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淦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着重总结整理了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蔡淦教授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归纳其用药特色、经验药对、医话集锦及相关临床医案,并全面涵盖其所擅长的脾胃病领域的疾病,集蔡淦教授五十余年从医经验于一书,并收集整理了相关学术经验的临床科研成果。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蔡淦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上篇 医路篇
立志从医,跟师学艺
笔者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晋元中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本可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律师出身的父亲却建议报考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笔者父亲对中医的信任来自自己切身的体会,那时候“石氏伤科”的石筱山治好了他的骨折,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的一位老中医又帮他摆脱了痔疮的折磨,所以父亲认为:“法律和医学都是关乎人们生死的职业”
1956年,笔者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医疗专业,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笔者一开始对中医专业的学习并不适应,感觉格格不入。笔者的第一课就是学习《伤寒论》,从高中时期的数理化突然转到“太阳病”,根本就不理解。老师就让大家背诵,说以后临床上就会用到。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现在发现《伤寒论》确实对临床有很大的帮助,很多行之有效的方药都出自《伤寒论》,比如治疗胃肠病的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乌梅丸之类。
传统的中医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这样只能学到一家经验,而中医院校里名医荟萃,如当时的程门雪、黄文东、张伯臾、陆痩燕、殷品之、金寿山、石筱山、裘沛然等,学生可以吸收不同医家、流派的学术经验。大学里的学习经历对笔者的诊疗思路形成具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