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架构研究》梳理了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对节水型社会的综合特征进行了学理描述,提出节水型社会的高度复合性,勾勒了由水制度、科学技术、节水文化、环境情景、目标要求、实现手段等组成的节水型社会总架构,对水制度、科学技术、节水文化组成的节水型社会三元主架构进行了分析,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实证研究,以及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进行了考察和总结。《节水型社会架构研究》可为水资源管理、水利政策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管理、相关科学研究等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全社会全面推行,实现了由水利行业推动到全社会建设的跨越。新的节水型社会的实践呼唤相应的理论研究的升华及其对实践的指导。基于此,本书从节水型社会理论体系、架构和实现途径方面,对节水型社会进行了探索。
首先,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主客体、社会形态、文化组分角度对节水型社会综合特征进行了四次较严密的学理描述,明确提出节水型社会的高度复合性。
其次,较全方位地勾勒了由水制度、科学技术、节水文化、环境情景、目标要求、实现技术等组成的节水型社会总架构,提出了由水制度、科学技术、节水文化组成的节水型社会的三元架构,并对每一架构组分进行了较全面的解释。在三元架构中,提出了水制度的概念系统、组织系统、规范系统和设备系统的框架,以及包括节水文化定义、节水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习俗习惯及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文化功能、物质文化等多组分和功能的节水文化体系,并对节水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全民参与的节水文化框架。
再次,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尚未见应用先例的“双累积法”和“规划校核法”的需水预测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从66个指标中遴选出34个主要指标,对榆林市12个县(区)的节水型社会构建潜力进行初步评价和分类,对节水型社会目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框架
第2章 节水型社会架构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学基础
2.2 政治经济学原理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2.5 节水型社会理论
第3章 节水型社会架构
3.1 概念体系
3.2 WSS基本特征分析
3.3 WSS基本要求分析
3.4 目标体系研究
3.5 节水型社会架构分析
3.6 WSS的解构与结构分析
第4章 WSS三元架构研究
4.1 水制度分析
4.2 科学技术分析
4.3 节水文化
第5章 榆林WSS背景分析
5.1 基础数据
5.2 自然背景分析
5.3 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分析
5.4 水资源背景分析
5.5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5.6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分析
5.7 榆林WSS构建主成分分析
5.8 榆林WSS构建聚类分析
第6章 榆林WSS未来情景预测
6.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6.2 第一产业需水预测
6.3 工业需水预测
6.4 城乡生活及其他需水预测
6.5 总需水预测
第7章 榆林WSS架构设计
7.1 目标分析
7.2 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7.3 水资源合理配置
7.4 涉水制度改革
7.5 工程布局和行业节水分析
7.6 榆林节水文化
7.7 榆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投资分析
第8章 节水型社会建设考察
8.1 宁夏回族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考察
8.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权转换试点考察
8.3 深圳市水平衡测试考察
8.4 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考察
8.5 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再认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和创新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1.4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或社会集体。它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有目的活动的集体。如家庭、邻里、游戏团体、学校、工作单位、现代组织等。社会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分工和互赖、共同的归属感、特定目标和行为规范。
群体的结构是考察群体的重要侧面。群体结构包括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领导及群体决策。
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有稳定的社会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活动目标;④有明显的共同活动;⑤有明确的行为规范;⑥有一致的群体意识;⑦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社会群体可按群体的实际关系状态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是一类规模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譬如家庭。初级群体的特征是小规模群体成员之间面对面的、融入了强烈情感的、多角色的、自由的互动和强烈的认同感。初级群体的基本条件是面对面的互动。只有面对面的互动才能形成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征。而面对面互动的条件则是小规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