤传感器——聚合物光纤传感器、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以及微米和纳米光电传感器纳入教材。
教材内容覆盖了光纤传感领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传感器的讨论细致、深入,并列举了大量的应用设计实例。由于有教学科研的相辅相长,对学科最新技术和进展的介绍全面、贴近工程应用实际。可作为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者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启发创新思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coming公司制造出第一根低损耗光纤至今,光纤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迅速壮大,并发展成为年产值逾千亿元、当今信息时代的支柱产业之一。与之相伴生的光纤产业链的另一个分支--光纤传感技术产业,在经历了由零星研究走向集中开发、由军用步人民用、由单点监测走向分布式网络监测之后,近年来正大踏步地走向产业腾飞之路。
一般认为,传感器的开发周期为10年,它包括基础实验、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的光纤传感技术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态势,主要形成了军事和民用两大应用领域,其中包括:国土安全防卫系统、大型构件的健康诊断系统、电力工业的安全检测系统以及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学和环境等领域的光纤检测系统。我国虽然早已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了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制造工艺、器件和配套电子技术的制约,一直未能进入大规模工程应用阶段。直到最近10年,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传感关键器件的生产工艺逐步成熟,相关器件和配套技术也不断完善。更主要的是国内巨大市场对光纤传感器需求的日益增长,催生了国内专业光纤传感器企业的诞生,这标志着我国光纤传感技术开始进入工程应用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电力、石油石化、环境以及基础建设等行业的高速增长,对安全生产的呼声愈来愈高。此外,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防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作为现代传感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光纤传感器具有其他类型传感器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中包括本征绝缘、抗电磁干扰和分布式传感的特性,使得光纤传感器及系统尤其适合于易燃易爆、高危险特种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的需要。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技术,各个高校普遍开设有光纤光学和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然而光纤传感技术在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中,仍然只是作为传感器技术的一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介。本教材基于此现状,面向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专业,精简了众多光纤通信技术书籍中共有的光纤光学部分的内容,详细讨论四大类型(振幅、相位、偏振和波长调制)以及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及设计实例;提炼并重点介绍光纤传感的关键技术--网络技术和封装技术,并将最新研究方向--聚合物光纤传感器、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以及微米、纳米光电传感器纳入课程范畴。对于丰富电子信息类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开拓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第一章: 光纤技术基础
1.1光纤的基本特征
1.1.1均匀折射率光纤中光线的传播与数值孔径
1.1.2光纤的弯曲
1.1.3光线端面的倾斜效应
1.1.4圆锥光纤
1.1.5光纤的损耗
1.1.6光纤的色散
1.2光纤的耦合技术
1.2.1光纤和光源的耦合
1.2.2光纤和光纤的直接耦合
1.2.3多模光纤通过透镜耦合
1.3常用无源有源光纤器件
1.3.1熔锥型单模光纤光分\合路连接器
1.3.2磨抛型单模关光纤定向耦合器
1.3.3光开关
1.3.4掺杂光纤激光器与放大器
1.3.5光纤放大器
1.4光纤器件的选择
1.4.1光纤偏振器
1.4.2光纤滤波器
1.4.3光纤光栅
1.4.4光隔离器
1.4.5光调和器
1.5光纤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5.1光纤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1.5.2光纤传感器的特点
习题与思考
第二章: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2.1强度调制传感原理
2.1.1反射式强度调制
2.1.2透射式强度调制
2.1.3光纤模式功率分布强度调制
2.1.4折射率强度调制
2.1.5光吸收系数调制
2.2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补偿技术
2.2.1光源负反馈稳定法
2.2.2双波长补偿法
2.2.3旁路光纤检测法
2.2.4光桥平衡补偿法
2.2.5神经网络补偿法
2.3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类型及应用实例
2.3.1光纤微弯传感器
2.3.2光纤温度传感器
2.4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习题与思考
第三章: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1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原理
3.1.1应力应变效应
3.1.2温度应变效应
3.2光纤干涉仪的类型
3.2.1Mach-Zehnder和Michelson光纤干涉仪
3.2.2Sagnac光纤干涉仪
3.2.3光纤Fabry-Perot干涉仪
3.2.4光纤环形腔干涉仪
3.2.5相位压缩原理与微分干涉仪
3.2.6白光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3.3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信号解调技术
3.3.1干涉仪的信号解调
3.3.2光纤锁向环方法
3.3.3相位生成载波(PCG)解调方案
3.4光纤干涉仪的传感应用实例
3.4.1干涉式位移传感器
3.4.2加速度传感器
3.4.3震动传感器
3.4.4温度传感器
3.4.5磁场传感器
3.4.6电流传感器
3.5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
第四章: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4.1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原理
4.2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分析
4.2.1各向性介质中胡克定理的
4.2.2均匀轴向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
4.2.3均匀横向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
4.2.4任意正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
4.3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传感器分析
4.3.1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传感器分析的前提假设
4.3.2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分析
4.4光纤光栅增敏与去敏设计
4.4.1非均匀涂敷对光纤光栅化学性能的影响
4.4.2光纤光栅的保护和封装
4.5光纤布拉格光栅在光纤传感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4.5.1单参量测量
4.5.2双参量测量
4.5.3准分布式多点测量
4.6传光型波长调制光纤传感器
4.6.1波长调制机理
4.6.2光纤PH值传感器
4.6.3光纤磷光传感器
4.6.4光纤黑体温度器
4.7光纤传感器用于智能材料及其结构
4.7.1可用于智能结构的光纤传感器
4.7.2光纤传感器用于智能结构的一些问题
习题与思考
第五章:偏振态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5.1偏振态调制型传感原理
5.1.1Pockel效应
5.1.2Kerr效应
5.1.3Faraday效应
5.1.4弹光效应
5.2偏振调制光纤传感器类型及应用实例
5.2.1光纤电流传感器
5.2.2BSO晶体光纤电场传感器
5.2.3光纤法拉第磁强计
5.2.4压力与水声传感器
5.2.5医用体压计
5.2.6动脉光纤血流计
5.2.7光纤偏振干涉仪
习题与思考
第六章: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6.1引言
6.2时域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工作机理
6.2.1光纤中的背向散射光分析
6.2.2OTDR技术
6.2.3瑞利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6.2.4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6.2.5布里渊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6.2.6拉曼型、布里渊型和偏振模式耦合型分布式温度传感方法比较
6.2.7FBG和BOTDR性能比较
6.3其他(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光纤法铂传感器
6.3.1光纤法铂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
6.3.2光纤法铂传感器的复用
6.4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小结
第7章 光传感器网络技术
第8章 光传感器的封装技术
第9章 新材料光纤传感器及应用技术
第10章 光电微型传感器
第11章 纳米传感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