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进行动态的观察和解释的基础上,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详细介绍了语音、汉字、语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把“字本位”、“组合生成”和“二合机制”作为新的教学路子和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基础,希望通过采用体现汉语特点的新的教学路子和教学方法使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本书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的改写本。叫“改写”而不叫“修改”,是因为只用了原书的结构框架,大部分内容基本上是重写的,对保留的少部分内容也在文字上做了必要的修改。
作“改写”而不作“修改”,并不是笔者的初衷。答应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时,本意是修改。到下笔修改时才发现,原书的内容跟笔者现在的观点相去太远,并因觉得原书有许多误导而产生了内疚感。在准备修改此书时,我还有另外两项任务:一是起草计划中的《书面汉语教程》,二是为编写包括《书面汉语基础》在内的《组合汉语系列教材》草拟《组合汉语知识纲要》。连同本书是三项工作同时进行。因为已陷入“组合汉语”而不能自拔,所以无法沿着原书的思路再去“炒冷饭”。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以后,才下定决心按照“组合汉语”的思路改写此书。
正在草拟的《组合汉语知识纲要》(与赵淑华、林英贝合著)是一种包括汉语理论、汉语教学路子和汉语教学方法的一体化的理论系统。这种一体化的理论系统反映了笔者对汉语的特点和汉语教学的新的认识:汉语的基本特点是“字本位”、“组合生成”和“二合机制”,这几个基本特点应成为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组合汉语知识纲要》还没有最后定稿,但是基本思路和部分内容已经贯穿在本书中。
我最早接触“字本位”概念还是在《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任职的时候。《世界汉语教学》杂志1992年第3期发表了张朋朋的《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我当时只不过觉得有一些道理,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两年后,《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在1994年第2期和第3期连续发表了徐通锵先生关于“字本位”的两篇论文——《“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学习了这两篇论文之后,我有一种打开了天窗的感觉。长期缠绕着我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字以及如何处理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的关系——似乎找到了答案。
吕必松,江苏省泰兴市人,1935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荣获美国西密执安大学人文荣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院长,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世界浮语教学》杂志主编等职。1983年主持成立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1987年主持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0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著有《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华语教学讲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吕必松自选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近年提出了“组合汉语”概念,努力以“组合汉语”理论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革。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语言
第一节 语言
第二节 语言与文化
第三章 语言学习
第一节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第二节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第三节 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
第四章 语言教学
第一节 语言能力的社会效应与语言教育
第二节 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第四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第五节 教学原则、教学路子、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第五章 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第一节 总体设计
第二节 教材编写
第三节 课堂教学
第四节 语言测试
第六章 语言要素教学(上)
第一节 语音和语音教学
第二节 汉字和汉字教学
第七章 语言要素教学(下)
第一节 语汇和语汇教学
第二节 语法和语法教学
第八章 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第一节 听力训练
第二节 说话训练
第三节 阅读训练
第四节 写话和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2.1 “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的倡议,由10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共同发起,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研究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筹备工作由北京语言学院张道一副院长主持,施光亨教授具体负责。1982年4月,10所发起院校的代表在北京语言学院举行了第一次筹备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之一就是讨论决定这个学术团体的名称,“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由北京大学的代表提出来的。这个术语的意思十分明确,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与会代表经过热烈讨论,一致同意把即将成立的学术团体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于1983年6月成立,当时是中国教育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全称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1986年改属新成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称也改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仍然是二级学会。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迅速发展,1988年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独立出来,升格为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最初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后来改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说明对外汉语教学最初是隶属于教育学科的。
除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外,在那次筹备会议上提出讨论的还有“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没有采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是因为有些代表认为这个术语太长,也有人认为这个术语的结构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没有采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除了与上面相同的理由之外,还因为如果采用“第二语言教学”,就意味着要包括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而多数与会者认为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是指“外国”,而不是指“外族”。
“对外汉语教学”术语产生之后,很快被广泛使用,出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等一系列新名称。这些新名称中的“对外汉语教学”都保持着同样的内涵——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