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式语文教育研究》分为语文“体悟”教学的五个视点;着眼于语文素养,落根于创造品格;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体验·语文知识体验教学;“我们所认识的”以及“我们所能言传的”;关于语文学习审美体验的讨论等内容。
邵统亮,任教于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全田优秀教师、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学术着作4部,另参编、主编和编著学术着作6部,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
导论“语文体悟”的教育思想
上编“体悟式”语文学理探究
第一章 “体悟式”语文“语感”观
第一节 语文“体悟”教学的五个视点
第二节 “体悟”语文教学的“大语感”观
第三节 从语言习得的特点看语文体悟教学
第四节 着眼于语文素养,落根于创造品格
第五节 关于“语文双基与语感培养之间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第六节 中国古代“气”的哲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七节 语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之厘析
第二章 “体悟式”语文“体验”观
第一节 教育“体验”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体验·语文知识体验教学
第三节 让每一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语文学”
第四节 语文教学的大积累观
第五节 “我们所认识的”以及“我们所能言传的”
第六节 在“对话”体验中实现“立人”目标
第七节 把鱼放入大海l
第八节 把握情感体验机制,实现人的发展
第九节 关于语文学习审美体验的讨论
第十节 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特征与策略
第三章 “体悟式”语文“悟性”观
第一节 从悟性思维的原点出发
第二节 直觉思维与语文的体悟
第三节 表象——体悟语文的知识资源
第四节 语文“悟性”培养浅说
第五节 注重语理分析,培养思维品质
第六节 中国古代语文“体悟”的思想
第七节 从悟性走向智慧的策略研究l
第八节 文本思路教学与教学设计的思路
第九节 文本解读需要“宏观大格局”
第四章 “体悟式”语文的“言语赏美”观
第一节 体察言语的“声文”之美
第二节 “语音修辞”辞格例解
第三节 舌尖上的语文
第四节 用心灵感悟语言
第五节 文本解读中的“发隐”
第六节 “语法感”培养的三个层面和三种意识
第七节 培养“语法感”的八种方法
第八节 “语境”的敏感
第九节 且借圣叹“金针”法
下编“体悟式”语文教育叙事研究
第五章 “点化”教学策略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第二节 本色化阅读: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第三节 补白·调序·删减·整合·创生
第四节 整合·质疑·点拨·拓展
第五节 阅读教学切入口设计中的“点穴”艺术
第六节 在“意识流”和“诗歌”视角下解读《听听那冷雨》
第七节 叙事研究:“联系生发”,让想象飞
第八节 “评点阅读法”运用策略及意义价值
第九节 教育叙事:“语文对话活动”何为
第十节 现代文探究性阅读之探究
第六章 阅读教学观课
第一节 围观“公开课”
第二节 教育叙事:基于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节 语文课堂艺术镜头研究
第五节 《金岳霖先生》观课分析
第六节 “素教”语文教学叙事
第七节 从《斑羚飞渡》的教学看“复述法”在阅渡教学中的应用
第八节 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一道“功夫茶”
第九节 关于《铃兰花》一文的解读及教学设计的通信
第十节 “比较阅读法”教学设计
第七章 作文体悟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作文有病,人知否?(五题)
第二节 发散思维在“四想”作文训练中的运用
第三节 聚合思维在“四想”作文训练中的运用lO
第四节 “四想”作文训练中的读写思融通
第五节 运用“比喻型”文题,培养体悟能力
第六节 在“青春诗会”中体验感悟
第七节 在小说写作训练中培养想象力
第八节 从“小荷作文”看作文训练中的非智力因素
第八章 写作训练“体悟”在场
第一节 点拨·接通
第二节 移步换景看“庐山”
第三节 文章有“我”自风华
第四节 再造的风景
第五节 点化——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六节 穿透大干,操练心灵
第七节 学生腔作家腔老师腔
第八节 好作文是“仿”出来的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