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代十国漫漫长路,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聪明一世的他,杯酒释兵权也自废了武功。在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下,文人政治确实解决了前朝武人篡夺帝位的机会,也塑造了文化层面的人文帝国。却也无法突破政治乱象,政局终日纷纷扰扰。塞北强邻外患不断,一场靖康之难而失去了半壁江山。靖康后,高宗赵构在天堂之下的苏杭重建了帝国,也失去回归中土的幻想了。
历朝通俗演义套装内容简介:
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亦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普及历史常识,是一部具备再版价值的图书。本套数增加了插图,选配了符合历史事件的版画,可以将历史事件更直观、清晰的呈现给读者。
1、毛泽东终其一生的枕边书。
“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整个中国历史演义”即蔡东藩所著《历朝通俗演义》)——毛泽东致电党中央派驻西安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该书是毛泽东一生的枕边书,并推荐给儿子毛岸英和其别的人来阅读!
2、中国唯一一套贯穿2000年的历史演绎巨著。
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自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册。
3、作者耗时十年终完成的巨著。
蔡东藩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本套书初版11部全部是石印线装本。1935年改为铅印,分装44册,增加了许廑父续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全套书共11部,600余万字。
4、原汁原味,保留作者自己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
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蔡东藩自己为著作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自批自评,行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全部按原文保留。
5、兼具故事性与史料真实性于一书,备受史家称赞。
这套小说除极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普通读者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仅从历史知识普及性一项来说,国内无书出其右。备受当代、后世史学家称赞,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蔡东藩(1877~1945年),浙江省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有时写成东帆),民国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4岁中秀才,后又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绍兴等地教书。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第一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
第二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第三回 借父威竖子成名 逞兵谋番渠被虏
第四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
第五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
第六回 伐西夏李宪丧师 城永乐徐禧陷殁
第七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
第八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
第九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第十回 宠妾废妻皇纲倒置 崇邪黜正党狱迭兴
第十一回 拓边防谋定制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
第十二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阉言再用奸慝
第十三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第十四回 应供奉朱承差 得奥援蔡京复相
第十五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
第十六回 信道教诡说遇天神 筑离宫微行探春色
第十七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
第十八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
第十九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
第二十回 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
第二十一回 入深岩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师
第二十二回 夸功铭石艮岳成山 覆国丧身孱辽绝祀
第二十三回 启外衅胡人南下 定内禅上皇东奔
第二十四回 遵敌约城下乞盟 满恶贯途中授首
第二十五回 议和议战朝局纷争 误国误家京城失守
第二十六回 堕奸谋阖宫被劫 立异姓二帝蒙尘
第二十七回 承遗祚藩王登极 发逆案奸贼伏诛
第二十八回 宗留守力疾捐躯 信王榛败亡失迹
第二十九回 招寇侮惊驰御驾 胁禅位激动义师
第三十回 韩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术大举南侵
第三十一回 巾帼英雄桴鼓助战 须眉豪气舞剑吟词
第三十二回 赵立中炮失楚州 刘豫降虏称齐帝
第三十三回 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
第一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
却说苏辙系安石引用,在三司条例司中,检详文字。安石欲行青苗法,为辙所阻,数旬不言。嗣由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上言农民播种,各苦无资,富家得乘急贷钱,要求厚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民取息,岁可获利二十五万。安石览到此文,不禁喜跃道:“这便是青苗法呢,奈何不可行?”遂亟召广渊入都,与商青苗法。广渊一口赞成。安石乃奏请颁行,先从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开办,逐渐推广。有旨报可,自是从前常平通惠仓遗制,尽行变更。苏辙仍力持前说,再三劝阻,又与吕惠卿论多不合。惠卿遂进谗安石,谓辙有意阻挠。安石大怒,欲加辙罪。还是陈升之从旁劝解,乃罢辙为河南府推官。安石复荐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司马光谓:“惠卿巧,心术不正,安石误信惠卿,因致负谤中外,如何可以重用?”神宗不从,竟依安石所请。首相富弼见神宗信任安石,料想不能与争,托病求去,乃出判亳州,擢陈升之同平章事。
升之就职后,神宗问司马光道:“近相升之,外议如何?”光对道:“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曾公亮晋江人,陈升之建阳人,俱属闽地。二参政皆楚人,王安石临川人,赵抃西安人,俱属楚地。他日援引亲朋,充塞朝堂,哪里能培植风俗呢?”神宗道:“升之颇有才智,晓畅民政。”光又道:“才智非不可用,但必须旁有正士,隐为监制,方能无患。”神宗又问及王安石,光答道:“外人言安石奸邪,未免过毁。但他性太执抝,不明事理,这也是一大病呢。”评论确当。神宗始终不听。
陈升之既经入相,颇欲笼络众望,请罢免三司条例司。这便是才智的见端。安石以为负己,又同他争论起来。升之称疾乞假,安石遂引枢密副使韩绛,制置三司条例。安石每奏事,绛亦随入,常奏称安石所陈,无不可用,安石大得臂助。绛复上言:“青苗法便民,民间多愿贷用,乞遍下诸路转运使施行!”于是诏置诸路提举官,执掌贷收事件。提举官多方迎合,以多贷青苗钱为功,不论贫富,随户支配。又令贫富相兼,十人为保首。王广渊在京东,分民户为五等,上等户硬贷钱十五千,下等户硬贷钱一千,到限不还,即着悍吏敲比征呼,民间骚然。广渊入奏,反说百姓欢呼感德。谏官李常,御史程颢,劾论广渊强为抑配,掊克百姓,神宗不报。河北转运使刘庠,不放青苗钱,奏称百姓不愿借贷,神宗又不报。安石反恨恨道:“广渊力行新法,偏遭弹劾,刘庠欲坏新法,不闻加罪,朝事如此,尚可望富强么?”依了你,反要贫弱,奈何?横渠人张载,与河南程颢、程颐兄弟,素相友善,平居共谈道学,归本六经。及出为邑宰,不假刑威,专务敦本善俗,民化一新。御史中丞吕公著,登诸荐牍,当由神宗召见,问以治道。载对道:“为政必法三代,否则终成小道呢。”时安石方倡言古道,神宗亦有心复古,听了此言,还道张载亦安石一流,即留他在朝,命为崇文院校书。哪知张载所说的古法,与安石不同。他见安石托古病民,料难致治,竟称疾辞去。洁身自好,足称明哲。
前参政张方平,服阕还朝,应三十五回。受命为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省,安石以方平异己,极力排挤,因出知陈州。及陛辞,极言新法弊害,神宗亦怃然动容,随即召为宣徽北院使。又事事受安石牵制,坚请外调,乃复出判应天府。时已熙宁三年了。河北安抚使韩琦忽上疏请罢青苗法,略云: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并乘急,以邀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列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数,三等而下,更许皆借。且乡户上等,并坊郭有物业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今令借钱一千,纳一千三百,是官自放钱取息,与初诏相违。又条约虽禁抑勒,然不抑勒,则上户必不愿请;下户虽或愿请,请时甚易,纳时甚难,将必有督索同保均赔之患。陛下躬行节俭以化天下,自然国用不乏,何必使兴利之臣,纷纷四行,以致远迩之疑哉?乞罢诸路提举官,第委提刑点狱,依常平旧法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