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文丛·认同生产及其矛盾:近二十年来的文学叙事与文化现象》聚焦于当代文学叙事中的认同生产及其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变动,从“符号生产与认同消费”、“空间、乡土与地域”、“文本内部冲突的阐释”、“意义生产与价值建构”四个角度进入对当下文学现象和文化事件的细读与意识形态剖析,在对文化场域中文学叙述的结构剖析中,重现当代人文价值建构的演变轨迹。
陈舒劼,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著有《价值的焦虑》,在《当代作家评论》《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文艺争鸣》《东南学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十一世纪》(香港)《江淮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第一章 认同重构及其犹疑:以文学地理学与乡土文学为例
第一节 空间理论兴起与文学地理学重构
第二节 地域书写及其超越016——林那北小说的空间叙述与价值关怀
第三节 九十年代以来乡土文学的书写经验
第四节 暂定的支点:韩少功的乡土世界与其价值重构
第五节 乡土世界的寓言与悖论052——以阎连科为中心
第二章 认同叙述中的自我冲突
第一节 复魅的迷局:当代文学信仰叙事中的认同困境
第二节 “知识分子”叙述典范的建构与拆解:《青春之歌》三部曲的内在悖论
第三节 言语的能量与限度:以东西的小说为中心
第四节 矛盾的权衡与象征的失落:茅盾文学奖评选的文化分析
第三章 认同叙述的价值歧途
第一节 广度与限度:空间视角下当代文学的女性性别认同叙述
第二节 尴尬的诉求:当代生态文学中的神秘叙事。
第三节 《牛鬼蛇神》:信仰的迷魅与身份的幻象
第四节 文化庆典背面的象征资本交易:学术场域内“周年纪念”现象的分析
第五节 《风雅颂》:“二元对立”与“极限叙事”
第四章 认同消费与符号游戏
第一节 数字鸿沟、身份差异与符号消费:网络技术社会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公共话语
第二节 重复:从风格塑造到符码游戏
第三节 儒学热: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
第四节 媚雅:小资的身份幻觉及其认同生产
第五章 认同建构与意义生产:网络空间与产业视角
第一节 网络空间中的文化认同与意义生产
第二节 民族、社群与个体:网络文化认同的三个维度
第三节 网络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认同路径
第四节 五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的深度关联
第五节 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地理因素决定论无法回答林那北文学叙述中的下列问题。其一,地理决定论无法解释林那北小说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小说话语的机警俏皮、文体风格的嬗变多样、内在结构的紧凑严实、叙述视角的窥探奇诡,等等,如何在福州文化特质中一一找到相应的对象?其二,地理决定论无法进入林那北小说的内在世界。林那北小说中的福州地域处所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无论是濂浦村、晋安河、三坊七巷,还是古宅深院中的风火墙、现代寺院里的厕所,都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性别、情感等权力关系。对这些权力关系的追问、展示、推演、分析、判断,都跨越了狭隘的地理文化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精神生产。其三,地理决定论无法覆盖林那北小说寄寓的价值关怀。在俏皮的风格掩护下,林那北小说埋藏着许多深层的价值追问。①这些价值追问及其后所彰显出的人文关怀,显然也超越了地域性文化影响的范畴。其四,地理决定论无法体现林那北小说的文学价值。地理对文学的影响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对文学地域性特征的过度追求将反过来约束文学价值的实现。地域性色彩浓厚的蹇先艾、台静农、许钦文不见得能代表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而时下许多文化生产的实质更是以地域性为象征符号的猎奇式文化消费。一言以蔽之,林那北的小说创作早已超越地域决定论的阐释能力。
如何阐释林那北小说中层出不穷的福州意象或是地理空间?不难注意到,林那北对福州空间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三坊七巷、晋安河、三叉街、中洲岛等地理坐标。《浦之上》的目录表明,这部小说将以濂浦村为中心重构南宋末年的政治版图。码头、渡口、桥、炮台、平山、更楼、书院、点兵台、船、寺院、村落,许多往日并不显赫的地点对南宋流亡皇室而言,突然显示出深远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