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谦让和善的精神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与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对待外人、对待亲朋方面都强调以礼待人。本书作者指出,在当代社会,不管是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是家庭美德而言,友善都是具有根本性的交际准则,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尺,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甚至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保障,因此,友善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李荣,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
冯芸,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章溯本求源话友善
一、何谓友善
二、友善的本质特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
第二章善以立世天下同
一、友善是个人的优秀品质
二、友善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
三、友善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四、友善自然是实现生态和谐的基础
第三章任重道远倡友善
一、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不友善的现象
三、不友善的原因
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友善
第四章践行友善自我行
一、心怀善念,克己立人
二、尊重理解,有容乃大
三、协调合作,达人成己
四、爱护环境,持续发展
一、何谓友善
友善是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和共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不仅需要有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保障,更需要友善作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和精神支撑。友善不仅是个人不可或缺的美德,也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不管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
从字源上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友善”在古代汉语中是分别作单字使用的。“友”在甲骨文中是
,从字形上看它是由两个“又”字组成的,就像是朝着同一方向的两只手握在一起。《说文解字》解释说:“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易·兑》之疏有所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作动词时,“友”有结交、互相合作、予人帮助或支持的意思。因此,“友”在古汉语中表示两个人以手相助,握手结交,彼此友好,相互帮助。也就是说,“友”在本意上象征着朋友之间的相互援手和相互帮助。“善”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会意字,从羊,从言。也就是说,“善”是由“羊”(吉祥的代表)和“言”(讲话)组成,本意是吉祥的话语,寓意互相帮助和互相祝福。因此,《说文解字》解释:“善,吉也。”所以“善”的本意为吉祥。“友”与“善”结合成友善,从字面上说就是像朋友一样善良。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孟子曾说过:“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在儒家文化中,友善的内涵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第一,友善并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一个人爱心的外化,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就是说一个人友善的动力源于内心的仁爱,只有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会对人友善,把这种爱传递给他人与社会。因此,中国儒家文化才会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第二,与人友善的前提是做到“将心比心”,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孟子强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真正理解他人,从而减少人际关系中的误解与分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善。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善首先是一种个人品德,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友善还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来维系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