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重点产业安全研究》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安全研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过适当修改后出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重点产业安全研究》首先从基础理论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安全的关系,然后针对我国重大产业安全如基础产业安全、钢铁产业安全、装备制造业安全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比较分析了国外产业安全模式,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重点产业安全研究》属于学术专著,相关领域的同类著作比较少,本书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何维达,男,博士,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贸易系主任,企业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安全/经济安全评价、公司治理、低碳经济等。在国内外核心刊物《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被SCI、SSCI、EI和CSSCI检索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8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5项。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顾问,华融国际信托公司独立董事,河北钢铁集团战略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等。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重点产业安全研究》
第一部分导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思路
1.2.2研究方法
1.3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主要创新
1.4报告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产业安全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及评价体系
2.1产业安全的理论基础
2.1.1科学发展观
2.1.2经济安全理论
2.1.3产业保护理论
2.1.4政府规制理论
2.2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2.2.1关于国内外产业安全研究进程
2.2.2关于产业安全的涵义与特征
2.2.3关于产业不安全原因的研究
2.2.4关于产业安全与产业保护问题
2.2.5关于产业安全调节与维护
2.3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传统产业安全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2.3.2新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产业安全
3.1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问题
3.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特征
3.1.2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危机
3.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主要产业安全问题
3.2.1新贸易保护主义下国际贸易摩擦与产业安全
3.2.2跨国并购和金融控制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产业安全风险
3.2.3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调整对我国产业安全形成新的冲击
3.2.4低碳经济发展使我国产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3.2.5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影响
3.3中国产业安全的总体评价
第四部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基础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4.1基础产业的涵义、特征及基础产业安全的重要性
4.1.1基础产业的涵义
4.1.2基础产业的特征
4.1.3基础产业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4.2我国粮食安全状态及发展对策
4.2.1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4.2.2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成绩
4.2.3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4.2.4维护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4.3我国石油产业安全状态及对策
4.3.1影响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4.3.2我国石油安全的成绩与突出问题
4.3.3提升中国石油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4我国铁路债务安全状态及对策
4.4.1问题的提出
4.4.2我国铁路债务安全的现状——构成、性质及其风险
4.4.3化解铁路建设巨额债务的思路与措施
第五部分全球化背景下低碳经济与我国钢铁产业安全
5.1我国钢铁产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我国钢铁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5.1.2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中碳减排潜力分析
5.1.3我国钢铁产业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我国钢铁产业碳减排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中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分析
5.2.2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中的影响因素微观层面分析
5.2.3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影响因素技术层面分析
5.3低碳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安全评估
5.3.1钢铁产业安全评估模型的构建
5.3.2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5.4结论
5.4.1加快低碳技术的改造和普及,增强其社会安全
5.4.2加大我国钢铁产业的节能减排,增加其生态安全
5.4.3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其经济安全
第六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与我国产业安全
6.1“两反一保”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6.1.1“两反一保”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影响
6.1.2应对政策
6.2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6.2.1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影响较大的
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分析
6.2.2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影响的
原因及状况分析
6.2.3应对政策
第七部分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与我国产业安全
7.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安全的影响及应对
7.1.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现状分析
7.1.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7.1.3应对措施
7.2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应对
7.2.1引言
7.2.2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成就
7.2.3模型设计及实证分析
7.2.4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八部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与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
8.1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现状及问题
8.1.1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取得的成绩
8.1.2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8.2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评价分析
8.2.1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
8.2.2结果分析
8.3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的政策
8.3.1组建大企业集团,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8.3.2注重专业化水平提高,稳步推进多元化经营
8.3.3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资本经营
8.3.4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九部分国外产业安全模式与防范体系的比较研究
9.1发达国家的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1.1美国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1.2欧盟各国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1.3日本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2新型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2.1韩国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2.2巴西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2.3墨西哥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3其他国家的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3.1俄罗斯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3.2印度产业安全模式及保障措施
9.4几点启示
第十部分我国产业安全的保障体系及措施
10.1构建我国产业安全的“四位一体”保障体系框架
10.2建立我国产业安全的政策法律体系
10.2.1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必要条件
10.2.2提升竞争力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坚实基础
10.2.3构建国家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是保障
国家产业安全的关键
10.3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机制
10.3.1“新安全观”呼吁国际合作
10.3.2我国“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
10.4构建中央与地方新的协调机制
10.4.1构建中央与地方新的协调机制的内涵与原则
10.4.2中央与地方协同机制的建立
10.5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重点产业安全研究》
第一部分:导言。导言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明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日益严峻的产业安全风险。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产业安全理论包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评价体系和产业安全的监管与维护,进而完善产业经济学,丰富国民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为我国抓住全球金融危机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实证分析和现实依据,同时为我国防范产业风险,提升产业安全水平和企业素质提供政策支持。二是说明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重点是进行实证研究,以数据为基础,利用理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与理论分析,统计分析,典型数据调研、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以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三是产业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四是关于本书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产业安全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及评价体系。本部分内容主要是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产业安全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发展观、经济安全理论、产业保护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本部分还介绍了国内外产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动态,以及产业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其中,本部分还探讨了产业安全的涵义和特征,关于产业不安全的基本原因的论述,关于产业安全的四种基本学说,关于产业安全和产业保护问题,关于产业安全的调节和维护等。最后,本部分还构建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针对产业的经济安全,包括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新的内容。因此,在传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部分内容,这样,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就由三大部分构成:社会安全性、经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