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儒家文化研究(第5辑):近三十年中国哲学回顾与展望专号》的有成中英、郭齐勇、沈清松、Youlaine Esconde(幽兰)、刘笑敢、利瓦伊武、刘干美、Abromova Ntalva(娜塔莉姬)与燕姝芳、李晨阳、姜新艳、倪培民、John Makeham(梅约翰)、胡治洪、龚隽、杨燕的论文与任慧峰的综述。成中英、郭齐勇的论文从总体上回顾与总结30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背景。沈清松考察了海外中国哲学学者的心路历程,强调“知谐外推”的理念。刘笑敢从“天人合一”命题解读的侧面,利瓦伊武从历史感的层面,透视30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幽兰、刘干美分别研讨了近三十年欧美地区中国美学与艺术批评及其方法论问题。娜塔莉娅与燕姝芳讨论和谐社会建构与现代中国哲学转型的关系。李晨阳从政治哲学视域再谈儒家与民主的问题。姜新艳全面总结了西方的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倪培民从“合法性”到“立法者”的转换,谈当代中国哲学的地位。梅约翰论思想史与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胡治洪讨论了当代新儒学研究的四个阶段、五种取向。龚隽检讨了大陆禅学史的研究。杨燕则论当代儒学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各位作者从不同视角与领域的探究,丰富了我们对三十多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界的研究状况的理解。要之,中国哲学不再是封闭的研究。
《儒家文化研究》丛书,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诸问题的专门的言论空间。通过发表国内外方家硕学的高文谠论,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呈献给中国和世界。
编纂宗旨:根源性与多元性、学术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现实性、厚重感与前沿性。
主要内容:儒学史前史、原始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现当代新儒学、儒家人物思想、儒家经典、儒家哲学、儒家伦理学、儒家社会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论著。
儒学与诸子学、儒学与玄学、儒学与道教、儒学与佛教、儒学与回教、儒学与各兄弟民族宗教文化乃至儒学与西学、儒学与现代西方人文社会学说的研究论著,同样是本辑刊所特别重视和需要的。
编纂准绳:资料占有的全面性、出处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等学术规范的要求作为标准,据以对论著进行选汰,杜绝投机取巧、浚空蹈虚之作。
弁言
“近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近三十年中国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智慧的挑战
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哲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反思
飘散之“中”:从灵根自植到和谐外推
近三十年来欧洲中哲研究之美学方法论评析
天人合一:争论、研究和创构
重建历史感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创新
现代中国哲学思想是和谐社会发展理论与国际合作实践的基础
儒家与民主:探索二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中国哲学研究在英语世界的三个阶段
从“合法性”到“立法者”
思想史与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
近三十年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80年代以后大陆禅学史研究论评
当代儒学发展中的困境与机遇
大学中的国学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讨论会纪言
人类知识的可能一方面见之于对外在事实的理解,另方面则必须假借理性的推演与想象掌握合理的可能性。我们理解一个人,必然包含对该人之心志的理解。我们理解一个文本,必然要对该文本的意义与作者的心意有所掌握;同样,我们理解一个历史事件,必然要对其前因后果与其发生的目的与趋向有相当的认识。这些理解如何可能?显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理解一方面来之客观,另方面来之我们的心灵。我们只能就我们自己的心灵感应与对他人他事的观察与反思来理解他人、他心与他事。此即是说,理解他人等于及时进行对自我本体的理解。理解他人必须先理解自己。此一自我理解即是本体的我的内外统一的认知,其基本原理反映在人对历史文本以及其他人的活动能进行有限的理解基础事实上。本体不是物自身,物自身在康德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而在儒家本体才是内外整体理解活动的根源。
我的“本体诠释学”即是建筑在本体的自身的理解与其理解能力上。人能经观感而理解事物与自我,其证实能力仍在观感的基础上。亦即初步的观感带来新的观感以为其证实的基础。其有效性来之于整体的一致,个体的内在、外在,甚至内超与外超的个别及集合与整体一致与新的观感的相应上面。此一内涵的理解非只是概念圆融论者(Coherence Theory),而又同时是整体相应论者(Holistic Correspondence Theory),所相应者为整体的观感所显示出来的动态时空与事物。对此理解的用语言的表述即是“诠释”,由于语言的相互主体性或曰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诠释是基于整体的理解进行的语言沟通,以促进人与人间对同一或不同事物、历史、文本、事件的整体或部分理解。而此一理解也可推广到文化传统与文明体系。基于语言此一理解可以因对话而发生也可以导致对话,增进新的理解。
……