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美文学馆世界经典名著:名人传》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个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灵魂美。作者认为他们不仅仅是天资聪颖的个人,而且是一些和他们的时代紧密相连并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体现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的人。这一点,《贝多芬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笔下的贝多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兴趣,他为法国革命的英雄壮举感到欢欣鼓舞。罗兰写道:“革命吸引着全世界和贝多芬。”所以,尽管贝多芬经受了许许多多的痛苦(爱情希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后的对于一个音乐家的最可怕的打击——耳聋),但是,在精神上,他仍然坚强不屈,并且最后在欢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乐》的乐章。
罗曼·罗兰让我们呼吸到他们的气息——贝多芬的自由精神;米开朗琪罗悲剧的命运;托尔斯泰巨大的影响力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法国外省的一个公证人之子,1881年,举家迁往巴黎,进入法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该校是当时思想矛盾冲突激烈的一个地方。
少年时期,他对当时一味模仿他人的种种唯心主义思潮持否定态度,他以斯宾诺莎和古希腊的所谓“先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与之抗衡。在这些哲学家中,他最赞赏的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厄别多克勒斯(公元前约490一前约430)。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将生活说成是爱与恨的永恒的斗争。
青年时期,他非常喜爱莎士比亚、雨果和歌德等法国与外国的著名作家,他在不少地方还模仿过雨果的创作手法。不过,在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则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是双重性的。首先,作为艺术家,托尔斯泰以其现实主义的真实与高尚的道德吸引着他,而托尔斯泰的批评性见解则有助于他正确地评价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使他理解艺术应当面向人民的道理。但是,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弱的方面——勿以暴力抗恶论——也长期地引起过罗兰的共鸣,对其作品的影响很大。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法国外省的一个公证人之子,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译者序
贝多芬
序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贝多芬书信选
贝多芬论艺术
米开朗琪罗
序言
米开朗琪罗传
序篇
上篇斗争
下篇舍弃
结束语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
序言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作者年表
除了这些肉体的痛苦而外,又增添了另一种苦痛。韦格勒说他从未见过未带强烈热情的贝多芬。这些爱情似乎一直是纯洁无邪的。激情和欢娱毫不搭界。
人们今天将二者混为一谈,那证明大多数人愚昧无知,不懂得激情及其难求。贝多芬在心灵中有着某种清教徒的东西;粗俗的谈论和思想令他厌恶;在爱情的神圣方面,他有着一丝不苟的看法。据说他不能原谅莫扎特,因为后者糟蹋自己的才华去写《堂·璜》。
他的挚友辛德勒肯定地说,“他带着一种童贞走过了一生,从未有过因任何脆弱而需要责备自己的。”这样的一个人生就是要受爱情的欺骗,是爱情的受害者。他就是这样。他不断痴情地去恋爱,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但幸福一旦破灭,随即便是痛苦的煎熬。必须在那种爱情和高傲的反抗的交替之中去寻找贝多芬最丰富灵感的源泉,直到他性格之激昂隐忍于悲苦之中的年岁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